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视角的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育成的三维素养

2017-03-10 10:27陈士勋
理论与当代 2017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原著中国化

陈士勋

基于学习视角的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育成的三维素养

陈士勋

当今世界,各种社会思潮活跃,鱼龙混杂,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也呈现纷繁杂乱的动态局面。在此情势下,关键问题还是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这就需要在现实中育成一大批具备马克思主义素养的马克思主义者,其中,理论育成的三维素养——“高度”(即真理性)、“广度”(即实践性)和“深度”(即科学性)尤为关键,既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者个人的自觉求真、务实、懂理的基本素养,也映现着整个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基础创建。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发展创新过程中,特别是在通过发展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来引领整个社会思潮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者个人的基本素养与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基础创建将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为何学——探求马克思主义客观必然的真理性“高度”

从学理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科学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真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统一,在为世界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指明正确道路的同时,也为包括历史学在内的各门学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社会科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意义深远的伟大革命。

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普遍适用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系统阐述的内容,是关于物质世界、人类社会的普遍本质和规律,是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为本质特征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普遍真理性、价值合理性和广泛适用性。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自成为科学以来,它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去研究它。并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各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指南”。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人们解释、改变世界的伟大物质力量,正如列宁指出的,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这使得他的理论体系提供了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一个典范。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曾经改变并仍在继续改变人类看待整个世界的眼光、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可以说,在人类思想史上,从没有哪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这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从实际上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在不断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显示的具有普遍真理性和合理价值性的科学理论。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进一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和组织等正确路线,使我们在各方面取得了世所瞩目的巨大成就,所有这些成就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得出的新成果。特别是目前,我们正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建设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伟大战略构想的时候,就会想起马克思154年前(1852年开始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已有15篇文章关于中国化的一些伟大预言的真实之处。但是,由于他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分割开来”,曾出现过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也发生过林彪、“四人帮”“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假马克思的禁锢圈内”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错误和挫折,而今,还悄然涌动了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错误思潮如反马克思主义(如新自由主义、“大陆新儒家”等)思想体系、“假马克思主义”(如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路子和“儒学理应取代马列主义”(“重建儒教”、“儒化中国”等)错误立场等。其实质都是企图质疑、否定,甚至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此,我们需要帮助人民群众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鉴别错误思潮,认清其实质和危害,从错误思潮的影响下解放出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有机统一,引领整个社会思潮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的方向前进。

总之,对于“为何学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抑或是社会实际生活中,都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具备客观必然的真理性的要求,应当尽可能多地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全部知识,因为它是“依靠”了“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正确思维方式、普遍真理和基本原理。恩格斯也“希望在这些补充中恰如其分地照顾到了今天的科学状况”。如果没有丰富和正确的知识并形成优良素质,而“保持一颗始终活跃、强健和充满创造性的心灵”,也许就无法阐释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意蕴和精神实质,更难以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怎么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反映现实发展变化的实践性“广度”

从理论特性来看,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从萌芽创立时起,就已显示出自己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特性。1843年,当马克思着手自己的理论创造,批判黑格尔哲学时就主张“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并宣称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1845年,他既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又指出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还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些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以理论和实践统一、科学性和阶级性统一为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哲学理论的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民群众手中的锐利思想武器,它的生命力始终同工人阶级和亿万群众解释、改变世界的实践融合在一起。

从实践运用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释、改变世界的精神武器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解释、改变世界的实践中运用,并不断发展和升华,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化、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运用从创立者亲自创建共产主义同盟和写作《共产党宣言》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创立和发展以之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自觉的社会活动实践来实现的。虽然共产主义同盟只存在5年,但是,共产主义实践运动一直持续不断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也随之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运用中同各个时代、民族和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列宁等组建布尔什维克政党,亲自参加和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且向前推进到新阶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党到1991年党中央自行解散,共88年,苏联存在69年,如果从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时算起,苏共93年,苏联74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权的存续时间也由于种种原因也比较短暂。但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从理想到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全部历史足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实践始终同共产主义工人政党的实践,同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同社会主义的实践紧密联系、休戚相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运用具有其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们要成为名符其实的马克思主义者,更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和新中国的实践来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仅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两个基本点”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出现和发生作用的历史顺序和内在关联,从宏观的总体的客观历史事实、实践进程来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首先,十月革命(1917年)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其次,1921年成立中国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到中国后,1919年“五四运动”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力量。

再次,创立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创造性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成立了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同时,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在无数次的千百万人民的剧烈斗争中反复考验过来的“证明它是客观的真理”的“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再其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党领导人民在新中国建设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

