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传统中的技术本质理论反思

2017-03-10 01:42李霄张建鑫
关键词:实体性卡普描述性

李霄 张建鑫

(1.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2.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传统中的技术本质理论反思

李霄1张建鑫2

(1.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2.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技术本质观是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技术哲学中涉及层面最多的核心理论。一种技术本质观决定了相应的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从1877年近代技术哲学产生至今,已经产生了许多种有关技术本质的观点。这些技术本质的观点几乎都是在卡尔·米切姆所谓的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传统中展开的。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传统看起来更适合探讨技术的本质。其中的技术本质观可以分为两类,即实体性技术本质观和描述性技术本质观。通过对这两类技术本质观反思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互补的,而不是完全对立的。

技术本质;实体性技术本质;描述性技术本质

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认为,技术哲学有两种传统,即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传统和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传统。相应地,对技术本质的探讨就可以划归到这两种研究传统中。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和工程学的技术哲学对技术本质的认识有着原则性的差别。这样,对技术本质相关理论的批判性审视,就可以分别在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传统和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传统中来进行。不过,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传统更加重视对技术本质的探讨。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传统,看待技术不是用世界来限定技术,而是更倾向于用技术来限定世界,如此不是技术的本质在世界之中,而是世界的本质在技术之中了。这样的技术观是非本质的,故而对技术本质的批判性审视主要在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传统中进行。

传统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对技术本质的把握,可以分为两种,即实体性的把握和描述性的把握。这样也就可以在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传统中将对技术本质的探讨划分出两种,即实体性的技术本质观和描述性的技术本质观。所谓实体性的技术本质观,将技术看作是一种内在本质的体现,并且这个内在本质是由主体的属性所决定的。约定俗成地,技术被看作是人类的技术,那么其主体即是人类。所谓描述性的技术本质观,即将技术看作是一个现象,并且将对技术现象的总体性把握或概括看作是技术的本质。从这两种技术本质观的性质来看,实体性的技术本质观是反思的,而描述性的技术本质观则是直观的。

接下来,就分别对技术哲学的历史上的实体性技术本质观、描述性技术本质观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1 对实体性技术本质观的反思

恩斯特·卡普被认为是技术哲学,尤其是近代技术哲学的创始人。卡普在1877年出版的《技术哲学原理》中第一次使用了“技术哲学”一词,并且关于这个题目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就有关于技术本质的探讨。

卡普的技术本质观被称为是“器官投影说”。卡普在《技术哲学原理》中通过使用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学方法分析技术,利用他在近20年时间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将工具与其对人类以及人类文化的影响结合起来,在对工具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器官投影说”。卡普关于技术本质的“器官投影说”认为,技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人体器官的客体,是人体器官的一种投影。一切工具和机械都是人体器官的外化,是人体器官的形状和功能的延伸与强化。技术在本质上是工具和器官之间所呈现的内在关系的展现。细致地说来,卡普的“器官投影说”主要包括三个论点:其一,人的手作为定向、触摸、抓取和移动的原始工具,是所有为了相同目的的人造工具或仪器的原型。卡普认为所有工具的起源和基础,或者说技术的本原即是人类的身体,尤其是人的手。手是生来即有的工具,是其他工具的摹本。只有在第一个工具的直接参与下,才有可能制造出其他的工具以及产品。其二,人类所有的器官和行为,是所有机械和社会政治技术的摹本。人体的外形和功能,是创造技术的外形和功能的尺度,因此人也就成了他所创造出来的产品的衡量尺度。进而卡普认为,整个的技术文化,也是人类自然属性的发展。每个社会机构都是一个有机体,与人创造的技术产品类似,服从于人的机体特征。其三,人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它在人类身体和器官中的摹本,其中一小部分是有意识的,而更多的是无意识的。

通过对卡普的技术本质观的理解,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批判性的认识:其一,卡普的技术本质观以某种人类学作为基础。技术并不是某种独立于人这一主体的其他主体,而只是人这一主体的属性的某种投影。“投影”作为一种无形的联系,既表明技术受着人这一主体的制约,也表明着技术并不绝对必然地受限于人这一主体之内,而是有着一定的自由度。这种对待技术的态度,有助于在技术决定论和技术的社会建构论之外构想一种与技术社会互动论不同的辨证态度。其二,卡普的技术本质观采取了一种有机论的观点。有机论的技术本质观可以本真地对技术的本质进行实体性的揭示,这是其优点。有机论也有助于克服机械论的抽象化,避免陷入机械论思维的桎梏之中。其三,卡普的技术本质观更多的是单纯地停留在对待技术的有机论观点之中,因而体现更多的是综合性思维,缺乏对技术本质的分析性思考。也就是说,卡普所采用的有机论观点是直观的,而不是辩证的。

