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逻辑研究

2017-03-10 18:07杜明娥赵光辉
理论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对象性手稿自然界

杜明娥,赵光辉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逻辑研究

杜明娥,赵光辉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早期重要的文献之一,其中蕴含了重要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以黑格尔辩证法及整个哲学为主体的哲学批判,在感性活动原则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对象性关系是《手稿》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以异化劳动及私有财产为主体的经济批判,则是《手稿》生态思想的现实分析;以共产主义学说为主体的社会批判,形成了历史之谜的解答,构成了《手稿》生态思想的理论指向。从哲学基础到现实分析,再到理论指向,构成了逻辑完整的生态思想体系。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内部逻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歧义最多、争议最大”的马克思早期的重要文献,虽然尚未从“费尔巴哈主义”的色彩中完全脱离,但是“在这部手稿中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过程中的决定性的一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克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3版,第96页。,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202页。。《手稿》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思想的发源地”*刘建军:《马克思哲学创新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东岳论丛》2006年第4期。,更是马克思主义系统生态思想的发轫地。《手稿》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对于今天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感性活动及对象性关系:《手稿》生态思想的哲学逻辑基础

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象性关系原理是理解《手稿》生态思想的核心概念。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黑格尔提出了“对象化”范畴。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黑格尔的《哲学全书》开始于“纯粹的思辨的”的逻辑学,结束于“绝对知识”,也就是“自我意识的、理解自身的或绝对的”④绝对理念或者绝对精神。因此在黑格尔思想体系中“对象化”是自我意识外化、异化、对象化为物性的过程。马克思从黑格尔思想中人=自我意识这一核心思想出发,也就是说自我意识作为人的本质,物性作为自我意识异化的产物,推理出要扬弃这种异化,重新占有人的本质,就面临着扬弃异化的同时也就扬弃了对象性,因为“意识扬弃这种外化和对象性,同样也把它们收回到自身”*②⑥⑦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205、210、162~163、209页。。虽然马克思否定性地指出在黑格尔哲学中的劳动仅仅是“抽象的精神劳动”,因此对象化的自然界只能是“抽象的自然界”、“自然界的思想物”、 “思想的异在”,但是马克思在《手稿》中又肯定性地指出黑格尔哲学(尤其是《现象学》)的辩证法,在否定性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中体现了其哲学的伟大创新,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感,那就是“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做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做非对象化,看做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②。马克思据此作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即黑格尔把现实的、真正的人理解为对象化活动的产物,理解为人自己劳动的结果,把劳动提升到了人的本质层面来考量。虽然黑格尔的劳动是抽象劳动,但是并不妨碍黑格尔抓住了“劳动”这一人的本质。马克思透过笼罩在黑格尔哲学上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从本体论的高度上肯定了黑格尔对“设定”对象的对象性活动——劳动的理解,以及在对象性活动中形成的对象性关系。

