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教学策略

2017-03-08 14:24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教研室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模块情境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教研室 宋 娟

一、目前高中化学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不足之处

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设计时,常常会出现以下三种现象。第一,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听讲、记笔记、回答老师的问题,非常单调,半节课后,多数学生无精打采,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第二,教师过度关注自己“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的实际问题。当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问题出现时,教师为了不偏离自己的设计主线,往往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强拉”回来,而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因势利导、针对学生问题进行教学的机会;第三,学生的学习方式混乱而无效。

二、高中化学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灵活性

学生活动可以是探究活动,也可以是深入思维的讨论活动。学生活动可以是一节或若干节课的大的活动,也可以是在一节课内若干个小的学生活动。探究学习活动往往容量比较大,学生活动的内容也相当丰富,所需要的时间往往比较长。而课堂上深入思维的讨论活动容量相对较小,所需要的时间则比较短,在一节课内可以有若干个小的活动。在课堂上的学生活动,不一定非是一个大的完整的活动,可以是若干个小的活动彼此相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二)主体性

在教学设计时,学生能完成的,要设计成活动让学生完成。例如,在“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们习惯先带着学生配一个方程式,然后总结出配平步骤,再让学生做若干练习,边练习边总结配平技巧。这是传统的方法——教师教方法,学生学方法。那么教师不教方法,学生能不能学会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如下尝试。教师给出一个反应:SO2+H2S——S+H2O,并提出要求:“不能只用观察法,而要用氧化还原的定量规律——化合价升高、降低的总价数相等,来配平这个反应。小组讨论,找出配平的方法。”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在各组之间倾听,当有多个组能够有初步思路时,教师请各组学生开始交流。结果证明并不是必须教师教方法,学生才能学会。学生所找出的方法可能还没有清晰的步骤,缺少理性的反思与总结。这时教师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升华,使学生在自己找到方法之后,发现教师能精炼地点出关键之处,学生对学习会有一种满足成就感。因此给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新的体验,学生自己找方法的过程对于他们的学习更有意义。

(三)可操作性

1.设计的学生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创设的情境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任何活动都把学生以往的知识当成“一张白纸”,假设学生一无所知,这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任何学生活动,都要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温故而知新,承前而启后,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能驱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深层次地思考,由此产生的活动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创设情境的思维容量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创设的情境不同。例如,在教材中有一个讨论:以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和氢氧化钾溶液与硫酸的反应为例,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对于离子反应:H++OH-=H2O,请你写出符合这一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看哪位同学写得多?”问题讨论因简单而发散,扩展了问题的思维容量,符合思维活跃的学生特点。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适当缩小问题的思维容量,设计时更要注重知识的前因后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给出。可以由具体到抽象,然后再回到具体,把一步变为多步。

3.创设情境的方式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为图像、动作和符号(语言、文字)。若学生以前从未有过相关知识,则问题情境要用图片的形式来呈现;若学生以前做过相关的实验,则问题情境要用语言、文字来表现。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会因感觉过于简单,而失去深入学习的兴趣。

4.针对性

课堂中学生活动的设计要有教学效益,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学生活动时,不能为了让学生活动而活动,这样的学生活动只是形式,学生未必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且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能会挑选一些容易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而这样的内容往往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就失去了教学效益。真正有教学效益的学生活动,一定是能够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

三、不同性质知识、课型的学生活动设计应有差别

新课程教材不同的课程模块目标定位不同、教学功能不同,课程内容不同,因而教学方式和策略也就应该各有特色,对应的课堂学生活动设计也应有差异。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方式首先应该是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其次应该是多样化的,这种多样化一方面是不同模块的需要,基于模块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该特别关注的。另一方面是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特点的需要。再者应该是基于整体设计和计划安排的。例如,同样是探究式教学,在必修课程模块中实施的基于实验的探究教学和在“实验化学”模块中的探究式教学,无论是探究的能力要求还是探究的开放度都有很大不同。同样是探究,“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模块中的探究式教学与“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探究式教学,无论是探究内容还是探究方式都有很大不同。即便同是学术性的课程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更适合开展基于讨论和模型搭建的探究活动,而化学反应原理则更适合于开展基于定量实验和数据分析的探究活动,有机化学基础则可以开展基于结构分析、演绎推测、实验或事实验证的探究活动。当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也是各有特点。教师在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可以选择的策略比以往大为丰富了,但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需要处理的矛盾和关系也比以往大为增加了,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教学能动自主性和教学智慧。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模块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高中化学微型实验教学策略探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探析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护患情境会话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