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学影响下的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分析

2017-03-08 16:19静,张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传统

王 静,张 静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传统文学影响下的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分析

王 静,张 静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迅速,已经进入传统文学评论的视野,其地位也受到传统文学界的承认。虽然中国网络文学因商品化、类型化的一面饱受争议,但传统文学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仍显而易见。当然,作为网络时代的宠儿,中国网络文学也呈现出与传统文学不同的面貌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

自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以来,仅仅二十几年,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已渗入到社会各领域。在文学领域,1998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络上的走红,使网络文学开始真正进入大众的视野。目前,发表网络原创作品的专门网站大量涌现,在“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晋江原创网”“潇湘书院”“红袖添香”等“品牌”中国原创网络文学小说网站中,每天都有网络文学作品产生。新媒介蕴藏的巨大能量促使中国网络文学野蛮生长,创作群更迭极快,网络文学本身也表现出新的特征。网络文学经历了从最初的饱受争议到被广泛接受,再到作为文学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历史表明,每次传播载体的革新,都会给文化包括文学带来变革与新生。中国的网络文学在深受中国传统文学泽被的同时,也呈现出与传统文学不同的风貌。

一、传统文学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

(一)对中国网络文学题材的影响

受市场定位的影响,网络文学针对不同的阅读人群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类型文。为了增加题材的新奇度,使作品更加吸引人,除了引进带有外来民族文化特点的题材外,中国网络文学对与其有天然内在关系的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如以红极一时的《盗墓笔记》《苗疆蛊事》《阴阳代理人》等为代表的灵异文中,总能看到诸如巫蛊、湘西赶尸、殉葬文化、狐鬼精怪等内容,灵异题材将以《山海经》为代表的远古神话、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志怪作品的内容挖掘得淋漓尽致。修真文沿用了传统的寻仙题材,将修仙与人物奋斗史结合起来;种田文则在山水田园题材中去寻找平淡闲暇的生活;官场秘闻小说又有着谴责小说的影子;言情小说更是古代才子佳人小说的延续;各类同人文诸如“红楼同人”“西游同人”等更不用说,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显而易见。对网络文学来说,传统文学是最容易汲取营养的宝库。网络文学沿用传统文学题材,虽属于新瓶装旧酒,但在创作上有所创新,具有了鲜明的网络时代特点。如早期有名的《悟空传》,直接沿用了《西游记》中“取经”的故事和人物,但是表现的主题却是悲剧英雄对命运的反思与抗争,从立意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网络小说这种对传统题材的化用,在传承与新生中,为读者带来了新鲜感。

(二)对中国网络文学价值取向的影响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化精髓“儒道互补”的集中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作为传统文学代表的精英阶层一直在“出世”“入世”两个层面表达着自己的人生态度与纠结,文学经典莫不如是。入世为强者,当为天下先;出世为智者,则应超然通达,摆脱困扰与诱惑。这正是传统文学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网络小说中不乏青年奋斗励志的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取向。在“主角光环”笼罩下的玛丽苏、汤姆苏们,大开金手指,或受尽万千宠爱,或经受种种折磨,最后成功走上爱情、事业的巅峰,延续了英雄救美的传统题材。此外,网络小说也为人们躲避现代生活压力提供了精神上的“桃源”。在种田文中,受“出世”观念的影响,主角们更愿意以平淡的人生态度冷静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与难题。即使在各种传奇人物的成长史里,在勾心斗角或用智力取胜过程中,也总有那么一两个超脱凡尘的配角。虽然网络文学在初始阶段凸显了“反伦理”的特点,但是毕竟没有与传统价值取向相悖离。

(三)对中国网络文学外在表现方式的影响

对中国网络原创文学而言,其作品基本上没有超出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这些传统体裁。虽然对中国网络文学的评论是从西方引进的理论开始,如超文本、赛博空间、交互性等,但是中西网络文学因文化差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中国网络文学虽然也进行过一些超文本的尝试,如融合音乐、图像、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小说,曾经兴盛一时的网络接龙小说等等,但仅仅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湮没了,占据网络文学创作主流,被作者与读者一致认可的,仍是以纯文字为主的表现形式。因网络而被广泛应用的一些技术手段在网路文学中并未广受推崇。对网络文学的作者与读者来说,网络只是一个平台,他们共同专注的仍然是传统表现形式下的文字体验,而不是网络时代下音像和文本的视听感受。

