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

2017-03-09 22:01
环球市场 2017年19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游泳课外

陈 斯 洪 旺 刘 彬

防灾科技学院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

陈 斯 洪 旺 刘 彬

防灾科技学院

新时期里,高校游泳课程教学中应协调好授课课时与技能练习两者的关系及矛盾,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以更好地提升游泳授课成效。“课内外一体化”教育模式是一种多元化教育理念,在解决教学资源、课时以及练习等方面上发挥积极意义。为此,本文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方向,就其在高校游泳课教学中的运用提出可行的应用策略。

高校;游泳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前言

游泳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课程之一[1],强化游泳教学可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促进身心发展、强健其体魄。然而,传统高校游泳课程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参与积极性及能动性较低,多是“被迫”参与到学习中,教学成效也不高。因而,如何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发展积极性、促进其个性化发展成为新的切入点。教育部就此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改革方案,明确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应注重课内外结合,以建构起“课内”“课外”有机联系的教学模式[2]。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极大改善传统教学的现状。高校游泳课程引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迎合课改的贯彻体现,是推动在授课质量稳步上升的实践途径。

一、高校游泳课程教学中引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1.实现游泳教学的多元化功能

引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可解决教学课时有限、资源缺乏与课程本身特殊性双向间的矛盾,实现课程教学的多元化功能。通过扩展课外训练,一方面可延伸课堂学习,便于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游泳训练中;另一方面则可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进行自主学习,对培养其个性化发展、提升游泳技能有积极意义。综合而言,高校游泳体育教学要抓好课堂教学,更要积极向课外延伸,将“课内教学”“课外延伸”两手抓,实现教学的多元性功能。

2.突破传统教学中的时空限制

除了课堂上的创新教学,强化课外训练可巩固学生游泳知识、提升游泳技能。其中,课外延伸拓展,可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接触并参与到游泳训练中,让学生亲自体验游泳锻炼的乐趣,以刺激其积极性,积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后期的训练及学习中,以逐步提升个人游泳技能。

二、高校游泳课程教学中引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策略

1.优化课内外游泳教学课程设置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及意识倾向。因而,高校游泳课程教学中应首先明确课内外课程设置,课内目标具体如下:①确定游泳训练的技能目标:帮助学生系统性、全面性掌握游泳课程的相关理论及练习技能,抓好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②制定课内授课的锻炼目标:合理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考量学校游泳教材与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学生学情,有针对性明确符合学生成长及发展要求的游泳运动目标。③明确健康目标:树立健康理念,以游泳教学为契机,调动学生成长及发展能动性,培养游泳锻炼的兴趣,并在参与游泳锻炼过程中发展公平竞争、敢于拼搏、互助团结良好品格。课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延伸拓展,目标如下:①技能及运动目标:强化学生课外参与运动意识,鼓励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外游泳运动中,以深化巩固其技能,发展运动技术,提升游泳的生存、救助能力。②健康目标:通过游泳运动建立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其独立自主、互帮互助、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价值观等社会能力。

2.强化课内外游泳课程中的理论教学

游泳课程教学与其它体育运动项目一样,也是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体[3]。高校游泳体育教学中能够,教师应注重强化并创新理论知识的授课,保证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安全运动、隐患预防等应急知识,以提升其对安全运动的认知。从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融入游泳损伤、规避危险以及提升技术知识,以直观且动态方式刺激学生大脑神经,以便更为直观且形象地进行理解,并将自我头脑进行信息加工处理,逐步内化成个人运动理念,养成正确运动习惯。

3.系统安排课内外游泳课程的程序

受游泳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学生人数等方面的限制,传统高校游泳教学很难科学开展教学。为此,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创新课内教学,并逐步扩展延伸课外教学资源,以全面推进课内外教学。而从实践教学角度进行思考,游泳教学中应强化课内技能指导,保障学生可有效掌握并内化游泳知识及技能。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更多参与到游泳运动中,或通过组织活动、比赛等方式,为学生课外参与运动搭建良好桥梁。具体可视学校游泳设施及硬件情况,组织校内或社会性游泳俱乐部,让学生之间或学生与社会更多进行交流,共同讨论游泳运动技能与技术,增强情感共鸣,以更好地刺激学生参与到游泳实践中。

4.科学制定课内外游泳考核标准

由前文可知,传统高校游泳教学中以应试考试为主导,其考核标准自然也比较机械化、应试化。为此,高校游泳教学中介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重新制定并界定考核标准至关重要[4]。如此提升授课有效性,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身体素质、游泳运动兴致及意志、发展需求等情况,科学界定考核标准,积极完善课内外考核机制,在考核学生游泳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入学生学习表型、课外参与游泳等多方面情况。此外,教师还应及时做好考核反馈[5],阶段性向学生传达课内外学习成效,并就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教学与考核的重点与方向,以更好地适应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结语

总之,高校游泳教学中介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顺应新课改发展的选择,教师教学要抓好课堂教学,更要积极向课外延伸,将“课内教学”“课外延伸”两手抓,发展学生独立自主、互帮互助、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价值观等社会能力,全面提升教学成效。

[1]王娟.“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建构及实践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7(02):105.

[2]胡琪琦.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游泳课为例[J].体育教育,2016(152):33.

[3]苏利群.普通高校游泳课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然性及实施途径探微[J].体育世界,2014(10):95.

[4]杨炜.“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游泳课的应用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2016(05):99.

[5]马文超.高校游泳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339.

署名:防灾科技学院第八批重点建设课程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游泳课外
小满课外班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