马克思虽然在政治经济学的领域内阐释了一些有关技术的观点,但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明确地将技术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马克思也没有得出一个明确且全面的有关技术本质的论断。按照某些马克思主义者的看法,对马克思的技术本质观的理解可能应该放到社会关系中去。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本质观将技术和人的本质直接相关,因而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实体性的技术本质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技术本质观的理解,要放到对人的本质的先行理解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将人的本质分为类本质和现实本质,其中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按照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定义,技术在本质上与人的类本质具有更直接的关联,因为技术往往就是那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甚至可以认为,技术是随着人的本质同时出现的。如果将动物看作更大的类,那么技术就成了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的种差。技术在作为人的现实本质的社会关系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体现生产力的水平,并反映了人所处的社会过程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地将技术看作是一种给定的事物。技术的这种给定性和人的本质相关,表明技术活动在本源的意义上不是有意识的创造,而是无意识的。与其说是人在具有了自身的本质之后,才发明了具有本质的技术,毋宁说是“劳动创造了人”,技术在本质上与人一同产生,而后随着人的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把技术的发展放进了生命的进化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技术,同样采取了某种整体论或有机论的观点,只是比卡普的技术哲学进一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技术的探讨涉及了对许多社会现象的分析,这种分析性的思考表明技术不仅具有有机性,也具有过程性。可以说,技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其说是抽象的本质,不如说是具体的事物。

海德格尔的技术本质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海德格尔采取了一种现象学的“本质”含义来阐释技术本质,即将“本质”理解为展示方式或“现身方式”。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是在解蔽和无蔽状态的发生领域中,在真理的发生领域中成其本质的。海德格尔尤其阐释了他关于现代技术本质的看法。现代技术的本质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异于以往技术的特点展示出来。现代技术的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强求和限定。所谓强求是一种将存在者展现出来的解蔽方式或构成方式,又是一种强行索取的方式。所谓限定意味着把事物限制在某一种技术需要之上,从这种特定的需要去取用事物。将这两个特点综合起来,海德格尔用“座驾”(Ge-stell)一词来表示技术的本质。海德格尔所言的座驾意味着限定的聚集,众多存在者都成为对象,一切人和物都被限定和强求着。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阐释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其中有很多问题。首先,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理解是以海德格尔对“本质”这一概念的不当理解为基础的。按照海德格尔对“本质”这一概念的阐释,那么它具有的描述性要强于实体性,但这种本质又不是描述性的。因而,这种本质观具有错乱的特质。反映在对技术本质的探讨上,海德格尔一方面为技术赋予某种形而上学的含义,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形而上学含义应有的普遍性和内在性。其次,技术的本质规定必须能够从规定本质看出技术,而且只能看到技术。但是海德格尔将技术的本质理解为解蔽方式,而从解蔽方式并不能必然地判断出那就是技术。在真理的发生领域内成其本质的,不是技术,而是科学理论。故而,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看法其实表明着海德格尔对科学和技术的混淆。再次,虽然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阐释更多,但是这些阐释并不因为他所倾注的关注的多就变得更深刻。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本质的看法,带着对技术恐惧的时代情绪或个人情绪,这样就使得“座驾”这一观点只是狭隘地注意到现代技术中引发不自由的方面。现代技术并不是只有限定和强求,而是也表现出更强烈的“物质自由”。总之,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阐释具有片面性和狭隘性。

以上反思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实体性技术本质观,可以发现马克思哲学的技术本质观比恩斯特·卡普的“器官投影说”更进一步,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技术本质观不仅表现了技术的有机性,也表现了它的过程性,并且着重探讨了关于技术的现实本质的分析。海德格尔的技术本质观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技术本质观而言,显得比较狭隘。这样,对技术本质的探讨,尤其是关于实体性技术本质的探讨,可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技术本质观为基础,并在结合技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哲学思辨超越卡普的技术本质观。海德格尔把技术当作他所构造的现象来阐释,这样就在实质上违背了对技术的本质性探讨。接下来就来批判性地审视一些描述性的技术本质观点。

2 对描述性技术本质观的反思

描述性的技术本质观,将技术看作是一个现象,并且将对技术现象的总体性把握看作是技术的本质。描述性的技术本质观的理想形式是,任何事物或活动都能通过与这种对技术本质的现象描述的对比而被判断出是否属于技术。一般的关于技术的定义,都是以描述性的技术本质来表述的。对于描述性的技术本质观来说,技术从其本质上来说即是在现象中分明地显现着的。

德绍尔认为,技术是通过自然资源的有目的的造型和处理而从思想中引出的现实。汤德尔认为,技术是作为主体的人为了改变世界的某些特征以达到一定目标而置于自己同客观世界之间的事物。图切尔认为,技术是指在创造性建筑的基础上为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一切对象、过程和系统,它们通过规定的功能服务于特定目的,并且在总体上改变世界。埃吕尔认为,技术是合理的、有效活动的总和,是秩序、模式和机制的总和。技术是在一切人类活动领域中通过理性得到的具有绝对有效性的各种方法的整体。温纳认为,技术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技术的硬件、技术的软件和技术的“组织”。技术的硬件,包括工具、仪器、机器、用具、武器、小器具等,温纳用了“器械” 这个术语描述;技术的软件,包括技巧、方法、工序、程序等;技术的组织在这里意指“所有不同的技术的(理性生产的)社会安排”。艾斯认为,技术是赋予人的意志以物质形式的一切事物。

