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游仙诗的生命价值观及其原因探析

2017-03-10 09:49李晴晴
关键词:游仙神仙曹操

李晴晴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徐州221116)

·文学艺术·

曹操游仙诗的生命价值观及其原因探析

李晴晴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徐州221116)

作为建安诗坛上第一个创作游仙诗的文人,曹操的游仙诗表达了他对游仙和建功立业的复杂情绪,体现出他致力于自我实现的生命价值观。其本身所具备的儒家匡世济民思想、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以及建安时期人的觉醒和文人的自觉影响等方面特点,揭示了当时文人的生命价值取向。曹操的游仙诗也开启了以游仙抒发情怀的新一代诗风,为后世游仙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曹操;游仙诗;生命价值观

游仙诗可以追溯至屈原的《远游》。在建安诗坛上,曹操是第一个创作游仙诗的文人。据逯钦立的《先秦汉魏南北朝诗》记载,曹操的游仙诗共四题七首,分别为:《秋胡行》二首、《精烈》、《气出倡》三首、《陌上桑》。在现存的20几首乐府诗中,曹操的游仙诗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比例。曹操的游仙诗可以明确考证的只有《秋胡行》二首,作于建安二十年西征张鲁之时,时年曹操六十一岁。曹操作游仙诗是在晚年,从内容上看,他的游仙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与幻境交织,即既有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又有对于借神仙方术以求得长生的虚幻理想,这类作品如《秋胡行》、《精烈》。另一类是完全沉浸在幻境之中,即真正的游仙,如《气出倡》、《陌上桑》,诗歌中没有掺杂现实的因素,诗人运用充分的想象力写自己在神仙境界里任意遨游,表达了对于成仙长生的向往与渴望。然而,曹操游仙诗中也体现出对游仙和建功立业的复杂情绪,这种复杂情绪的侧重点实则落脚于对现实景况的苦闷不得解脱上,游仙只是作为一个情绪释放的载体。既然曹操对神仙之说有所怀疑,为何又写出大量游仙诗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儒家的匡世济民思想

曹操之前,可以说真正的文人游仙诗并没有出现,文人游仙诗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譬如最早描写奇幻世界的可推屈原的《离骚》,《离骚》后半部分把政治失意与神仙世界联系起来,表现了自己为求美政而不怕艰难、九死而不悔的爱国精神,但因仙游部分描写较少,政治理想描写过多,只能算作是一篇政治抒情诗而非游仙诗。及至《远游》,游仙的色彩就比较浓厚了,诗人不纯粹描写政治失意,而是通过政治失意来感慨想要借助虚无飘渺的神仙境界来摆脱人世苦闷的精神追求,这和后世游仙诗写作的目的相类,但是,这一篇章在题材上只能算作赋。及至曹操,文人游仙诗才慢慢崭露头角。曹操的诸多游仙诗,大多表现了追慕神仙的思想情绪,人生苦短,虽烈士暮年仍奋斗不止,曹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令他对人生短暂的感受更加深刻,对于不老不死的神仙境界也更加渴慕。

曹操对儒家教义的信奉与实践,使得他树立了建立太平盛世的人生理想。曹操是一个热情的儒家教义的信奉者与实践者,曹操在早年对汉室抱有希望,他打击恶势力,上书为党人领袖请愿,而东汉的政治愈加腐败,知其不可挽救,于是借助自己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弱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又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并逐渐统一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曹操又欲南下统一全国。可以说,曹操一生奋斗不止就是因为他想统一天下,安世救民,建立一个理想的太平盛世。如《对酒》一诗,诗人提到希望“王者”能够贤明,宰相股肱都是忠良之士,百姓民风淳朴,路不拾遗,人们安居乐业,仓谷满盈,这首杂言诗里充分描述了在太平的环境里,人们自由舒适的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政治理想,诗人认为,没有官吏上门催租的清明政治是个人追求的理想社会。在《短歌行·周西伯昌》中,曹操写了孔子肯定的四位人物,如周文王、管仲、齐桓公、晋文公,诗人热情歌颂几位历史人物,并将自己的理想和孔子的思想化为诗歌语言,表达了对于太平盛世的渴望。“人民知礼守法,安居乐业……诗人采用颂的形式,模拟躬逢其盛者的口吻,以极大的热忱讴歌太平时代的到来”。[1]曹操心怀天下的胸怀使得他的游仙诗纠结着不放达的情怀,但也寄寓着他为政治理想献身的个性品质。

