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电视新闻摄像中光线与色彩的处理

2017-03-10 09:49
关键词:光线电视新闻色彩

龚 建

(湖南广播电视台 都市频道,湖南 长沙 410003)

·新闻与传播理论·

略论电视新闻摄像中光线与色彩的处理

龚 建

(湖南广播电视台 都市频道,湖南 长沙 410003)

光线是电视新闻画面的灵魂,色彩是电视新闻画面的情绪。电视新闻摄像记者,不仅要对光线与色彩的作用有清晰的认识,还要根据不同的电视新闻类型,灵活处理新闻摄像中的光线与色彩。

电视新闻摄像;光线;色彩

电视新闻因摄像而带来的画面冲击力与现场感,是其获得受众认可的最大优势之一。电视新闻摄像中光线、色彩、景别、构图以及角度等的选择,既是电视新闻叙事的基本语言,也是电视新闻摄像记者水平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光线与色彩的处理与运用。对于电视新闻摄像而言,光线是画面的灵魂,色彩是画面的情绪。[1]正确处理好电视新闻摄像中的光线与色彩,对于电视新闻发挥可视化的优势,应对新兴媒体的冲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电视新闻摄像中光线与色彩的作用

对于电视新闻摄像而言,光线能够引导受众对新闻涉及到的事物对象的空间、时间与质感有所了解。在引导受众认识新闻对象的空间方面,摄像记者通过灯光源头、阴影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处理,能够展现新闻对象的外观形态以及与其他环境之间的关联。在引导受众感知新闻事件的时间方面,摄像记者通过对光照强度的控制与调节,能够让受众直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以及当时的气候状况。在引导受众认知新闻对象的质感上,摄像记者通过不同光线的调节,可以反映出不同对象的容貌状况。比如从侧面用指向性高强度聚光直接打在新闻人物面容上,能够体现人物的沧桑感;又如电视新闻女主播的拍摄,一般从正面用低强度的散光打在主播脸部,从而使得女主播的皮肤显得较为光滑。

在电视新闻摄像中,光线还会使得新闻对象产生不同意蕴的影调,而影调被认为是保证电视画面影像质量的关键因素。[2]一般而言,光线在电视新闻摄像中会产生平淡调、软调、硬调、中间调、低调、高调等不同的影调。比如由强光产生的高调,会使得受众在观看电视时产生积极乐观的心理感受;而由弱光产生的低调,则会使受众陷入低沉悲伤的情绪之中。

电视新闻摄像作为光影艺术在新闻中的体现,色彩所起到的作用也举足轻重。电视新闻摄像可以通过对不同色彩的运用,使得受众产生不同的观看情感与认知。比如在国庆阅兵的新闻摄像报道中,镜头从天空的蓝色逐渐过渡到人群和建筑的红色,不同色彩视觉元素的运用,使受众随着阅兵仪式的进行产生情绪的变化。在确定摄像画面的色彩时,一定要按照电视新闻主题的要求,既考虑到色彩的多样性,更要考虑色彩与主题的和谐度。

按照电视新闻的真实性等特点,电视新闻摄像中光线与色彩的运用有一般性的要求。在光线运用上,电视新闻强调真实与快速,多采用抢拍方式拍摄,较为简单地使用单一光源,虽然可能使得新闻画面有些粗糙,但能够给受众带来新闻现场感与真实感。在色彩处理上,电视新闻摄像也不追求色彩的完美造型作用,而多是不加过多修饰,根据新闻对象的具体情况调整色彩基调,以确保新闻真实。但是,消息、专题、评论等不同电视新闻类型,对于摄像光线与色彩的处理,又有着不同的要求。

二、消息类新闻摄像光线与色彩的处理

消息是电视新闻最常用的一种新闻类型。简短是电视消息的基本特点,强调通过不完整性情节的拍摄,向受众传递内容丰富的新闻信息。这要求电视摄像记者在画面拍摄与后期处理中,不能出现多余的画面,每一个画面都能发挥相应的作用,给受众一些电视解说之外的“言外之意”。快速是电视消息的突出特点,由于电视消息时间较短,有些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多数通过快速的电视消息进行报道。这要求电视摄像记者通过新闻现场的画面快速拍摄、转接,尽快告知受众相关新闻信息。精致是电视消息的一种追求,短而快的电视消息,不能出现新闻事件画面描述的缺失,要求电视新闻摄像记者通过短小精悍的画面,将新闻涉及的要素交代清楚。

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像的光线应用,整体上与影视作品的渲染修饰性光线布置不同,强调依据不同对象适当采用补偿性光源,从而尽量保持新闻现场的真实性。在突发新闻拍摄时,由于不能预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不可能采用提前布光措施,只能结合现场环境灵活处理,多数情况下未经修饰的现场光线,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与现场感。比如火灾现场,灾难本身的光线不加修饰,能够给观众带来较大的震撼。而有的时候需要采用补偿性光源,比如夜晚的地震现场,靠手电筒或车灯的光源无法展现救援情况,如果使用斜45度的新闻灯,亮度与周围环境反差不大,既不破坏地震现场的真实性,又能较好展现救援工作的进展。而非突发电视消息,由于能够提前了解新闻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特别是一些重大时政类电视消息,需要提前在现场进行布光,以更好地展现新闻现场全貌与人物。比如重要会议新闻报道,一般而言,大型会场的光线条件能够满足电视消息拍摄需求,但也可能存在光线不均匀、色调出现偏差的情况。因此,电视新闻摄像记者要在会议开始之前,根据会议流程,结合电视新闻报道需要,对现场光线情况进行校正,从而确保拍摄出来的新闻现场与新闻人物清晰明亮。

