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兴歌》十首管窥鲍照乐府诗的雅俗兼具

2017-03-10 01:42戴滢瀛
关键词:鲍照体式中兴

戴滢瀛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从《中兴歌》十首管窥鲍照乐府诗的雅俗兼具

戴滢瀛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鲍照以丰富的文化视野,自觉向被当时文士视为“委巷中歌谣”的南朝民歌学习,成为乐府史上学习民歌的第一人,《中兴歌》十首便是其代表作品,采用民歌体式来书写一定的政治内容及自己的理想抱负,从而表现出雅俗兼具的特点。

中兴歌;鲍照;乐府诗;雅俗兼具

美学家宗白华有言:“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代。”①鲍照便是南朝刘宋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在乐府诗歌史上的开创之功不可小觑,雅俗兼具的诗风为人所称道。其中“俗”的部分当借鉴于民歌的艺术经验,如《吴歌》三首、《采菱歌》七首、《中兴歌》十首等,而其中《中兴歌》十首最具有代表性,且其诗才与身世及社会背景之间也成相互阐发的关系。

1 鲍照其人:不平则鸣、锐意出新的孤鹰

鲍照出身寒门,在“士庶天隔”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饱受压抑,纵然后来踏上仕途,但政治上一直不得志,过着贫病交迫的生活。他在诗文中也多次提及自己身世:“臣孤门贱生,操无炯迹,鹑栖草泽,情不及官”,“臣自惟孤贱,盗幸荣及”②。儒家思想的盛行加上统治者有意擢用寒族,使鲍照怀着满腹的政治理想,踏上了曲折艰难的仕途。《南史·卷十三》记载:“照为河清颂,其序甚工。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沈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慧,使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③从中可看出鲍照渴望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

进入刘宋,由于统治者出身于低级士族,便需要擢用寒士和庶人来压制旧有士族势力,门阀政治此时有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且当时刘宋朝廷所奉行的文化政策兼容儒学、玄学、道教,并以儒学为主流文化。武帝刘裕曾在永初三年(422年)下诏确定尊奉儒学的方针,鲍照的政治理想有了实现的契机。加上南方经济的发展,许多非士族但财富可观的地主阶层人士跻身上流社会,促使民歌地位大幅提升。

《中兴歌》十首,便是鲍照以五言四句的民歌体式呈献给皇帝的诗。根据《晋书·乐志》:“吴歌杂曲,并出江南……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又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说:“按西曲歌出于荆、樊、邓之间,而其声节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④可知吴歌大致产生于今江苏南京一带,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一带。而鲍照分别在建康(今南京)与荆州(汉水)多次任职,这就为他直接学习民歌艺术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能更艺术性地将其熔铸于自己的创作。

鲍照出身寒门,在“士庶天隔”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饱受压抑,纵然后来踏上仕途,但由于其身份特殊,遭到旧有士族和寒门新贵的双重打压,哀怨苦闷,自不必言。鲍照拥有济世救民的政治抱负,想要得到统治者的注意,就不得不锐意出新,同时,胸中苦闷郁结,则使其不平则鸣,将政治上的郁磊不平之气有意无意融入诗歌作品当中,于“险俗”诗风之外创作出雅俗兼具的作品。

2 雅俗兼具:宴会颂歌与民歌体式的融合

鲍照深受儒家立功立业思想影响,《中兴歌》十首便是借宴会颂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政治理想熔铸于民歌体式当中,从而雅俗兼具。

作为文学侍从,鲍照经常要创作以表演为目的的入乐入舞的流行乐歌。有学者认为《中兴歌》是庆祝孝武帝刘骏平定太子刘劭与始兴王刘浚之乱的,因刘骏的这次平乱为刘宋的中兴立了大功,故诗题径以“中兴歌”名之,也有论者认为“歌中无一事言及孝武讨逆之事,仍以颂文帝者为近”⑤,还有学者认为这是鲍照在孝武即位之初进献的五言四句体式的适用于宴会表演的乐歌。尽管具体创作缘由至今尚无定论,但涉及严肃的政治场合无疑。

首先,从内容方面来看,一是为了应宴会之景,对盛时及明主的赞颂。诗中其一、其二、其八、其九中都有“中兴”二字,且呈首尾呼应之势,表明十首组诗间有其内在逻辑。尤其其二中“化清”“四海”“祥景”“玉台”“紫烟”“凤阁”无一不是祥时盛景,极力表达对中兴的赞颂:

千冬迟一春,万夜视朝日。生平值中兴,欢起百忧毕。(其一)

中兴太平运,化清四海乐。祥景照玉台,紫烟游凤阁。(其二)

穷泰已有分,寿夭复属天。既见中兴乐,莫持忧自煎。(其八)

襄阳是小地,寿阳非帝城。今日中兴乐,遥冶在上京。(其九)

战乱和分裂,是整个魏晋六朝的特征,由于战争以及伴随而来的饥馑、瘟疫和大规模人口迁徙,人口数量跌至谷底。据不完全资料统计,东汉人口峰值超过六千万,到西晋武帝泰康元年仅有一千六百多万。大量的生命流散、残酷的战争让人感受到人生短促,生命脆弱,祸福难料,太平之世的来之不易。既然穷泰已分,寿夭属天,那何不放下忧愁,让自己得到解脱呢;既“生值中兴”,何不珍惜这难得的盛时盛景,与大家纵享宴乐之欢呢?表现出一种旷达之气。

组诗描写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当是对歌舞表演绘声绘色的描摹,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巧妙地寓于其间,明写宴会上声乐交错、丝竹交闻、美人歌舞的欢快之景,却用象征手法,表达诗人自己的政治抱负。