费尔巴哈颠覆了黑格尔哲学的“自我意识的对象性原则”,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提出了“感性对象性原则”,并作为其哲学的基本原则。基于这一基本原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费尔巴哈用“你”和“我”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对我的意义何在?“‘你’就是我的另一个‘我’”或者说“‘你’就是自己看到自己的那个眼睛”*④⑤ 《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93、30、29页。。这种“你”和“我”的论述,形象地表达了费尔巴哈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性对象性关系的理解。也正是在这种感性对象性关系中,人具有了类意识,形成了类生活,人变成了类存在——社会性存在物;同样,费尔巴哈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认为二者也是感性对象性关系。费尔巴哈指出:“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现出来:对象是他的公开的本质,是他的真正的、客观的‘我’。”④人的本质是怎么呈现出来的?人必须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到对象上才能显现出来,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自然界就是客观的人本身。因此,在费尔巴哈看来,“对象性”就是主体本身“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⑤在相关对象上的一种体现。《手稿》中马克思高度肯定了费尔巴哈的这种观点。同时,马克思又用隐晦的方式指出了费尔巴哈的缺陷。马克思指出:“正像人的对象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自然的对象一样,直接地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的感觉,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对象性。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地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合地存在着。”⑥这段话直击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性问题所在。感性的自然界如何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费尔巴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无法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通过生产劳动使“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并且使人能够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⑦。费尔巴哈没有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已经在这里从根本上实现了超越。由此可见,虽然马克思在《手稿》中运用了很多费尔巴哈的哲学术语,但是马克思已经给这些哲学术语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手稿》中确立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双重批判实现贯通的产物和结果,是内在贯通德国古典哲学中“活动原则”(特别是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对象性活动”原则)与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则”的产物和结果,是内在贯通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物和结果。也正是在这种批判、扬弃、贯通中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感性对象性活动(也就是后来的实践观点)。在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下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感性活动的人是“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⑧的感性的、对象性的人。当人通过感性活动把属人的“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在自然界的对象上时,实际上就是劳动的现实化,这种对象性的“设定”是人的对象性活动,是“对象性主体力量的主体性”的一种展示,而不是主体本身,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对象性就是主体性。人类为什么能够创造或设定对象呢?那是因为人类也是被对象所设定的。因此,人与自然界是相互设定的。另一方面,作为感性活动产物的自然界,它已经不是异在于人之外、与人相分离的、只是人类征服和占有对象的自然界,而是作为“对象性存在物”的人的对象性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即使人的“本质力量”固定来的一种确证和表现,换言之,自然是人的对象。自然界作为人的“对象性的产物”,是对人的另外一种表达,证实了人“设定”自然界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即人是自然的对象。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上升为“对象性关系”,彰显出了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

马克思“感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生态理论境域。一方面,破除了“主客二元对立”框架中“一个非对象性的主体去创造、改造、征服从而占有在他之外的非对象性的客体的客观活动”*卜详记:《“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探析》,《哲学研究》2010年第4期。,只有在“感性对象性活动”视阈中需要和享受才能变成失去了利己主义性质的“人的”需要和享受,自然界对人来说才不会是“纯粹的有用性”,自然界的效用才能变成“人的效用”。另一方面,马克思对作为人与自然“原初关联”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与私有财产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作了严格的区分。在“感性对象性活动”中人与自然界是感性的对象性关系,在“异化劳动”中人与自然是“二元对立”的“对象关系”。“在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理解为基于主客二分传统的学者看来,他们强调‘感性的对象性活动’,认为‘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是基于主客二分的:活动的主体(人)作用于客体的对象(劳动对象),并产生新的客体(劳动产品)”*鲁克俭:《超越传统主客二分——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一种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这不仅是对马克思“感性对象性活动”理论的重要误读,而且直接地把“生态文明”的理论根基重新跌落回到“工业文明”的理论根基之上。

总之,马克思的“感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象性关系,在“感性对象性关系”中破解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不仅扬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人”、机械自然观,而且超越了近代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有机自然观,构成了《手稿》生态思想的哲学逻辑基础,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奠定了哲学基础。

二、异化劳动及私有财产:《手稿》生态思想的现实分析

在“感性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对象性关系中,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从自然与人的关系来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即“作为人的存在”*④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182、156页。。那么为什么到了近代,出现了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这一切都根源于对象性关系的异化——异化劳动。虽然异化劳动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但是为什么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没有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根据马克思关于“有产和无产”对立的论述来得到合理的解释。“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同样产生于前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人们没有把“有产和无产”的对立看成是“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之前,即使这种对立存在,也只是一种没有成为主流、可以忽略不计的对立,因为这种对立还是“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④。因此即使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只有到了资本主义阶段,人与自然的对立才以矛盾的形式——生态危机——呈现出来。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⑤,从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之下的人与自然关系中,揭示了现实生态危机的各种原因,构成了《手稿》生态思想的现实逻辑分析。

