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茨维塔耶娃诗歌创作中的死亡主题

2017-03-10 09:49
关键词:维塔耶娃里尔克

叶 元

(四川外国语大学 中文系 ,重庆 400031)

论茨维塔耶娃诗歌创作中的死亡主题

叶 元

(四川外国语大学 中文系 ,重庆 400031)

死亡是许多诗人诗歌创作的主题。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创作中也贯穿着死亡的主题。然而,茨维塔耶娃并不是一个单一主题的诗人,她诗歌中的死亡主题又往往和爱情、诗人交织在一起,这就使得她诗歌中的死亡主题更为复杂。

茨维塔耶娃;诗歌;死亡主题

诗人与死亡之间的隐秘联系不仅在于诗人本身与死亡的联系,还在于诗歌主题与死亡的联系。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茨维塔耶娃的死亡常常为后人所惋惜,她诗歌中的死亡书写也为后人所关注,她与死亡之间的这种双重联系给她的诗歌蒙上一层死亡的面纱。茨维塔耶娃曾这样说:“我的诗赞美青春,歌唱死亡。”这话不假,她在《我的诗行,写成得那么早》中写道:“我那青春与死亡的诗歌/‘不曾有人读过的诗行!’”[1]26写这句诗时,茨维塔耶娃才21岁,这说明她对死亡的书写是有意识的,她有一部分诗就是关于死亡的。

一、死亡的象征

虽然把茨维塔耶娃归结为一个象征主义诗人难免狭隘,但她在写到死亡时所运用到的象征手法却十分明显,“坟墓”是她经常用到的死亡的象征之一。在《我把这些诗行呈献给》这首短诗中,“坟墓”这个词出现了四次,四个“坟墓”分别表示下葬的不同阶段,整首诗就是写“我”进入坟墓的过程,即死亡的过程。茨维塔耶娃喜欢把坟墓或者它的变体(墓地,墓石,墓穴)作为死亡的象征,如“寻思在坟墓里的所有眼睛”(《致拜伦》),[1]36“你不在了,那里便什么也没有,除了坟墓”(《新年问候》),[2]16“在墓地的十字架下,成为/未来的一抔灰土?我不愿意!”(《文学检察官》),[1]23“对他们,石碑和墓地在等着……”(《有一些人——石头做成……》),[2]42“顺便往墓石上看一眼——”(《你走路有点像我一样》),[2]5“你以庄严的步伐,/走进了墓穴的安谧”(《致勃洛克》),[1]113等等。

把“坟墓”作为死亡的象征不足为奇。在诗歌中,一些象征是“约定俗成的”或“公众的”,赵毅衡称为“公用象征”,如“坟墓”,它的意义受到传统文化的规约。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也会采用这些约定俗成的公用象征,但许多诗人也会采用‘私人的’或‘个人的’象征,赵毅衡称为“私设象征”。“私设象征”属于诗人的个人创造,诗人在诗歌中反复使用以赋予这些象征不同于公用象征的意义。

“深渊”就是茨维塔耶娃用到的比较独特的“私设象征”。“深渊”在西方文化中比较多义,茨维塔耶娃的“深渊”象征死亡。在《有多少人跌进了这无底深渊》里,她写道:“我将跌进无底深渊。”[3]可以解释为:我不会再出现在大地上,不会再被人看到,不会再被人听到。这是一种“异在”,即我的存在不能被别人感知——也就等同于死亡。对这种“异在”,俄罗斯茨维塔耶娃研究专家安娜☒萨阿基扬茨有独特的理解:“茨维塔耶娃的一生是与死神、非存在(异在)、超现实主义的东西共舞的一生,这些东西既使人恐惧,又令人向往。”[4]215“深渊”也出现在茨维塔耶娃其他的诗中,共同构成她的“私设象征”,如“可一旦刮起风暴——无底深渊/便横亘在左右两翼之间”(《我的灵魂与你的灵魂是那样亲近》),[1]164“镜子一般的地下深渊/两只致命的眼睛”(《致米☒库兹明》),[1]209“不跟着这些:跟着火焰般的雨/涌入深渊”(《树木》),[2]57等等。

除此之外,在茨维塔耶娃的诗中,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死亡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在警钟的怒吼中,天使长/把我带到了断头台”(《一次又一次——您》,[1]79“可是,起来吧!在尘世间被叫做/死亡的东西——是朝着苍穹的坠落”(《西彼拉致婴孩》),[1]267“很快,很快,我们也会睡去,在地下,所有的我们”(《我知道这真实》),[2]10“消失,而不给骨灰瓮/留下一点灰烬……”(《窃取过去》),[2]66“割破了血管,生命止不住地/向外哗哗地流淌”(《割破了血管》)[1]417……等。用象征手法来表现死亡除了出于诗歌创作技巧层面的考虑,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茨维塔耶娃对死亡的理解。她认为,死亡不代表消亡,而是一种象征,一种进入彼岸世界的象征。早在1913年,茨维塔耶娃就虚构了自己的墓志铭——《你走路有点像我一样》:“就在这儿采一束野花,/顺便往墓石上看一眼——/它告诉你我的名字是玛丽娜,/以及我有着怎样一段岁月。”[2]5在这首诗中,她想象自己死后一个路人经过她的坟墓,她怎样和路人交流的情景。这可以看作诗人通过死亡来感知、探视彼岸世界。