最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在中国改革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国家和人民高举的伟大旗帜。38年来,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的同时,进一步总结的改革开放近30年的十条宝贵经验中首要的一条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的八个“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首要的一个:“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贯穿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红线,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讲社会主义,又讲中国特色;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又体现了中国的具体实际、中国实践经验、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特征,在社会历史实践运用中不断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的实践,新中国67年来的实践,改革开放38年来的实践都验证了:一方面社会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现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化;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需要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化、中国化。所以,我们只有实现中国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化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化、中国化的双向运动和历史性提升的融合过程,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学什么——读懂马克思主义蕴涵的真实而深邃的科学性“深度”

要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要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蕴涵的这种真实而深邃的科学性“深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也是我们掌握这一思想体系的基本教材。因此,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深度”,必须从读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入手。正如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指出:“邓小平同志说,读马列要精,这个‘精’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导师们的经典著作。”他强调:“马克思主要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也许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今天的我们对有些经典原著似乎感到生疏和难以接近。这正说明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些书籍,就像我们喜欢吃什么食物和东西(正是我们身体缺乏某种营养)一样,必须能够联系现代生活大量吸吮它们,重新阐释生活,为我们的发育、成长和完美提供宝贵的必要的养分。一是在经典原著中获取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于指导实践。二是在经典原著中学习大师们的特质,获得鲜活的有价值的养分——思考问题“方法”、寻求实践的“道路”。这都是我们作为一名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生存、发展和完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所以,我们无论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从新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实的角度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都要在学习经典原著的过程中,努力把握其精神内核、体系逻辑、完整结构、原创思想等。只有“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认真学习、深刻钻研经典原著,才能通晓其理论所阐释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正确把握和运用其基本概念和原理。这其中的道理正如毛泽东指出的:“系统地解决问题才叫科学,不是系统的而是零碎的,就是正确的也不是科学的。”

我们只读老祖宗的书也不行。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列宁认为,忽视这一点,“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准则。毛泽东对“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大声疾呼:“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还强调:“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我们做的超过了马克思”,“实践当中是要出道理的”,“要产生自己的理论”。如果马克思主义只停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时期,没有列宁时期的新发展,就不会产生新的思想、写出新的著作,就不能解决俄国革命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国革命时期也同样如此,“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学习、宣传、教育、研究和践行马克思主义都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也正是毛泽东、邓小平强调反映中国国情、中国实践经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的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根由所在。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以毛泽东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他们的重要著作则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范畴,它所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店”。在现阶段,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同时,更应把这些经典著作作为学习重点。

只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不行。新的成果坚持但并不重复从前获得的科学真理,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能代替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原著。毛泽东在1948年8月针对把毛泽东的名字同马恩列斯并列和“主要学毛泽东主义”的提法,指出“必须号召学生们学习马恩列斯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经验”;1960年,邓小平针对当时报纸上只讲毛泽东思想而很少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问题时强调,也可以单独提毛泽东思想,“但是一定不要忘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要丢掉这个最根本的东西”。他们当年的号召和强调对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自觉培育成一名真正马克思主义者仍然极具现实意义。

社会现实中一大批专业的理论宣传、教育、研究工作者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适应各类学生、群众和干部学习的不同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著作进行阐释、编撰、梳理、抽取、组合和发挥的教科书和通俗读物等论著,相对于经典原著、著作而言叫做二手材料。虽然这些二手材料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对马克思主义广泛深入地普及到人民群众之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辅助作用,对于初学者是比较好的入门教程和参考,也是缺一不可的。

只读二手材料更不行。由于阅读二手材料,只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理,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实际问题,很容易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作者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阐释难以达到经典原著、著作同样的水准,顶多只能有简化了的介绍,甚至由于主客观原因还会出现严重的分歧和对立。因而我们只能根据经典原著、著作而不能根据歧义纷呈的二手材料来解读基本原理。仅仅通过二手材料中的摘引、转述和阐释学习,很难达到经典原著、著作同样的深度、广度、高度。

总之,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把上述三者辩证地结合起来,既要阅读全面、深刻、系统、丰富和透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又要阅读结合各个时代、民族和国家实际的具体、适用、侧重、实效的经典著作,也有必要参阅易懂、简化、局限的二手材料,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相互补充的学习材料,才能比较全面、科学、透彻地理解、阐释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谢义飞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原著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自信思想研究——以李大钊为例
拔牙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观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