(一)异化劳动是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物的异化、自我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四个维度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说明。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的过程中明确指出了自然界对于人的意义: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劳动提供了生产资料,如果没有自然界,人类的生产活动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生活资料。如果没有这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人类就没有办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162~163、160、161~162、168、190、189、223、227页。。但在异化劳动中,“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了缺点”——动物的活动是在肉体的支配下、按照自己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的片面的本能活动,与动物相反,人的活动是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而进行的全面的生产活动,而且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②。换言之,在异化劳动中,人的生产不再是全面的,不再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因为“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③,人失去了人自身的东西。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的人,在异化劳动中,在“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把“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④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异化成了获得生存资料(工人)、获得物质财富(资本家)的手段和工具。一方面,工人为了维持自身肉体的生存,必须不断进行生产,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虽然这种生产越多,工人自身就越丧失对象。因此,自然界变成了与人相对立的、统治人的力量。另一方面,自然界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异化状态的同时,在资本家那里又是什么状态呢?马克思指出:“在非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状态”⑤。作为非工人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也必须疯狂地压迫工人,不断地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因此,在异化劳动中,自然异化的加剧,人对自然的疯狂掠夺,是发生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私有财产是生态危机的直观原因

在私有财产条件下,无论是工人还是资本家,他们的生命活动是一种“生命的外化”,他们的劳动“现实化就是他的非现实化”,总之,“就是一种异己的现实”。人对人的本质、生命、产品、自然界等的占有,都被单向度地“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只有在“占有、拥有”中才觉得是属于自己的。换言之,也就是说人自身以一种片面的方式,一个不完整的人、单向度的人呈现出来。在此情况下,人对自然界和外部感性世界的任何一种关系都已经发生异化,都不再是“人的关系”。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等五官感觉仅仅是“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情感、愿望、活动、爱”等主观感受,也只能通过异化的方式、通过片面的方式、通过占有的方式完成,人失去了本质规定和活动的丰富性,只能呈现出“一切肉体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⑥的异化状态。因此,在私有财产条件下,自然不再是我们的无机身体,不再是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对象性存在,而变成了人们占有的对象。自然只有在被占有的时候,才是属人的自然。马克思说私有制把人类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只有当人们要么直接占有自然界,要么视自然界为创造物质财富的资本的过程中,才会把自然界看成是属人的自然界。“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⑦自然对人来说仅仅是纯粹的有用性。当经营矿物的商人眼中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而只有“矿物的商业价值”的时候,自然变成纯粹的有用性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从另外一个方面恰恰反映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呈现出的矛盾状态。

马克思在对私有财产分析的同时,也对私有财产条件下人的需要以及自然科学作了具体分析。

在感性对象性关系中,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不是一种贪婪的欲望,这种丰富性恰恰证明了人的本质力量。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条件下,在私有财产范围内,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地诱使别人产生一种新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便迫使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新的需要而作出新的牺牲,从而使他人与自己之间构成新的依附关系。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获得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⑧人的需要就变成了粗陋的、唯一的需要——货币,因为人不能做的所有的事情,货币都能做到,包括用货币购买人自身。因此,人类的“一切情欲和活动都必然淹没在贪财欲之中”⑨。这就是人的需要的异化。在这种贪财欲的支配之下,一方面工业的宦官——资本家不是按照人们正常的需要进行生产,而是默默地盯着人们的每一个弱点,从而激发起人们的病态的欲望,刺激人们的享受能力,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去诱取邻人口袋里的“黄金鸟”。另一方面这种需要的异化呈现出了需要、满足需要资料的精致化和需要牲畜般的野蛮化、简单化的对立。但对于工人来讲,在生产中造成恶化的环境、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们的生活要素。马克思说新鲜的空气都已经不是工人的需要了,工人可以说又回到了穴居状态,但是这种洞穴已经不是原始的洞穴,而是充满了工业生产中所制造出的污浊毒气的“毒穴”。因此,马克思在批判国民经济领域中推崇节约与推崇奢侈的论证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挥霍和节约,奢侈和困苦,富有和贫穷是画等号的”*②③④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193、192、194、185页。,换言之,无论是推崇奢侈还是推崇节约,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唯一需要——获得更多的货币。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自然科学以通过工业的方式,不断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深层次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自然科学又“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②。一方面马克思肯定了自然科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自然科学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指出了自然科学是以异化的形式发生作用的。自然科学通过“工业”在实践中进入人的生活,那什么是工业呢?马克思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看到工业创造物质财富的一面,没有看到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因此,在工业实践中,人们对于自然科学也仅仅是从有用性中去理解,这就导致了科学技术的异化。科学技术仅仅变成人们征服自然的手段和工具,自然科学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自然科学在摆脱私有制束缚进而摆脱纯粹的有用性之后,也就是说自然科学不再是人们仅仅征服自然、占有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失去其“抽象的物质方向”,成为人的类本质活动——人的科学的基础之后,自然科学将变成人的科学,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将是同一门科学,因为“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已经不是自然科学征服的对象,是“人本学的自然界”,因为“人就是自然界、感性”④。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国民经济学的事实出发,基于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以及私有财产条件下人的需要、自然科学的异化,深刻地进行了造成生态危机的现实逻辑批判。