二、死亡与爱情

茨维塔耶娃的抒情诗主要是爱情诗,这与她的感情经历有关。她虽然只结过一次婚,但先后至少与12个人相恋,她的许多献诗就是爱情的见证。安德烈☒别雷在《文化的危机》中指出,爱情的顶峰是死亡与黑夜。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创作也深受他的影响,因此诗歌创作中也经常出现爱情——死亡这一主题。有学者认为:“爱情和死亡是两个漂亮的姊妹,她们纯洁、冷漠,就像基督的新娘,牵着手穿过茨维塔耶娃的所有诗歌,穿过这个迷人的花园,互不敌对。”[4]25对于茨维塔耶娃来说,死亡与爱情几乎是相互依存、互为形影。她一生中爱过很多人,每一次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但是由于她的爱太过热烈,即使那三个大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里尔克也无法完全承受她的爱。

茨维塔耶娃赋予爱极高的意义,这不仅体现在她一生对爱情的追求中,也体现在她的诗歌中。在一首献给丈夫谢尔盖☒艾伏隆的诗《从童话到童话》中,她写道:“直到死亡来临,我仍然是/一个小女孩,尽管也是你的小女孩。”[1]22写这首诗时茨维塔耶娃还没有和艾伏隆结婚,但已许下至死不渝的爱情承诺。在《这不像是在等待邮件》中,她写道:“等待幸福?/这更像是在等待死亡。”[2]64这就已经把幸福(爱情)和死亡等同了。

诗人理想中的爱情在遭到现实接踵而来的打击之后势必会走向灭亡,因此转向对绝对爱情的追求显得理所当然,而绝对爱情只有通过死亡才能达到。茨维塔耶娃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她才会在《就这样仔细谛听》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就这样眷恋着爱情:坠落到深渊之中。”[1]309她早就做好了准备,既然爱上了爱情,那就在绝对爱情中死去吧。在《黑色的天穹铭刻着一些字词》中,她又写道:“死床不再可怕,爱床不再甜蜜。”[2]30在这里,死亡褪去了恐怖,爱情褪去了甜蜜,它们之间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因为爱情的顶峰就是死亡。在那首广为流传的《约会》里,她还写道:“我赋予我的爱于你:它太高了/在天空之上是我的葬礼。”[2]50写这首诗的时候她正与帕斯捷尔纳克相恋,她那种热烈而纯粹的爱是对方难以企及的,以致她自己被这爱的激情所毁灭。

在布拉格期间,茨维塔耶娃完成了长诗《山之诗》和《终结之诗》,这两首诗均是她和康斯坦丁☒罗泽耶维奇短暂而热烈的爱情的结晶,揭示了现实之爱与理想之爱无法交汇、尘世之爱与永恒之爱永远背离的无奈。在《山之诗》中,她写道:“而我们来到此世之前我们/就曾活在天堂的顶点:爱。”[2]124她认为爱处于天堂的顶点,而我们前世就活在顶点之爱中。同样在这首诗中,她还写道:“如果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仿佛/只是作为爱的血肉之躯。”[2]124在《终结之诗》中,她也表达了与前者相似的意思:“因为爱是肉体,是/从血液里绽放的花。”[2]130茨维塔耶娃认为爱是先天就存在于身体之中的种子,肉体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爱的绽放提供温床。对爱情的高峰体验使得茨维塔耶娃一直处于一种炽热的情感之中,她渴望热烈而完美的精神之爱、绝对爱情,但由于现实的束缚,求之不得的绝望也由此产生。她在散文《我的普希金》中表示,受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影响,后来在一生中从来都是她“先写信给别人,先伸出手去,或者不怕别人议论而把双手都伸出去”,然而即使这样她也明白这辈子她注定会没有爱情,她将燃烧殆尽,正如她在《两个太阳》写道的:“那燃烧最炽热的一个,将最先去死。”[2]11

三、诗人之死

在茨维塔耶娃创作的死亡主题的诗歌中,有一种特殊的死亡值得注意,那就是“诗人之死”。她对“诗人之死”的书写带有身份和经历的双重烙印。

茨维塔耶娃最先经历的诗人之死是普希金的死亡。她很早就把普希金当作自己诗歌创作道路上的明灯,为纪念普希金逝世一百周年,1936年她写下一篇散文《我的普希金》。在这篇散文里,她写到童年时代对普希金的认识:“关于普希金我最先得知的便是他是被人打死的……普希金是我知道的第一个诗人,我的第一个诗人被杀害了。”[5]普希金的死亡也让她认识到,诗人是这个世界的弱者。因此,她把世界分为诗人和众人两部分,出于对诗人的保护,她选择站在诗人的世界。

