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传统村落及其保护利用的必要性

2017-03-10 09:49
关键词:古村落村落湖南

周 惠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教授委员会,湖南 长沙 410100)

湖南传统村落及其保护利用的必要性

周 惠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教授委员会,湖南 长沙 410100)

传统村落是指在中国长期的农耕历史下形成的且应加以保护的聚落形式。传统村落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蕴藏着传统文化遗产,是农业经济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设计形式使得许多村落失去原有特色,造成大量传统村落的消失。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迫在眉睫。

传统村落;界定;分布;保护利用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农村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每个传统村落的建筑也与自然、人文息息相关。可以说,传统村落是我国留存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一、传统村落的界定

我国传统村落作为“聚落”的单元形式结构,不但保留着很多传统耕地,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一开始,这些村落聚居地被称为“古村落”。由于古村落数量丰富,类型众多,加上20世纪80年代整个学术界对其重视不够,所以并未对其作统一定义。随着专家和学者的日益重视,国内普遍提高了文物保护意识,80年代后期我国揭开古村落保护的序幕,一批古村落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四部于2011年将判断一个“聚族而居”的社会单元是否是传统村落的重点落在了村落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域方面,古村落的称呼也被改为“传统村落”。2012年4月,国家进一步明确传统村落的界定定义,这也成为为传统村落制定保护发展措施的依据。

具体说来,衡量一个村落是否为传统村落的标准主要有三点。第一,现存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通俗来说,就是走到一个村落中,能看到代表传统文化的建筑,并且这些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或者带有同一性。历史建筑物面积集中分布,连片建筑达村落建筑总用地的34%以上。第二,村落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村落的各类建筑多以宗祠为重心布局,布局体现有代表性的当地传统文化,且村落空间格局能体现人与周围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比如有的村落依山傍水、向风避阳,其建筑布局本身就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第三,村落以宗祠为核心,形成由内向外自然生长的空间格局。村落公共空间和村民个人住所空间配套,皆反映“礼”的生活内容及社会规约。加上传统村落地处偏远,到达的交通路线复杂,所以村落居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拥有与村民生活相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以上三点界定标准明确提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对象,突出了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流传”、“活态”遗存的新路径,是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升华。

二、湖南传统村落概况及分布特点

(一)湖南传统村落概况

湖南地理人文条件独特,遗存有大量汉族宗族传统村落。由于古代社会生产方式、地域元素、自然环境等影响,这些村落空间形态的特点是有型制格局同时又闭塞密集的。不仅如此,这样一种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使村民活在自然的境遇之中,形成完美的“山水中的家园”。[1]

截止到2014年11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分三批次公示全国传统村落名录共2555个,湖南省列入第一批的有板梁村、张谷英村等30个;第二批有李熙村、楚东村等42个;第三批有早岗村、腊元村等19个。三个批次总共91个,占全国的3.56%。在入选的湖南传统村落里,绝大多数是一般性非重点保护的传统村落,占湖南村落总数的80%。以具体类型区分,有的村落突出反映了当地建筑文化和民俗风情,如桂阳县和平村、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天堂等;冷水滩区蔡市镇老埠头村、宜章的复源村,则因为曾是历史上经济、交通中心或军事要地,具有较大的历史研究价值。以数量区分,在湖南省内,湘西自治州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有29个,名列第一;排第二的是怀化市,17个;长沙和岳阳分别只有一个。以地区区分,湖南西部地区的传统村落占全省50%以上;湖南中部和南部地区的传统村落共有37个,占全省的40%;湘东和湘北总共才7个,不足10%。总体来看,湖南传统村落分布主要地点集中在湘西、邵阳、怀化。

(二)湖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点

1.分布地区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反

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以农耕经济为主。由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速度的加快,农村人口外流明显,农村的数量因此越来越少。传统村落改变、破坏较少的地区多为一些自然条件封闭、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因为交通极其不便,受外界的影响少。所以,传统村落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分布多,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少。贵州省之所以在我国传统村落的数量排第一,主要也是因为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国内其他省份较低。相对应的,湖南传统村落也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湘西、怀化、邵阳,无论城市化水平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都处于湖南全省排名靠后的位置。

2.背山面水、田连阡陌的山区分布多,平原地区分布少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各个地方的自然地理条件(尤其是交通)不同造成的。“要致富,先通路”,因为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对外有很强的封闭性,虽然会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由于外界因素影响小使得这些地区传统村落的很多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得以保存。从湖南传统村落分布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这些村落多分布在武陵山及罗宵山等边远山区,且集中在边界地带,而在平原周围分布非常少。

