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学良的美育理念和实践

2017-03-11 06:33
兰台世界 2017年4期
关键词:东北大学张学良美育

余 迎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新郑 451150)

论张学良的美育理念和实践

余 迎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新郑 451150)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质。张学良的美育思想根植于中国土壤,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土壤。为了培养出既具有进步的科学知识、又具有完美的道德情操之新人,张学良主张用美的情怀、美的道德、美的知识去对受教育者进行精神上的陶冶,用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来开启其心智,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具备高尚的精神境界,这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完美人才。

张学良 美育理念 实践

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将领、军事家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为中华民族的抗战大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张学良抗战不忘救国,认识到中华民众生活水深火热,思想愚昧落后,张学良作为时代精英,大力倡导教育救国,并把爱国主义作为兴教的母体和主题。张学良指出:“一个国家要强,主要靠造就人才,教育为基本。”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张学良仍心系中华教育,亲自兴办多所学校来推行其进步的教育理念。1925年6月,张学良与郭松龄一起创办了奉天同泽中学;1927年10月,又创办了同泽女子中学;1928年8月,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并先后向东北大学捐款现洋180万元;又捐500万元设立“汉卿教育基金”,以每年年息72万元补助辽宁省中小学教育;在此教育实践活动中,张学良提出了一系列进步的教育思想,在东北地区得到广泛的推广[1]7。

专家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所追求的精神实质为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美育思想是张学良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深入论述之。

一、张学良美育思想产生的基础

张学良美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反映与回应,其美育思想根植于中国土壤,特别是东北的黑土壤。从历史观之,东北是最早成为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角逐的场所,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沙俄最早窃得了东北的许多权益,1904年2月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战败了沙俄,日本又开始代替沙俄开始在中国东北的掠夺。面对外来侵略,特别是面对日本帝国侵略者长期侵占东北的现实,要想使东北地区振兴,进而改变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状况,张作霖等主持、创办了东北大学,希望尽快地培养出进步的人才来振兴东北,这就是后来张学良“重教兴国”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青年时代的张学良就意识到,没有先进的人才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而人才又必须靠进步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来培育。1928年召开的辽宁省第二次教育行政会议上,吴家象代表司令长官张学良在讲话中指出:“我们既然知道人才和社会进化关系极重,当然要希望人才辈出。人才又由何而出呢?这个问题,不必思索,我想任何人一定要说是‘教育’。”这就是张学良实施“重教兴国”理论的基点。张学良指出:“国家衰弱到今日地步,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语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要努力复兴民族,整顿国家,必须由小处一点一点做起,必要用许多时间与力量。”[1]5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张学良认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养士报国的传统,“士”就是古代的知识分子,是古代最具有爱国精神的一种人。张学良指出:“人无德,不能成器也”;“养成完美人格,求得真才实学,方不负养士初衷,才可负救国责任。”受教育、培养人才是为了兴国,因此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要深怀爱国报国之心,正如张学良在对东北大学学生讲话时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中国正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我们中国人的中国,诸位同胞都得努力奋救他的危险”;“现在是为国家而求学的……不要因金钱的引诱,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只有学问短时间可以维持,有人格才能久远,如果有学问而无人格,终究会被淘汰”。为了培养出既具有进步的科学知识、又具有完美的道德情操之新人,美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用美的情怀、美的道德、美的知识等去对受教育者进行精神上的陶冶,用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来开启其心智,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具备高尚的精神境界,这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完美人才。

二、张学良的美育理念与实践

少年时代的张学良是在儒家文化中长大的,其父张作霖在张学良刚满6岁时,就给他延请儒学名士启蒙:“先从《三字经》《百家姓》学起,后读《论语》《孟子》等,直到《史记》”,使其全面地接受了儒家的孝、悌、忠、信的道德观。少年时代的张学良喜欢读“除暴安良、保家卫国”的古代英雄故事,特别“喜欢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史可法、丁汝昌这样的民族英雄”[2]55。加入奉天基督教青年会之后,张学良又吸纳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民有、民治、民享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看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让张学良发誓“本个人之良心,尽个人之能力,努力以救中国”。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和现实中的国仇家恨,使张学良青年时代就把收复东北领土、完成国家的统一当成他毕生的事业,也就养成了张学良崇高的境界和美德。

美育的特质就在于通过审美活动来教育学生,使其创造和再创造审美价值的人类实践活动,完美人类的道德文明。因此,学校美育的就是培养、激发受教育者对自然美、技术美、艺术美、情操美的鉴赏能力,养成自觉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欣赏美好事物、崇信高尚道德的人生价值观。所以,美育正是通过美好的事物、鲜明的个性、智慧的创造来感染受教育者,培养其对美的感知、鉴赏能力,从而引起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张学良的美育理念是通过如下方面来完成的。