电视消息类新闻对于色彩的要求不如影视作品严苛,基本上采用新闻对象自然色,做到不偏色就可以了。但是对于电视新闻摄像记者而言,在拍摄过程中也要结合新闻的主题要求,对新闻对象的素材进行选择,有些还要求对画面的色彩布局进行设计。比如拍摄农历除夕庆新年的电视消息,《新闻联播》在拍摄窗花喜庆镜头时,画面中红色窗花为重点色彩,灰色窗框和房屋为基调色彩,穿着节庆服饰制作窗花的妇女为过渡色彩。这种设计考虑到了画面层次、情节气氛的需要,将画面色彩进行合理分布,较好地起到了烘托主体、渲染气氛的作用。

三、专题类新闻摄像光线与色彩的处理

在这类报道中,电视新闻摄像镜头充当叙述者的角色,串联新闻信息与事实,通过镜头的现场化叙事、长时间调度、深度性探索完成新闻报道。专题类新闻摄像的现场化叙事,强调通过镜头细致的表达,展现新闻现场的全景全貌;长时间调度要求发挥长镜头的功能,交代事件的时间跨度;深度性探索则通过镜头与影像的剪接、搭配,带领受众多角度、多层面了解新闻事实。

按照专题类新闻报道的对象不同,其对光线的运用也有所不同。时政类电视新闻专题,与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像要求有相似之处,不过分使用气氛光、效果光,主要依靠自然光,以体现新闻报道对象的真实性。而风俗类、人物类、纪实类等电视新闻专题,可以采用艺术性方法对光线加以处理,进而凸显新闻对象事物或人物的特点、内涵等。比如拍摄农业科学家的新闻专题,在科学家下田劳作的镜头拍摄中,可以选择逆光方式处理光线,将科学家的形象轮廓展现出来,从而增强报道效果。

专题类电视新闻时间一般较长,色彩作为电视专题新闻的基调,在整体处理上应照应事件发展的节奏,考虑受众情绪的变化,有起有伏,以辅助新闻叙事。比如央视新闻在处理某一特别重大油管爆炸事故的专题新闻报道中,开始部分以事故现场废墟镜头为主,色彩为黑色、灰色,画面传达了混乱、嘈杂的感觉;镜头转到医院救治,受伤伤员的白色纱布与救护人员的白色外衣,传达了一种哀伤、悲惨的感觉;再转到解放军官兵冒雨救助受伤群众,细雨中绿色军装与彩色雨伞的主体色调,在灰色现场环境的衬托下较为突出,给受众带去希望;最后以海边水质检测画面作为结尾,蓝色的海面又起到平复受众心情的作用。可以说,在专题类电视新闻摄像中,色彩的处理要在还原新闻事实信息的基础上,起到控制新闻节奏、深化新闻主题的效果。

四、评论类新闻摄像光线与色彩的处理

评论类电视新闻通过对新闻事件的点评,起到舆论引导作用。电视新闻评论从客观表述层面上升到主观评价层面,相应地,它要求电视新闻摄像记者所采用的画面,能够为评论提供强有力的论证依据,寓观点于摄像画面之中,使得评论语言与评论画面完美结合,引导受众思考。

整体上看,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对新闻摄像有着客观性、情感性与深刻性的要求。电视摄像记者在拍摄评论类节目时,要控制自我的情绪波动,不能因为感情倾向破坏画面的客观性。其情感态度的表达,要以客观的画面为基础。比如通过灰暗环境下新闻人物的单独思考,体现绝望情绪;又如通过特写镜头中新闻对象的眼睛与眼泪,展现其困境与弱势。而镜头的深刻性体现在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部分,镜头通过对事件全程的展示以及重要节点内容信息的体现,反映事件的深层次原因。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摄像的光线运用所形成的影调,要求与评论主题的基调相吻合,从而达到镜头影像为评论服务的目的,增强电视评论的效果。比如在央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中,其对问题疫苗的评论画面在受害家庭光线昏暗的环境中展开,既凸显了问题疫苗事件的严重性,又衬托了受害家庭的悲痛心情。而在艾滋病年轻化问题的评述中,摄像记者运用强曝光方式拍摄对艾滋病年轻人的采访,与评论语言强调要以更为积极的措施去应对这一问题相吻合。

在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中,色彩的变化、色度的明暗、色调的冷暖、色彩的寓意等技巧,都能够发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因此,摄像记者对于色彩的使用,要与新闻评论的基调相符合,增强新闻评论的力量,而不能有冲突,甚至违背评论观点。某一地震原因与救援对策的新闻评论节目中,画面整体灰色的废墟中,有一身灰色泥土等待救援的灾民,还有灰蒙蒙的天空,灰色基调与悲痛的情感基调相吻合;而节目最后的镜头是灰色坍塌的房屋废墟上有一个红色的喜字,喜字所带来的红色色彩,本寓意喜庆、美好,看似与灰色基调不符合,也与悲痛的评论气氛不符合,但却能够让受众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地震带来的破坏性,从而进一步认同加大救援力度的观点。看似冲突的色彩基调搭配,反而取得了强化评论观点的作用。

(责任编辑 陶新艳)

[1] 谭颖,于海洋.电视新闻拍摄的技巧与应用[J].青年记者,2013(2):47-48.

[2] 刘献.影响电视新闻摄像质量的几个关键因素[J].新闻研究导刊,2016(2):86-86.

G220

A

1671-5454(2017)04-0031-03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4.008

2017-06-19

龚建(1985-),男,湖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研究方向:电视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光线电视新闻色彩
消失的光线
“你看不见我”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神奇的色彩(上)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