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

2017-03-09 22:01
环球市场 2017年19期
关键词:行政化借款管理制度

曹 磊

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

浅谈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

曹 磊

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

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动力,银行也不例外,特别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如何产生最大的利润是其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近几年,全球金融行业有了较大变革,逐渐趋于国际化和市场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展,但也为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为了帮助商业银行正确地认识日常经营中的潜在风险,笔者首先对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经营风险进行了深度剖析,找出其产生的根源,并在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及预防对策。

商业银行;潜在风险;风险管理

1 商业银行的主要潜在风险

1.1 潜在信用风险

货币信用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在整个业务体系占据主导地位,是银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信贷业务中的潜在风险如若不及时发现并治理,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无疑是致命的。潜在信用风险即指存在于银行信贷业务流程中的风险,通常来说,不易被银行风险管理制度揭示、计量和抵押,因此,由它引发直接风险并导致银行利益受损的情况最多。潜在信用风险又分为质押风险和借款主体风险两大类,后者存在的情况较为普遍,是主要的潜在信用风险,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借款主体潜在风险。一般来说,借款主体潜在风险通常具备以下特征:①借款主体在借款前期都能准时还付贷款;②借款人具备法律规定的借款资格;③借款主体不能向银行抵押个人财产,也无权用个人财产偿还银行贷款,且银行没有强制处理借款人的个人财产的权利

1.2 管理风险

商业银行中潜在的管理风险实质上就是因管理者管理不当,达不到银行经营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潜在风险。商业银行的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而进行变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是由一个总行领导,若干授权分行经营的总分行管理形式。在该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的管理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管理失信风险。在众多的银行职员中,有的员工热情高昂,态度端正,从而业绩斐然,为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然而有的员工难免因为个人疏忽出现工作失误,致使银行利益蒙受损失,这时,就需要银行管理人员严格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调整银行职员的薪资分发方案,恰当地对员工进行奖惩。如若发生管理失信现象,势必会对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产生影响,形成一种低迷的工作氛围,继而降低银行的整体绩效水平。二是标准化风险,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和行政体制都是极其标准的。但是,不同的风险计量标准间不存在通用性,即不同的本质的风险不能用同一种风险计量标准计量,否则势必会引发风险管理错位现象,为新风险的诞生埋下隐患。除此之外,银行发展历程的不稳定性与风险管理制度的稳定性相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诱发了风险管理中出现种种问题。三是行政化风险,由于资金增长具有连续性和延续性,而商业银行又秉承行政化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系,因此,二者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行政化的管理体系势必会产生行政化的风险管理制度,导致风险管理制度只是流于表面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导致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层出不穷。举例来说,由于商业银行分行采用任期制的管理制度,所以分行管理者往往只注重任期内的成就和业绩,忽视了长期性的风险管理,放纵了潜在风险的产生和成长。

1.3 失真风险

信息失真风险和执行失真风险是失真风险的主要类别。前者是指由于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反映不出事情的实质,阻碍了信息使用者获取事情真相,继而导致决策出现失误;后者是指决策者的真正的意图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真实的展现,或者执行结果与内在要求相违背。失真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发展之路的各个角落,因此,失真风险的发生会导致全方面多层次的损失。

2 强化潜在风险管理的措施

2.1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对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降低因潜在风险发生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风险预警机制虽然不能实现对潜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但是一旦建立就会展示出极强的预警功能。外部风险测评是独立风险预警体系的核心模块,有助于全面、深刻地展示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因此,为了帮助管理层制定管理体制,改善管理现状,提高管理效率,应积极建立外部风险测评制度,借助外部结构评估潜在风险,实现对潜在风险的有效控制。

2.2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潜在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如若对潜在风险不加以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法进行处理,那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也就仅仅只是流于形式,不具有建立的意义。如今的社会发展逐渐趋于多元化,带来了诸多的经济危机。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缺乏稳定性,极有可能在未来再次引发经济危机,因此,商业银行应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争取在风险爆发之前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2.3 发挥银行文化的核心作用

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都是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因此当其对制度和科技产生免疫时,银行文化就展示出其核心作用。提高管理者的工作素质和专业能力是建立银行文化体系的实质。具备良好素质和水平的风险管理者对商业银行中的潜在风险具有敏锐的嗅觉,能够较早地发现并制定有效的对策。

3 结论

提高对潜在风险的监管能力是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发展的首要任务,全面深入地了解潜在风险是完成此项任务的前提条件,有助于提高风险控制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设置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强化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注重银行文化建设的核心作用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潜在风险的产生,降低风险爆发的损失。

[1]王理华.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3(48)

[2]张剑光,孙哲峰.商业银行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J].中国市场.2013(23)

[3]徐桂华.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及其管理现状的再认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S2)

曹磊,出生年月:1983.07,性别:男,民族:汉,籍贯:云南省昆明市,职称:经济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研究方向:金融/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行政化借款管理制度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微信上小额借款 请务必通话确认
中东铁路与三喇嘛借款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论道家“无为”思想对高校去行政化的启示
一般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确定之我见
去行政化 必越的关山
“去行政化”破冰试水
去行政化 超前理念遭遇经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