碧楼含夜月,紫殿争朝光。彩池散兰麝,风起自生芳。(其三)

白日照前窗,玲珑绮罗中。美人掩轻扇,含思歌春风。(其四)

诗中运用象征手法,其三中“碧楼夜月”“紫殿朝光”以喻君王,而以“彩池”自比,以“兰麝”喻自己才性之高洁,一个“自”表现出诗人些许孤高些许自赏的意味。其四写出了一位身被绮艳华服的女子含思而歌的形象。虽是白天,却无心玩耍踏青,赏花扑蝶,而是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哀愁,此诗可与曹植“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做相同理解。诗人自觉运用《离骚》中“香草美人”之意蕴,以兰麝之气喻自己高洁品性,虽有才华,却无用武之地,以致引发“美人歌思”,体现了儒家诗教“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特点。鲍照充分借鉴历史上雅文学的精华,使自己的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其次,从诗歌形式方面来说,当是对民歌体式的借鉴。郭茂倩将其编入《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一类。虽来自不同的曲类,但皆采用了五言四句的吴声体式,表明其对吴声体式的借鉴。鲍照创作的个性化特点与开创精神,还体现在对诗歌声律的关注上。一是对偶的使用,且大都在开头的一二两句进行对偶,其二是全对;二是双句押韵,而且还有两韵皆押平声韵,如其七中的“游”和“流”。虽然此时还没有建立系统的声律学知识,但却体现出了鲍照对诗歌音韵美与节奏美的追求。

三五容色满,四五妙华歇。已输春日欢,分随秋光没。(其五)

北出湖边戏,前还苑中游。飞縠绕长松,驰管逐波流。(其六)

九月秋水清,三月春花滋。千金逐良日,皆竞中兴时。(其七)

其五中起两句用赋法直陈,连用“三五”“四五”这一民间俗用时序法,明显化用“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的句法,其月半“容色满”、月末“妙华歇”生动而又传神地写出时序变化;后两句由“春日”到“秋光”点出季节变换。前两句写一月之变,后两句写季节之变,总写时光易逝。其七前两句所用手法与五相似:“九月”“三月”同样写季节转换,但不同的是,五写的是从春到秋,而七写的是从秋到春,如此上下勾连,正好形成四季轮替,时光交错。其六写盛景宴赏之乐,妙丽女子们穿着鲜色纱衣,吹弹管弦,长袖随风飘起绕着近旁的松树舞动,飞扬的管弦声追逐着淙淙的流水之声,“逐”表明美好时光易逝,那就应当跟世间万物一起,尽情享受人生之欢。

鲍照自觉吸收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自己的诗歌简洁明快,活泼生动,灵动自然,且雅俗共赏,对后来唐绝句的生发有重要影响。

最后一首组诗,结构上总括整体;内容上表达对明主的赞颂且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形式上呈五言四句,通俗易懂,清新流丽,表现出灵动的民歌意味。

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其十)

诗歌以对比起始,突出“竹叶”的经冬不衰,四季如是。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冬歌有“果欲结金兰,但看松柏林。经霜不坠地,岁寒无异心”之句,余冠英注释“无异心”为“松柏的本株为心,冬夏不变,〈礼记〉‘如松柏之有心也’”。由此观之,此诗可看出两层含义:一即单纯歌颂皇帝光芒照耀四方;二是希望皇帝能像松柏心那样,永远光照世人,没有穷极,并继续提携寒门士人,使得天下有识之人都能受到光华彩照,扬身显名。以清新灵动的笔触逐个展现鲜活景象,巧妙写出时序的变化,并以梅花与竹叶对比,巧用象征手法,从而使表达生动形象而又妥贴自然。

总之,鲍照用民歌体式书写政治内容及个人理想,而使之与当时的五言古诗相媲美,这不仅拓展了诗歌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拓展了流行乐府的表现内容。鲍照出身寒门,身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却不忘书写自己的抱负,借着一定的历史契机,将自己心中之思融于十首诗之中,呈于帝王,既有盛时明主的大力扬颂,又有政治理想的婉转低诉,既含雅正之意又兼用民歌体式,雅俗兼具,对后世诗人及新诗体(“绝句体”)的产生有重大影响。

注释: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②钱仲联.鲍参军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③[唐]李延寿,撰.陈苏镇,等标点.南史(卷十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④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⑤钱仲联.鲍参军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余冠英.乐府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王辉斌.论鲍照乐府诗的新变与贡献——兼及“歌行体”与七言歌行诸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责任编辑:李增华

On Both Elegance and Vulgarity of Ten Songs of "Zhongxing Song" of Bao Zhao′s Yuefu Poetry

DAI Ying-ying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China)

With rich cultural vision,Baozhao consciously studied to the southern folk songs which were regarded as "Songs in the lane"by literatis at that time,and became the first person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Yuefu folk songs.Ten songs of "Zhongxing song"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folk songs, It used folk style to write a certain political content and their own ideals and aspirations,in order to show the characteristic of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Zhongxing song"; BaoZhao; Yuefu Poems;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3.052

2016-12-13

戴滢瀛(1992—),女,安徽桐城人,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I207.22

A

1674-6341(2017)03-0146-02

猜你喜欢
鲍照体式中兴
对当代诗词体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受气包
六言绝句体式概说
鲍照乐府诗创作对南朝诗人的影响
绝句体式多变化
鲍照辞赋与其书信文之对比
——以《登大雷岸与妹书》为例
鲍照与《拟行路难》的创作
中兴微量元素水溶肥在秋洋梨上的应用试验
律诗篇法体式
谢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