1.开展美育教育,首先要给予学生以创造美、发现美、鉴赏美的机会。因此,无论在大学还是中学里,各种培养美感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张学良主张中学除了设置通常的文学、音乐、美术课程,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艺术欣赏和美学熏陶之外,多种多样的校园文艺活动是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从而发现美、创造美的一个主要平台。在张学良的倡导之下,各种学生剧社、学生才艺社应运而生。张学良还大力倡导改良戏剧书曲的演出活动,提倡开展讲演活动以展示学生的才华,并创办同泽新民俱乐部以开展各种文艺活动。这些多姿多彩的课余活动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对学生进行了多方面才艺的培养。张学良也经常来到学生中间,展示其书法诗词才艺,或在学生集会上赋诗以言志。如1928年在一次招待东北大学学生的茶话会上,张学良即席赋了一首“赠东大学生”诗:“大好河山夕照中,国人肩负一重重;男儿正要闻鸡起,一寸光阴莫放松。”[3]77此诗不但意境深邃,饱含爱国情怀,彰显了张学良的军人风采,更表现出张学良并不仅仅是一介武夫,在他身上同样也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质,同样也拥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的诗词底蕴,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美育教育。

为了扩大东北大学学生的眼界,使其感受到世界进步科技和进步理念的“技术美”与“创造美”,东北大学时常邀请各种学科的国内外著名学者到校演讲。如法国科学院永久书记兼国际研究会总书记拉尧华博士讲授“火山之现象”;美国教育设计专家克伯苹博士讲授“教育变迁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英国咸尔大学外交历史学教授卜司特讲授“中英关系与英国新政策”,法国里昂大学中国文学主任马古烈博士作“中国文学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学术报告等。这些报告全方位地开启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所创造的无穷的美好事物,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望,迸发出更大的求知动力。

2.张学良提倡将美感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们随时感受到美育的力量。张学良认为美育“实非少数教职员工用主观的观察批评和管理所能奏效,必赖全体之教职员学生,互本观感,随时随地向机利导,庶潜移默化,以陶冶于无形。”因此,张学良以着装得体、举止文雅的行为率先垂范,要求学生统一制服着装,统一戴校徽、唱校歌,以整齐的服装和饱满的精神面貌面对学习和生活,以体现学生的良好的精神气质。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张学良提出了不同要求:他提倡小学生应当养成良好的举止习惯,培养正确的礼仪,正如新民小学的礼仪歌中所云:“行动安详坐如钟,立正像棵松;衣服整齐貌庄重,才是好形容。”在这些简单的歌词里,让小学生知道什么是最好的站姿与坐姿,养成对最基本的仪态美的鉴赏。对于中学生,张学良不仅要求学生的形容仪态美,更要求他们的行为道德美。张学良为海城同泽中学制定的校训是“爱国、尊师、助学、崇实”,在这简短的八个字里,既涵盖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敬师思想,又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修身树德意识。对于大学生,张学良提出要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并具有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在东北大学的“知行合一,积学养气,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的校歌中,提倡的就是学生要有着放眼世界的胸怀、努力求知的志向,从而养成既懂得欣赏美、又具备美好灵魂的新型知识青年[1]86。

3.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张学良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众既苦难深重,又愚昧无知,特别是下层民众眼界狭小,缺乏国家和民族集体意识,只会为一些蝇头微利而争夺。张学良深深地感到:“我国文化落后,国势防危,愿求急起直迫,非倍力倍速不可。”故此,张学良要在各种学校里大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避免来自下层社会的狭隘与自私的利己主义。比如张学良所办的一所中学,将校名定为“同泽”,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同仇敌忾”“与子同泽”的反帝反侵略的教育目的。1928年为了庆祝东北大学建校6周年,东北大学的元老之一孙献亲赴北京请诗人刘半农作校歌歌词。刘半农面对列强环伺的局势,深深地意识到为东北大学作校歌的深远意义,倾注一腔心血,写下了振聋发聩的《东北大学校歌》,歌云:“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地所产者丰且美,俗所习者勤与劳。愿以此为基础,应世界进化之洪潮。沐春风时雨之德化,仰光天化日之昭昭。惟知行合一方为贵,惟自强不息方登高。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期终达于世界大同之目标。”在东北大学六周年校庆的会场,两千多名着装整齐的学子放声齐唱《东北大学校歌》,歌声嘹亮,声震天外,表达了东北大学师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共同心声,也充分地体现了东北大学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张学良的美育成果。

参考资料

[1]邱秀华.张学良的教育思想[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树标.张学良家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3]丁晓春.张学良与东北大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4]郭俊胜.张学良史事笺证[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4.23

余迎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K82

B

2016-09-19

猜你喜欢
东北大学张学良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非线性q- 分数阶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差分方法
张学良:新旧动能转换绝非一日之功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东北大学成功实现“零污染”低成本制取金属钛粉
张学良六爱
A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 to College Oral English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