德绍尔的技术本质观,体现了目的性、现实性,表明技术的质料是自然资源,以及技术与人类思想的联系。然而他的这一定义没有体现出技术的过程结构。如果技术是从思想引出的现实,那么技术是何以被引出的呢?这个被引出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这是德绍尔的技术定义所没有体现的。而且,单纯从目的性来理解技术,就忽略了技术发生之时的非目的的方面。目的性更多的体现的是意识,而技术的发生未必是有意识的,而是像卡普所考察的那样,也有无意识的成分。汤德尔的技术本质观一方面表明了技术所具有的目的性,将技术看作是主体的建构产物,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技术所具有的主客间性。但这种主客间性并不是具体和固定的,因为技术在改变着客观世界。汤德尔的技术本质观点没有强调客观世界对人类主体的反作用,因为人类主体并不是超越于客观世界的,在客观世界得以改变之后,作为客观世界组成部分的人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样看来,作为主体的人也不是不变的。技术作为主客间性的存在,既没有固定的客体,也没有固定的主体,实际上也没有稳固地单向改变关系。因此,汤德尔对技术本质的定义实际上具有自反性的特征。图切尔关于技术本质的定义,除了强调技术的主体性和它对客观世界的单向作用,进而将技术的表现具体化为对象、过程和系统。从根本上看,图切尔的技术定义具有与汤德尔的技术定义相类似的缺点,都具有自反性。与它们的观点相比,埃吕尔的观点表现了技术中相对比较稳固的方面。埃吕尔的技术定义强调理性、有效性、秩序和方法性,但是忽略了这些性质所依赖的主体,它把技术当作是有效的活动,这样就把技术的主体搁置到一边去了,并没有让技术的主体有机地参与到技术的本质中,也没有将技术的本质参与到人的本质中。而且埃吕尔的技术定义忽略了技术涉及的实际物体的方面。与之相比,温纳的技术定义比较细致和多面。温纳将技术分作三方面的内容来描述,但是,这样就更是忽略或放弃了从整体上对技术的把握,而且主体在技术中的渗透和主客间性问题同样也被忽视了。艾斯的技术本质观,注意到了技术的主体人,以及技术所展现出来的物质形式,然而却忽略了技术的非物质形式。这样,艾斯的技术定义大致只相当于温纳对技术描述中技术的硬件方面。

综上而言,相比于实体性的技术本质观,描述性的技术本质观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主要优点是,描述性的技术本质观是从现象上对技术进行把握,试图通过描述性的话语将技术的特征充分地表达出来,因而更直白。而其主要缺点则是这样的技术本质观念与世界结构之间缺乏深入的联系,世界的本质结构并没有通过这样的技术本质而展现出来,这样也就没有将技术的本质真正地展现出来,而是简单地停留在已然展现出来的技术现象中。

3 结语

通过对技术与世界关系的判定,我们将对技术本质的探讨限定在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中;进而,又在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传统中区分出两种技术本质观,即实体性的技术本质观和描述性的技术本质观。对技术本质的探讨或反思,不能只将思维指向技术,也要将思维指向“本质”和“现象”之类的概念或范畴。从这些技术本质相关理论的批判性审视中,可以发现,这两种技术本质观的区分主要源于对本质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以及对本质与现象关系的不同理解。实体性的技术本质观将技术现象当作技术主体之本质的呈现,而描述性的技术本质观将技术本质看作是技术现象的统一性综合。实体性的技术本质观和描述性的技术本质观,既是相互否定的,也是相互补充的。它们相互否定,是由于它们对技术自身的同一性存在理解上的差别;它们相互补充,是由于那些差别并不能必然地取消对方,而只能在差别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将技术的本质展现出来。真正的技术本质,应该是这两种技术本质的辩证综合。

[1]王楠.“器官投影”说的现代解说[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10—11.

[2]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1.

[3]王楠.“器官投影”说的现代解说[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11—13.

[4]张萌,马洪丽.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探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

[5]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9—50.

[6]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李增华

Reflection on Theories of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in the Tradition of Philosophy

LI Xiao1,ZHANG Jian-xin2

(1.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2.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The topic about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is the core of the technical philosophy, and is also the most involved theory level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One standpoint on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determines the corresponding research programme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 wide variety of views about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have been come out from 1877 until today. The essence of these views are almost developedby the philosophy of humanist technology called by Carl Mitcham. The philosophy of humanist technology seems to be more suitable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The views of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namely entitative essence of technology and descriptive essence of technology. Reflection on these views could leading to a opinion that they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complementary, but not completely opposite.

Essence of technology; Entitative essence of technology;Descriptive essence of technology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3.049

2016-07-19

李霄(1991—),女,河南安阳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B028;N02

A

1674-6341(2017)03-0138-03

猜你喜欢
实体性卡普描述性
虚构人名的内涵意义分析*——描述性理论面临的挑战和反驳
卡普它
群组成员行动目标的一致性对群体实体性的影响:动作形式一致性的调节作用*
从实体性存在到规范性存在
“人的自然性与实体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西兰卡普之恋
浅析独立主格结构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段落翻译中的运用
卡普与卡普(①初来乍到)
一种基于英文网页描述性信息的摘要算法
试论企业中文件的定义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