三、共产主义:《手稿》生态思想的理论指向

《手稿》中,马克思从私有财产的运动即经济活动中找到了人类历史之谜的解答——共产主义——“经验的基础”与“理论的基础”的统一。作为人类自我扬弃异化、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是人的解放、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的统一。共产主义是《手稿》生态思想的理论指向、价值旨归。

(一)自我异化的扬弃与私有财产的消灭

马克思在批判以往的共产主义思潮之后,对共产主义的核心内涵作了高度概括:“私有财产即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⑤马克思虽然把“私有财产”与“自我异化”在等同的意义上使用,但是我们必须放在全文语境中去分析、理解这个“等同”的意义。在原文中,马克思对(1)粗陋的共产主义和(2)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进行了批判,然后才提出(3)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括号中的1、2、3为马克思编排的序号)。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马克思反对把共产主义简单地等同于废除私有财产,马克思此处在等同意义上运用这两个概念,因为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是二者产生根源上,是不能等同的。第二,其它形式的共产主义虽然在不同形式上主张废除私有财产,但是它们都还不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因此,其它形式的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私有财产,实际上依然受到“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所以马克思此处等同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暗中包含了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的强调。

(二)人性的人的复归和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马克思在得出共产主义的核心内涵的同时,对这一核心内涵作了三个基本规定。第一规定: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在占有人的本质的过程中,方式是“通过人”,目的是“为了人”;第二规定:共产主义是人的复归过程——人从异化状态向自身的复归、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过程;第三,这种复归不是否定“整个文化和文明”的倒退的复归,不是否定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全部财富的复归,而是以此为基础而实现的复归。第一个基本规定,因为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条件下,人不仅与自然界相异化,而且人的劳动、人的本质都已经异变,因此,共产主义就是在扬弃自我异化中重建、恢复,真正占有人的本质。第二个规定性进一步展开,在私有财产条件下人们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私有财产,但“在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全部私有财产都变成了“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这时候人们的生产目的不再是获得私有财产,而是恢复了“对象性关系”的活动,即作为人的生产而生产自身和别人。在这种“对象性关系”的生产中双重地肯定了自身和自己的对象:首先,在自己的生产活动中把自己的个性和个性的特点现实化、对象化,自己“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的活动同时,又能够在对自己劳动产品的直观中发现自己的个性而感受到自己的乐趣;其次,在他人享受或使用自己的劳动产品时,因为自己的劳动以及对象化的产品满足了他人的需要而得到内心的精神满足,同时因为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的产品,恰恰与他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这种符合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再次,自己的生产活动不仅创造自己的生命表现,还是他人的生命表现的创造,在这种双重创造中不仅直接证实着而且实现着自己的人的、社会的本质。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性复归之后,人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和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享受”*②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11、17页。。第三个规定性则指出了这种人性复归的途径。共产主义并不是要破坏性地消灭现存的异化劳动创造的对象世界,更不是要回到非自然的简单状态。因此,共产主义并不排斥以往以异化形式创造的物质财富,恰恰是这些财富为人性的复归创造了条件。

