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心品文本 慧思提素养

2017-03-08 14:24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粥店粥店中学赵爱玲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6期
关键词:美的文本课文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粥店粥店中学 赵爱玲

一、着眼能力,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

(一)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在教学《迟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总起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在品读了描写小海音和父亲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后,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明确是海音激怒了父亲,才会挨打,之后又引导学生练习多角度提问,深入思考父亲是为什么打我,如果不打会有什么后果?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最后抓住父亲送给我花夹袄和铜板这个细节的描写,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质疑,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感受到一个既疼爱孩子,有严格管教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从学生的表现看,基本达到高学段“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一次次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二)文本对话,读中悟情

《我的故乡在北京》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文中优美语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后,再让学生通过“读”把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和感悟之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教学中,通过采用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不需要教师做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想象入手,入文入境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再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教学《二泉映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从“阿炳双目失明,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这一段描写中去想象阿炳的生活,进而体会他坎坷的命运,体会到阿炳通过琴声表达悲愤之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人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感。

二、品味语言,积累中学会审美与文化传承

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学生语言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应充分利用其价值。《嫦娥奔月》这个民间故事从远古一路走来,人们一辈辈地传诵着,就因为故事中蕴藏着动人的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着重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来充分感受人物的形象,从而带孩子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了解美的真谛。课文以《嫦娥奔月》为题,执教前我认真阅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周益民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他是抓住另外一个层次的“美”,壮美、柔美、优美、甜美、凄美……来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这一设计非常独具匠心的,但是我考虑到我们孩子由于处在农村的特点,孩子对文本中的“柔美”“甜美”“凄美”等可能没有城里的孩子理解得那么的准确。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根据书后面的习题上复述课文的要求,抓住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智斗逢蒙——嫦娥奔月——后羿追妻——遥祝嫦娥”为线索的,我将“嫦娥奔月”作为重点部分来讲的,嫦娥吞下了仙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通过第6小节的配乐朗诵将孩子们直接带入“嫦娥奔月”这一部分。美的文字,美的画面,当嫦娥身体轻起来,飞出来了自己温馨的家,飞离了自己熟悉的村庄,越飞越高。这是多美的无奈,多么的凄凉,多么的美丽,这是一种凄美。让孩子通过画面的想象,音乐的渲染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孩子通过这一小节中的叠词“飘飘悠悠”和“碧蓝碧蓝”,去品味这段文字之美、环境之美以及嫦娥的心灵之美。

其次,多利用课外资源,让学生多积累美的语言,通过主题阅读、背诵古诗、国学经典,鉴赏优美文段,给学生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三、阅读中积累语言,练笔中学会运用与创造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积累既是语言的积累,更是情感的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北师大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在学生学完诗歌《我很快乐》后进行写话练习:同学们想一想,还有谁很快乐?,孩子们说出:“我是小乌龟,我会在水里游,我很快乐。我是小树,我会结果,我很快乐”等很童真的句子。

四、探究实践,多元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1.走进教材,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本中的探究实践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展示平台。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让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

猜你喜欢
美的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