(四)中国文学世俗化方向的延续

中国文学起源于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平民化色彩浓郁,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社会精英阶层所掌握,直到近现代,文学在大众眼中,还带有“阳春白雪”的色彩。但是,文学中世俗的一面一直在不断显现它的力量。宋元话本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发展达到了高峰,近现代文学中,最富有生机的文学作品仍然是小说。可以说,小说的发展代表了文学世俗化力量的逐渐强大。网络文学创作中虽然不乏诗歌、散文、戏剧,但是读者仍属“小众”,最有基础、发展最快、知名度最广的仍然是小说。今天,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网络文学”被“网络小说”指代了,网络小说旺盛的生命力正是世俗化力量日益强大的结果。

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新发展

(一)想象空间无限扩大

网络的世界是虚拟的,这和文学建构起来的世界何其相似,没有边境,它的空间取决于人们的想象力,有多少想象在出发,就会有多少空间在产生。这样的描述对网络文学来说再合适不过。随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进一步认知,可想象空间的逐步扩大,以往从未出现或者较少出现的题材在网络文学中被不断挖掘出来。网络文学每天都在更新,那些时事或流行元素被即时地带入故事中。近年来,受西方漫画引发的超级英雄和多元宇宙文化思潮的影响,迎合年轻人的科幻元素大行其道。穿越、末世、星际、重生、架空、异能、机甲、全息网游、平行宇宙、位面等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世界被精彩地展现出来,成为小说的创作背景。这是现代技术在想象空间的变革。由于传统文学相对严谨,对文笔、结构的要求都非常高,限制人们的想象空间,但平台的开放性使得网络文学只要有读者,写作者们就可以自由选择这样的“前沿”题材,表达自己稀奇古怪的想法。即使文笔不佳,想法荒诞,也不会受到指责。恰恰相反,这些奇特的想法给读者带来了莫大的吸引力。由于没有技术层面的束缚,创作者尽可以在网络文学中放飞自己的思想。想象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在网络文学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文学传统观念的颠覆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文学作为一种具有丰富价值的文化资源,成为士人文化声望的重要来源,文学话语权成为一种重要权力。在文学发展史上,每次传播媒介的演变,都会带来文学权力的变化。从口头到文字到书籍再到大众媒介,文学权力不断萎缩。网络文学中,无论对作者还是读者来说,门槛都很低,任何身份的人都可以进入这个领域,文学权力缩小到了极致。人本主义的到来给文学传统带来了冲击。莫言形容自己为“讲故事的人”,网络文学却将“故事”的一面发展到极致,甚至会为故事而讲故事。平台的虚拟性使人们隐秘的欲望通过文学得以直接展现出来,交互式的写作方式使写作者和读者都得到自我满足,文学创作成为作者和读者的共同狂欢,这就使那些轻松、不需要什么情怀的作品也颇有市场。而这些作品更多围绕感情、人际关系展开,甚至对每一个配角,都不惜笔墨,充分表现了文学的娱乐性。读者和作者共同推动了网络文学对正统权威的颠覆,即使那些沿用传统题材的作品,也往往抛弃了原有的形象阐释框架和解释规范,不断冲击和修改着传统文学为人们带来的视野和期待。毕竟,我们的文学传统一直以来以严肃文学为主,表现的是“忧心忡忡”的忧患意识。

(三)文学重获生机

现代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及价值观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传统文学与时代的隔膜越来越深,人们逐渐失去了“焚香煮酒”“临风看雪”的条件和空间,也很难静下心来仔细揣摩体味那些属于“纯文学”的经典作品,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在一切以“实用性”为导向的今天,文学需要为明天的命运进行思考。而网络文学却应运而生,抓住了变革的机会,使大批有着不同社会身份、职业的人投身到文学写作中。他们创作力旺盛,让网络文学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刺激人们自发阅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反哺传统文学。比如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的出现,使明代这一段历史进入普通人的视野,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引发普通人对明史、明代文化的热议。或许,在作品结尾对徐霞客文章的引用,会促使一些人重读《徐霞客游记》,重觅他的足迹。