3.少数民族地区比汉族地区分布多

在湖南历史人口迁移中,少数民族大量流亡而聚居地不断缩小。所以湖南少数民族人口较汉族所占比例较小,达6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一带。在湖南91个传统村落中,少数民族聚居地多达56个,但汉族聚居的传统村落仅35个。其中苗族24个、侗族10个、少数民族混居10个、土家族7个、瑶族5个。传统村落之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分布较多,除经济因素之外,还基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手工技艺基本都是祖辈遗传。加上少数民族地区本身的民族风味更浓郁,地域化明显,因此这些地区传统村落的可研究价值相对更高。

三、湖南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必要性

当代社会的快节奏以及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使得传统村落生活所遵循的“慢”节奏逐渐被人遗忘。那么,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有什么必要性呢?

(一)湖南传统村落是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结合

纵观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资料,在其遗产价值分析中,偏重村落建筑和历史景观。然而,建筑风貌只是传统村落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依托于这种简朴直接的美学价值观中的村落精神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许多传统村落在选址上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原理,强调有山有水,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这样的空间布局中,村落中非常强调伦理关系。以湖南省桂阳县和平村为例,村落中建筑间的空隙很小,一户紧挨着一户,布局很紧凑。如此大的密度布局,就是因为它是按照“父子、叔侄”等顺序排列的。

(二)湖南传统村落旅游参与度很低

开展民居旅游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交通便利,具有成熟的综合服务设施。由于传统村落大部分地理位置偏远,周围没有成套的旅游设施或其他景点,到传统村落的游客很多是顺路或者是对村落研究有兴趣的散客。加上许多传统村落改造按城镇化建设的套路进行,缺乏适合农村系统的整体规划,不能完美展现传统村落。有的村落为了配合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居民的原有生活方式加以改变,所以村民对村落旅游业发展表现出顾虑。以长沙县浔龙河为例,小镇本身的改造既保留了原村民的建筑材料因素,又配合现代中式的设计改良,建筑改造是比较成功的。但开发商要求村民必须搬到房屋二楼居住,而且按城镇小区的管理模式在小镇建设广场配备儿童及老人娱乐健身设施。村民一时难以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所以许多村民实际还是在山上的老房子居住,到浔龙河的游客基本上看不到当地的村民。这表明当地村民对村落旅游开发的参与度是偏低的。

(三)湖南传统村落的经济生产价值未得到重视

每个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传统村落在时间和空间上最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其农业生产价值、耕地利用价值巨大。在强调食品安全的当下,传统村落具有提供有机食品的优势。然而,只有村民愿意在本地生活居住,才有可能维系传统村落的风貌。而在经济落后地区,政府的修缮保护资金有限,许多村民连建筑基本加固修缮等经费都无力承担。像湖南的龙溪村、陵区干岩头村现在还在申报早期的维修费用,这几个还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由此可见,其他一般传统村落要争取到政府保护资金更加艰难。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一般性的传统村落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破坏难以避免,许多民居没有人住,更不用说发展村落经济了。

(四)湖南有的传统村落破坏严重

传统村落涉及的保护范围广,但保护资金及保护人才缺乏,加上政府和当地村民对传统村落的价值认识不足,部分传统村落处于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毁损”状态。即使某些村落有意识地维护,但拆除重建虽保留了与原始建筑相似的形状,却抹去了千百年延续下来的独特肌理。村落老房屋由于年久失修,许多都还是泥地,没有卫生间,整体阴暗潮湿,不能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基本需求。大部分非重点村落建筑的传统居民缺乏保护意识,也没有雄厚的财力及翻修的能力。如桂阳县西利村,外出打工的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多,出于对新生活方式的追求,他们在修缮老房屋时,会直接把老房子中的局部拆除粉饰,无序翻建。这样改造的效果就是“不土不洋”,实际上属于破坏性翻建。经济实力较强的村民会选择空地重建房屋,空置的老房屋则任其自生自灭。还有的村民甚至直接将老房子推倒,这加速了传统村落的破坏。长此以往,传统村落消失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每到年末返乡拜年的人现在越来越深的感受就是村落的衰败,长此以往,将来我们可能连农村的风光都不知道是什么样了。[2]

(责任编辑 陶新艳)

[1] 何峰.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与适应性研究[D].长沙: 湖南大学, 2012.

[2] 冯骥才.应加快古村落名录出台和对古村落保护[EB/OL].[2017-03-12].http://www.huaxia.com/ zhwh/whgc/2012/06/2892857.html.

K928.5

A

1671-5454(2017)04-0098-03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4.026

2017-05-31

周惠(1984-),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委员会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形象设计。

本文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项课题“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修复整改的博弈研究”(编号:16YJ0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古村落村落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油画《村落》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