二、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

曹操游仙诗既包含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又夹杂着苦闷的思想情绪,这种矛盾心理不断激励诗人不懈努力,从而实现人生理想。关于曹操的作品分期问题历来争论不休,若以曹操所作游仙诗为分期,可以看到,游仙诗之前的大多数作品都和现实生活及政治理想抱负相关,如《龟虽寿》一诗曹操以神龟、腾蛇、老骥作为比喻,表明生死本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建功立业,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全诗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曹操在游仙的过程中也夹杂着苦闷的情绪和矛盾的心理,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如仙人邀请自己随之同去时,诗人是“沉吟不决”,与仙人一同痛快淋漓饮酒也是为了排遣胸中的忧愁苦闷。同时,在极其自由的游仙中,曹操一面充分享受,一面又不断怀疑神仙的存在,在《秋胡行·愿登泰华山》中,他认为仙人“得之未闻,庶以寿考”,[2]30叹息自己“壮盛智慧,殊不再来”,[2]30从这一方面来说,曹操游仙并不是为了羽化成仙逍遥于无极,而是为了在无限延长的生命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因而,游仙与功业两种情绪在诗作中交织在一起,游仙作为一个释放忧愁情怀的载体,使诗人处于暂时放空的状态,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2]14民生惨淡、人民流离困苦的境况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黄巾起义、董卓之乱、两京涂炭、典章残落、文教板荡,种种悲惨的社会景象激发了曹操内心对于死亡以及短暂生命的深沉思考以及渴望太平的美好愿望。“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2]14在这种社会景况下,生命无常,自然会引发伤生之叹,诗作也必然沾染上哀怨困苦的感情色彩,而“及时行乐”、“乐生逸身”的哲学思想也悄然占据上风。现实的生灵涂炭使得诗人一面情系现实,一面又躲到游仙中寻求解脱,然而,曹操的游仙并不是消极堕落的,而是有着更加积极向上的意义,曹操是借神仙境界来寄托自己对理想抱负孜孜以求的精神,这种精神与其他单纯描写游仙的诗作有着很大的区别。此外,神仙世界的美好祥和、和平安定也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又刺激了诗人尽快实现统一大业的决心。神仙世界的美好虚幻并没有使得诗人沉溺于其中不可自拔,而是催生出“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2]7的及时勉励、时不我待之感和“不戚年往,忧世不治”[2]30的深沉忧患意识,这无不焕发着为理想而不懈努力的思想光辉。

三、人的觉醒和文人的自觉

建安时代是文的自觉时代,利用各种文学素材来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是其表现之一,曹操在文学创作中,文学自觉的观念贯彻其中,而游仙诗正是曹操充分利用游仙题材来抒发内心情感的表现。建安时代也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是人文精神高度弘扬的时代。人的觉醒主要指的是人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为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而积极探索新的解决办法,同时,还能够保持清醒的理性意识以对现实社会人生有着较准确的判断,从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努力。但是,这种努力是以个性的张扬为前提的。建安时期,军阀混战,生民涂炭,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曹操在实现统一大业的实践过程中不懈努力,同时,他还打破了两汉时期的用人标准而采用“唯才是举”的措施,任用贤才而为统一大业不懈奋斗。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的动乱、人民的困苦都使得曹操对于前途的发展感到痛苦不堪,现实景况的压抑令其必须寻求一个突破口,而游仙诗则是使受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的方式之一。

在《秋胡行》中也可以看到,诗人写得道成仙之不成,转而寄希望于君主施仁义于百姓,其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字句间迸发出来。曹操在六十一岁时作《秋胡行》,其时西征张鲁,老当益壮而又有力不从心之感,渴慕贤才的愿望也愈加强烈。《秋胡行·晨上》篇第三解写“三老公”自称居昆仑山,为真人,过着神仙逍遥自在的生活,诗人却“沉吟不决”,[2]26仙人遂翩然而去,徒留诗人怅然无比。诗人既想随仙人而去,又留恋宏图大业,其内心激烈的思想矛盾在诗句间隐隐若现。然而,在此篇第四解中,诗人转而又回到现实生活中,并十分渴望得到宁戚那样的贤才,希望取得征伐的胜利。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曹操深知神仙幻境的虚幻性,其本人并没有像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一样沉迷于长生不死的美梦中不可自拔,曹操明白生命如朝露般的短暂性,并且懂得珍惜生命,努力在有限的生命中取得仕途上的成就。

长生不死几乎是许多帝王所渴望的事情。曹操作为一名非常有才华和能力的政治家,自然也存在有生之年不能取得更大成就的遗憾。但是,与其他帝王不同的是,曹操渴望的是长寿,而不是不死,因为他明白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唯有加强身体素质才能延长短暂的生命,这种思想在现代看来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如《秋胡行·愿登》中提到:“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思得神药,万岁为期。”[2]29曹操作此诗的具体年代无法明确,然,诗中曹操以“大人”自称,这只有在他封为魏王之后才有可能,封王于建安二十一年,命绝于建安二十五年,因而可以基本判断出此篇作于曹操暮年将近天命之时,诗人大概知晓自己时日无多,但仍然心念人间千秋伟业,如“万国率土,莫非王臣……”,[2]30诗人不为寿命将近担忧,却把注意力仍放在建功立业上,也表明了曹操对于神仙幻境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并没有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反而只是借仙游来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现实中的缺憾在飘渺的幻境中得以弥补,这也是诗人因时不我待而生发的矛盾心理,其中也寄寓着无限悲凉的情感。正是在特定时期人的觉醒和文人的自觉发展,才使得曹操在继承以往游仙题材的基础上,开启了后世借游仙诗抒发情感的新风。

曹操创作游仙诗,首次从文人角度为世人揭开了一幅瑰丽多姿的奇幻画卷,体现了当时文人的生命价值取向,并向下开启了曹丕、曹植、阮籍、郭璞等人以游仙抒发情怀的新一代诗风,为后世游仙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 远 扬)

[1] 陈怡焮. 论诗杂著[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28.

[2] 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 曹操集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I206.2

A

1671-5454(2017)04-0048-03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4.013

2017-05-08

李晴晴 (1989-),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猜你喜欢
游仙神仙曹操
神仙也要自力更生
武夷山归来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自主
游弋在文字内外的光芒
——关于文学游仙的素描
遇见老神仙
老神仙变魔术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鹧鸪天 读某君游仙词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