勃洛克是俄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象征主义诗人,尽管茨维塔耶娃与他并无交情,但是她十分钦佩勃洛克在诗歌方面的才华,分别于1916年和1921年给勃洛克写了数首献诗,并且在勃洛克去世后把它们汇成组诗,题名为《致勃洛克》。在组诗的第三首,她写道:“你向太阳的西边走过去,/你将看见黄昏的光辉。”[1]112这里用“你向太阳的西边走过去”象征勃洛克的死亡。在组诗的第六首,她写到勃洛克死亡的原因:“都说他是个真正的人!/却把他推向死亡。”[1]115这里又出现了诗人和众人的对立——原来是众人把诗人推向了死亡。她接着写道:“三枝蜡烛,三枝迷信的/蜡烛摇曳着火光。”[1]115“三枝蜡烛”象征着勃洛克的葬礼,暗含对众人的讽刺。接着又写到葬礼上的众人:“啊,你们来看,他的/两只翅膀已经折断。”[1]115“翅膀”在茨维塔耶娃的诗中有特殊的含义,“两只翅膀已经折断”即指诗人已死。诗人死后,“天空下的电线/一遍又一遍地歌唱死亡”。[1]116这首诗明写勃洛克个人的死亡,实际上写的是所有诗人的死亡。在一个以大众为主的时代,诗人没有地位。

茨维塔耶娃对诗人之死的进一步思考源于里尔克。通过帕斯捷尔纳克的引荐,她于1926年春天与里尔克取得了通信联系,并借此维持了一段柏拉图式的爱情,这段爱情于当年12月29日里尔克的去世而结束。次年2月7日,她完成了献给里尔克的挽歌——《新年问候》。在这首诗的开头,她写道:“新年好——新行星——世界——家!/这第一封信寄往你的新居所。”[2]152她把这首诗当作写给里尔克的一封信,并且向里尔克致以“新年好”的问候,她想象里尔克在新行星的新世界中有一个新家。在这首诗第三节中,她把里尔克的死亡看作“朝向那里的行旅”,这里表现出她对诗人之死新的理解:里尔克只是去旅行了。纵观这首诗,虽然是一首挽歌,但是里面并没有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充满着新世界的欢乐。这首诗把茨维塔耶娃一生的创作推向顶峰,布罗茨基对这首诗极为推崇。在《关于一首献诗》中,布罗茨基认为:“诗中出现了一个‘绝对的里尔克’的形象,他不再是存在的肉体,而成为永恒的灵魂。”[6]77《新年快乐》写的实际上是作为肉体的里尔克死去,而作为诗人的里尔克永存。同年,写完《新年问候》后不久,茨维塔耶娃又写了一篇献给里尔克的散文《你的死》,在这篇散文里,她试图以老姑娘珍妮☒罗伯特之死和俄罗斯男孩万尼亚之死来诠释里尔克的死亡:这是一个死亡行列,而诗人也无法幸免。

茨维塔耶娃也无法幸免,像其他诗人一样——她死于自杀。她只活了四十九岁,却留下一千余首诗。对此,爱伦堡评价说:“茨维塔耶娃的诗篇却会留存下来,如同对生命的渴望、离散的意愿、一个人向所有人宣战,还有与死亡亲近的爱情都会留存下来一样。”[6]198

茨维塔耶娃诗歌创作中的死亡主题有其独特的风格,她喜欢通过象征来表现死亡,她认为爱到极致就是死亡,她把诗人之死看作特殊的死亡。这些死亡主题的诗歌创作,既是茨维塔耶娃个人创作的一部分,也是诗歌史上的一部分,对于今天的诗歌创作仍有启示。

(责任编辑 远 扬)

[1] 汪剑钊.茨维塔耶娃文集☒诗歌[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2] 茨维塔耶娃.新年问候:茨维塔耶娃诗选[M].王家新,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

[3] 荣洁.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创作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293.

[4] 荣洁.茨维塔耶娃学术史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5] 汪剑钊.茨维塔耶娃文集☒回忆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75.

[6] 荣洁.茨维塔耶娃研究文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I106.2

A

1671-5454(2017)04-0064-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4.017

2017-04-07

叶元(1992-),男,湖北麻城人,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维塔耶娃里尔克
阿维塔11
茨维塔耶娃
熄灭我的眼睛
致寝前人语
维塔斯开枪打鸟获罪
卖报姑娘
严重时刻
在春天或者在梦里
外媒风传“普京情妇”隐居
维塔斯丢了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