“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7-03-08 14:24北京市育才学校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6期
关键词:多巴胺毒品危害

北京市育才学校 许 芸

一、创设学习情境,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第一环节:导入

“张默、柯震东、李代沫、房祖名”等众多明星是高中生喜爱并追逐模仿的偶像,然而他们也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吸毒。以众多吸毒明星的图片导入本节课,瞬间引爆了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很快进入的学习情境中,带着“为什么要吸毒,为什么要禁毒”的问题,观看央视教育频道录制的禁毒宣传片,吸毒者的迷惘、沉沦以及毒瘾发作时的痛苦状态,给学生的听觉、视觉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对毒品的危害形成了感性认识,明确了毒品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过度兴奋,产生了进一步探究毒品作用机制的要求,引出本课主题。

第二环节:探究“多巴胺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

结合已经学过的“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等知识,学生很自然思考“正常状态下,兴奋在神经细胞间如何传递”。在教师严谨的问题串引导下,结合学案及相关研究资料,学生通过大胆猜测、悉心求证、得出结论,问题逐个突破,同时学生感悟科研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环节:探究毒品危害及成瘾机制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次分析毒品的作用途径→吸毒成瘾的原因→毒品危害的生理机制→药物脱毒治疗。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既检验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让学生从细胞学水平分析毒品危害及作用机理,从而深刻认识毒品的危害,进而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

(一)毒品作用途径

以师生共同总结的“多巴胺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图”为基础,引导学生推测毒品可能影响了传递过程中的哪些环节,学生大胆推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毒品作用于多个环节,既促进释放又阻止失活,通过双向调节,影响正常神经调节过程”。

(二)吸毒成瘾原因

进一步追问吸毒成瘾的机制。通过分析所给资料:吸毒者脑内多巴胺的分泌能力明显低于常人,且吸毒越早,吸食量越大,分泌越少。启发学生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生命现象,进而使学生对毒瘾形成的机制从心理层面上升到生理层面,深刻体会到“一招成瘾,终生难戒”,情感上受到巨大的震撼,进而形成自觉抵制毒品的意识。

(三)毒品危害的生理机制

吸毒者的大脑、心脏、皮肤等器官病变的图片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在教师逐条列举毒品的各种危害的同时,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分析其生理机制,认同毒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此时进行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意识。

(四)药物脱毒治疗

在介绍完毒品的多重危害后,学生很容易理解吸毒者毒瘾发作后的痛苦表现,进而引出药物戒毒治疗。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阅读药品说明书,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药理机制及药效,自主发现“药物无法戒毒,只能缓解痛苦,且过量服用也会导致上瘾”,心理上受到巨大震撼。

整堂课紧紧围绕“吸毒”事件展开教学,环节上依次递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自然渗透德育因素。学生则像在追寻一个故事,从发现问题到回答问题,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思想品质也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

二、精心预设促生成,保证德育的有效性

德育知识属于非智力因素,德育的效果不是看学生对德育知识获取的多少,而要看受教育主体对德育要求的内化程度,因此实施德育教育不能是单纯的灌输价值的过程,而应当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相互促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究,寓德育于探究活动之中,并使探究活动的形式科学化、系统化,进而不断衍生新的德育氛围。在探究和体验中,学生的内在思维和情感被真正激活,由文本到生本,真正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行为,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如在第二环节,教师设置了逻辑关系严谨的问题串,“一是当人体产生兴奋和快感时,兴奋在神经元间以什么形式传递?二是多巴胺的产生场所?三是多巴胺产生后是否立刻释放?四是多巴胺是否进入突触后神经元?五是多巴胺刺激突触后膜产生哪种信号?六是多巴胺作用后可能的去路?” 在每一个问题提出后,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大胆推测,然后根据所给资料展开分析探究,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如在引导学生探究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时,结合所学知识,学生很容易想到以乙酰胆碱为代表的兴奋性递质的作用过程,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发现抑制性递质。教师设问“神经递质种类多样,都以膜上的Na离子通道为受体吗?”结合学生所学离子通道的种类,并提供探究资料,经过讨论发现“如果作用于K通道或者Cl通道,突触后膜产生的不是动作电位,而是加强的静息电位”,即抑制性电位。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神经细胞膜表面有K通道一直处于开放态,如果此时神经递质作用后膜打开这个门控型K通道,引起K离子内流,随后会怎样?”从而使学生认同,抑制性电位的产生主要是Cl离子跨膜运输的结果,随后出示以甘氨酸等为代表的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相作用的模式图,并归纳神经递质的类型。最后,教师出示多巴胺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过程图,使学生对神经递质的作用过程认识更加深刻。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德育的高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作用。但是,如果仅靠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形式过于单调,不免让学生心生厌烦,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本节课中,教师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的眼、耳、心、脑都充分被调到起来,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同时以课程相应的知识为载体,以能力训练为主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自然渗透德育因素,引导学生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观点。避免了刻板、生硬的说教,收获了比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当教师播放最后一张幻灯片时“珍爱生命、健康生活”,这八个字其实早已走进了他们的内心。

猜你喜欢
多巴胺毒品危害
销毁毒品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贪婪的多巴胺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药+酒 危害大
How music changes your life
跟踪导练(四)(4)
火烧毒品
酗酒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