三、网络文学的前景

(一)平民趋势不可阻挡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不是独立的,总是受到“世情”,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无论中国网络文学遭受过怎样的对待与评价,时至今天,取得了很大成绩。未来,也会沿着平民化、世俗化的路线一直走下去。不仅文学如此,多个中国艺术门类皆如此。精英文学话语权的萎缩其实正是多年普及教育的结果。普及化的教育和国民素质的提升使文学有了成为商品的可能,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会使文化与经济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艺术也会从高高的殿堂走下来。艺术的平民化、审美的大众化已不可阻挡,中国网络文学对读者的重视也不会改变,这就决定了网络文学亲和的面貌不仅不会改变,反而会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二)产业链条的成熟

从一开始的免费阅读到收费阅读,再到线上线下共同发展,中国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发展已渐入佳境。《甄嬛传》就是影视行业与网络文学一拍即合的成功典范。在影视屏幕上,《盗墓笔记》《花千骨》《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比比皆是,这和当初《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改编并没有溅起多大的水花已截然不同,这是全民娱乐的胜利。网络文学也已经进入实体书籍、漫画、游戏等多个产业领域,甚至吸引了不少海外读者。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国内深陷抄袭、口碑争议,但经过自发的英文字幕组翻译后,竟被国外观众打出接近满分5分的高分。虽然这样的产业化尝试现在还处于磨合阶段,产品质量也良莠不齐,但就像阅读收费制度迅速成熟一样,这种产业链条迟早会快速成熟起来。

(三)经典作品的期望

传统经典作品多是作者沉淀多年而成,而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耐得住寂寞去专门从事纯文学创作的人越来越少。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使其逐渐进入文学评论的视野,人们有了“网络文学到底能不能出现经典”的疑问。这种疑问本身就是对网络文学的侧面肯定与期待。作为一种商品,文学作品的产生有赖于读者的消费需求,如何引导网络文学出精品,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出路依然在传统经典对读者的引导上,需要走以传统文学教育人、以读者影响创作的道路。而随着网络与生活的日益亲密,有一定阅历和较高文化修养的人也会参与到网络文学的互动中,他们无疑会推动精品的出现。从网络文学作者的角度来说,对主流权威的认同一直存在着渴望。当那些注重将自己的声音与读者阅读愿望结合,有了固定风格的写作者,经过写作的锻炼、生活的磨砺、情感的碰撞后,精品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现在,好的网络文学作品有了一定数量的读者后就会实体出版,这说明读者有了反复阅读的愿望,而仅仅依靠感官刺激满足人们好奇心理的作品显然做不到这一点。精品网络文学仍然会回到精神层面的审美本质上,这使网络文学有了出现经典的可能。

[1]余华.网络和文学[J].参花(上),2014(5).

[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人文底色与价值承担[J].求是学刊,2005(1).

[3]吴长青.民间叙事传统与网络文学创作[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4).

[4]吕德强.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精神之关系[J].衡水学院学报,2008(12).

[5]李玲.文变染乎世情——转型中国的网络文学[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etwork Litera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WANG Jing,ZHANG Jing

(Hebei Software Institute,Hebei Baoding 071000,China)

With its rapid development,Chinese network literature has entered the view oftraditionalliterary criticism.Itsstatushasalso been recognized by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Although the Chinese network literature has been controversial because of the commercialization and the type,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on Chinese network literature is still obvious.Of course,as the darling of the internet age,the Chinese network literature also presentsthe differentfeaturesand characteristics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Chinese network literature;development

I206

A

1673-2022(2017)02-0069-04

2017-03-11

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文学的中华美学精神建构研究”(HB16WX029)。项目主持人:李京梅;课题组成员:王静,张静。

王静(1978-),女,河北定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张静(1980-),女,河北蠡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文学传统
我们需要文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