共产主义人性的复归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表达就是自然的真正复活,这就意味着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运动中,自然界一方面变成了异己的、统治人的资本,另一方面自然界变成了人们获得物质财富的资源。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和消除人的自我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才能存在,自然界才能变成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能是现实的人的生活要素;同时,人的自然的存在才能变成合乎人性的现实,自然真正变成人的存在。换言之,在扬弃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之后,人性的复归,自然的复活,意味着人是自然的存在(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自然是人的存在(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二者在“社会”中实现了辩证的统一。

基于人性的复归和自然的复活,马克思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进行了总结,共产主义是“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即“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因此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三)思想批判的共产主义与现实运动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手稿》中的共产主义理论,不仅仅是理论的生成,更是运动的生成。马克思认识到了现实生活中(异化劳动)和思想中(宗教异化等)的各种异化现象,从而在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但是他更认识到了扬弃这种异化,不仅仅是思想的任务,更是现实的活动。以往哲学之所以不可能完成扬弃异化的任务,就是因为这些“理论家”仅仅把扬弃异化看作是一个理论任务。因此马克思批判性地提出扬弃思想观念中的私有财产,只需要“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因为这是个思想任务。但是要扬弃现实生活中的、感性的私有财产,只能通过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来完成,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②。

马克思在认识到要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的同时,在《手稿》中也指出了共产主义运动的主体力量。因为工人是“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③的阶级,工人在生产中遭受的奴役是人类一切奴役制的极端,因此工人的解放包含了一切人的解放。所以说工人的解放是把人和社会从私有财产、奴役制中解放出来的政治形式。所以马克思主张通过工人阶级的政治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从而实现自然的解放、社会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在指出实现共产主义主体力量的同时,并没有盲目乐观,虽然共产主义作为扬弃私有财产、扬弃自我异化的内涵已经被我们所认识到,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这种运动的历史艰巨性和长期性——“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197页。。

(四)否定的中介和历史的环节

“社会主义是人的不再以宗教的扬弃为中介的积极的自我意识,正像现实生活是人的不再以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共产主义为中介的积极的现实一样,……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个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②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无神论”作为人和自然界的非实在性的否定,是否定“神”而肯定人自身的一个中介、一个环节,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无神论依然是属神的。到了社会主义,人们已经本质性地具有了自我意识,因此人们把否定有神论的无神论这个中介也扬弃了。与此相似,共产主义也是否定私有财产、扬弃自我异化的一个中介、一个环节。到了真正的“社会”状态之后,就不再需要这种否定性的中介。

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是一个“中介”、一个“环节”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科学地定位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定位,目前学界争论很多,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新型文明形态,也就是“大文明”定位;另一种观点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中定位“生态文明”,也就是“小文明”定位。无论哪种定位,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他们都没有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坚持用社会主义解决生态危机,但同时他们又明确地指出他们理论中的社会主义绝对不是“现存的和传统的社会主义”。这样,对于当代中国人就形成了一个问题,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性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什么历史方位?从马克思的“中介”、“环节”论来看待这两个问题,恰恰能解决这个理论与实践中的矛盾,实现二者的自洽。

一方面,毋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性质,更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扬弃自我异化和私有财产的一个中介、环节,我们在经济领域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本身已经证明我们走在扬弃异化、扬弃私有财产的路上。但是,私有财产依然存在,异化现象依然存在,这也是造成我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同样也是扬弃“工业文明”、否定“生态危机”的一个中介、环节,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我们的“生态文明”都仅仅是走在扬弃自我异化道路上的“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而不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这样定位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自洽,而且让那些妄图借生态危机否定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观点彻底破产。

综上所述,《手稿》中,马克思从哲学批判、现实批判和理论指向三个维度阐述了自己的生态思想,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逻辑框架。深入挖掘《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我们当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责任编辑:吕本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南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文化内涵研究” (项目编号:14XKS00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观维度研究”(项目编号:15XZX019)、海南省研究生创新课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逻辑研究”( 项目编号:Hyb2016-12)的阶段性成果。

杜明娥,女,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哲学;赵光辉,男,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文明。

B03

A

1002-3909(2017)01-0102-07

猜你喜欢
对象性手稿自然界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丢失的手稿
论马克思的对象性意识
例说“自然界的水”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已的回应与批评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