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分期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对比分析

2017-03-09 18:26谢卓君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临床效果

谢卓君

摘要:目的 针灸分期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13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灸分期治疗和常规西医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及治疗组患者不同分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静止期患者和恢复期患者,静止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恢复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并且急性期(发病早期)的治疗效果越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2-0066-03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又称之为“贝尔面瘫”,急性发病的是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通常是由于患者的面神经核整体损伤所引起的,患者常表现为表情肌僵硬、额纹不对称、眼睑闭合异常、口角歪斜、鼓腮漏氣等,如不给予有效的治疗,极易留下面部后遗症,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负担[1-2]。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本文旨在探讨分析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9月本院针灸科收治的13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周围性面瘫》[3]的诊断标准,患者发病多数因受凉或吹风,一侧面神经麻痹,出现麻痹后乳突部疼痛明显,表情肌瘫痪,眼裂增大并前额皱纹消失,口角歪斜,面部肌肉在运动的时候临床症状越显著,饮水是口角漏水,进食时食物残留患者的患侧,眼睑外翻、口角漏气,舌味觉、耳听觉减退等;排除标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外伤、依从性较差、双侧面瘫、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其中治疗组男36例,女32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9.22±8.03)岁,病程2~30 d,平均病程(16.93±4.11)d,分期:急性期29例,静止期20例,恢复期19例,对照组男40例,女28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39.54±8.26)岁,病程2~30d,平均病程(16.39±4.25)d,分期:急性期28例,静止期22例,恢复期18例,经统计学检验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分期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上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的甲钴胺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812,规格:0.5 mg×10 s)0.5 mg,3次/d,温水服用,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60023,规格:30μg(≥15000AU))20 μg,1次/d,肌肉注射,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维生素B6(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1022860,规格:10 mg×100 s)10 mg,2次/d,连续治疗10 d;治疗组:给予针灸分期治疗,急性期:发病1周内的患者,取穴部位:合谷、凤池、太冲、地仓、颊车、迎香、翳风、童子髎、太阳、攒竹等穴位,此期的患者治疗主要以通络散寒为主,采用毫针浅刺,不使用捻转提插,针灸20 min后取针;静止期:发病2~4周内的患者,取穴部位:双侧合谷、梁丘、内庭,患侧太阳、丝竹空下、关、阳白、地仓,此期的患者治疗主要以通经活血为主,面部以毫针斜刺,行针以捻转为主,平补平泄,同时接通低频电流,其余部位以毫针直刺,提插泻法为主,针灸20 min后取针;恢复期:发病4周以上的患者,取穴部位:双侧足三里、关元、三阴交,患侧攒竹、四白、颊车、地仓,面部以毫针斜刺,行针以捻转为主,平补平泄,同时接通低频电流,其余部位以毫针直刺,提插泻法为主,针灸20 min后取针[4-5]。每天治疗1次,10次后统计疗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6]制订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者治疗后面部外观正常,表情肌僵硬、额纹不对称、眼睑闭合异常、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有效:患者治疗后面部外观正常,表情肌僵硬、额纹不对称、眼睑闭合异常、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但是口角轻微歪斜,眼睑不能紧密闭合等;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2)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法(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价,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x±s)表示计量资料,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设计的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 Whitney-U分析,非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实验组不同分期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2

2.3 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比较 见表3。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核整体受到损伤而导致的面肌麻痹,患者常表现为额纹不对称、不能闭眼、口角歪斜、鼓腮漏气、口角流液等临床症状,患者在受凉吹风后发病,局部营养神经出现血管痉挛,神经水肿等[7]。该病属我国传统医学中“中风”的范畴,正气虚弱,风寒、风热等外邪入侵,面部受侵,少阳经络,进而经脉失调,气滞血瘀、经肌失崩等。一年四季发病均可见,但是在秋冬季发病率较高[8],根据患者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

本研究显示:针灸分周围性面瘫较常规西医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并且针灸治疗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静止期和恢复期,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因此建议患者发病后要尽早进行针灸治疗,促进患者及早康复;周围性面瘫发病早期面瘫主要是风邪外来,风寒、外邪为主,风邪夹寒为阳邪,侵袭上头,阳经受侵,因此治疗应该以祛风散邪为主,风池为必采穴位,针刺的刺激量要小,毫针浅刺,不使用捻转提插,切记不能盲目增加针刺量,降低治疗效果[9];静止期的患者一般發病2~4周内,此期的患者外邪深入而不散,郁而化热,阳明经脉多气多血,深入肌肉而循环于面部,故此期治疗应以清阳明郁热为主,合谷穴必取,清阳明郁热,正邪抵抗,正不敌邪,应适当增加针刺量,增加正气,抵御外邪;恢复期患者发病4周以上,此期外邪久驱不散,应该以调和营卫、养血柔筋,面部穴位的针刺增加,手阳明经脉之气,促进气血运行,起到营养患者面部肌肤的目的[10]。

综上所述,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并且急性期(发病早期)的治疗效果越显著,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淑荣,孙光人.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及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12(2):127.

[2]郝亚蕾,崔庆峰.谈面瘫的分期与治疗时机[J].中国民间疗法,2001,9(6):22.

[3]俞光岩,顾晓明,蔡志刚.周围性面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8.

[4]王启才,杨骏,高树中,等.针灸治疗学[M].2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9-70.

[5]徐志凤,陈国华.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1,29(4):111.

[6]王声强,白亚平,王子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J].中国针灸,2013,29(S1):71-73.

[7]谷文英,李洪力.分期针灸周围性面瘫60 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1,29(2):125-126.

[8]钟建聪.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25 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9(4):63-64.

[9]蔡剑飞,徐君君,袁淑芬.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70 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5,47(8):231.

[10]唐晓敏,丁锐,王奇.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14,23(5):38-39.

(收稿日期:2016-10-20)

猜你喜欢
周围性面瘫针灸临床效果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针灸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