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建学科构建的重大意义

2017-03-11 07:52韩强
理论探索 2017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

韩强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加强党建学科构建的重大意义

韩强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特邀主持人:韩 强(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

主持人语:2016年12月4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这一要求富有创新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重大举措的实施必将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党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了三位在党建理论界有一定影响的专家的文章,其中韩强教授的《加强党建学科构建的重大意义》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举措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化、为党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支撑、对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具有的重要意义。姚桓教授的《把握党建学科构建四要点》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建理论研究发展几个阶段的基础上,对构建党建学科体系框架提出了初步设想,并探讨了党建学科构建的途径和原则。丁俊萍教授的《党建学科构建的几点思考》提出加强党建学科构建,必须认清党建学科的性质和本质特征,把握党建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分析党建学科历史与进一步发展方向,明确党建学科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体系;必须牢固树立“姓马”“姓党”的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强化问题意识,加强对党的建设现实问题的研究,更好地为党的建设实践服务。

中央关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要求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有利于进一步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党的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创造了良好条件。把党的建设学科独立出来并设置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是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一重大举措必将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党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二级学科,重大意义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明确指出:“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优化学科布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相关学科为支撑,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其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提法相对于以往的学科设置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因为党的建设长期以来一直从属于中共党史并归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不仅具有学科布局创新的意义,而且对加强党的建设的学科构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虽然这一要求还需要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的相关具体程序才能真正实现,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置七个二级学科的新布局将必然成为现实,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党建学科构建的重大意义,尽早适应这一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其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党的建设从中共党史中独立出来,不再作为中共党史的从属学科而存在;二是党的建设由此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获得了独立学科地位;三是党的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而不再归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我们要理解这一决策的重大意义,就必须从这样三个变化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一、独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化

众所周知,根据2005年底发布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和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8〕15号),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共设置了六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设置人们往往俗称“05方案”。这六个二级学科的设置,体现了从整体上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联系性,同时也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

从学界和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进行的前期论证看,大家对于单独设立该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均持肯定态度,但是对于如何设置二级学科以体现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问题,则一直有不同的意见,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观点:一是主张设置四个二级学科的观点,即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二是主张设置五个二级学科的观点,即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三是主张设置七个二级学科的观点,即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党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于党史党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被设置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因此,更多的学者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应设立五个二级学科。〔1〕

在“05方案”出台并实施后,虽然争论有所减少,但是仍存在不同意见,争论的焦点在于,学科如何才能避免重复设置,因为现行学科目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一级学科之下,“政治经济学”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均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这四个二级学科还要不要进入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如果不进入则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完整性,如果进入则又有重复设置二级学科的嫌疑。最后讨论形成的主流意见是“不进入”或至少是“暂不进入”。主要考虑是如果将这四个二级学科从原有的一级学科中剥离出来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削弱马克思主义在该一级学科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实际上已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的五个二级学科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有了比较充分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进入”或“暂不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不会直接影响和削弱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但是,“不进入”或至少是“暂不进入”并不能完全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以及学科发展问题,因为学科之间交叉重复虽然是学科分类和设置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但是对于特定学科来说,的确存在一个在哪一学科下更有利于发展的问题。比如,近年来,关于中共党史是否应归入历史学科就引起了争论,许多学者倾向于把它归入历史学科,而不是像目前这样在政治学之下。类似的争论还远没有完结,因此,学科调整仍将继续进行下去。应该说,只要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又合乎科学和规范的原则,我们应该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及时进行马克思主义二级学科的调整,以使这一学科真正发挥指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界曾经讨论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问题,但是出于避免影响和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学学科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的考虑,决定其“暂不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并认为这样做不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系统性造成影响。但是,近年来的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形势下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党的建设升华为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进行整体部署,并创新了加强党的建设的理念途径和方式方法,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要研究教育宣传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党的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放在重要位置,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并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使党的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得到确立、巩固和提升,以此衡量,把党的建设学科独立出来并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二、独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能够为党的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专门化规范化的知识体系。学科独立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往往意味着该学科的重要性及科学性得到学术界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共同认可,从而能够迅速形成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规范和体系,发挥学科功能,扩大社会影响力,使自身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以取得学科独立地位作为重要起点,并进而实现学科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社会科学百废待举的情况下,正是由于我们迅速恢复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独立地位,才使这些学科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为改革开放急需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建设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改进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均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加强对党建学科的研究和建设,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但是,长期以来,党的建设虽然在持续推进、不断加强,但是作为理论体系并没有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只是作为中共党史的并列或从属性学科而存在。我们可以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编的《学科专业简介》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例,该目录将“030204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划归在法学门类中的政治学一级学科中,与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等二级学科并列;同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也把“党史·党建学科”列为一个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中国历史等学科并列。这种现象已长期存在。尽管在各级党校系统及一些部队院校往往独立设置党的建设教研机构,并开设相关的课程,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但是,迄今为止,从国家学科设置的意义上说,党的建设一直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这显然与党的建设理论发展和实践推进的重要地位作用是不相匹配的。

党的建设没有独立学科地位,对提高党的建设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水平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一是制约了党的建设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目前党的建设理论研究虽然成果较多,但是仍然缺乏高质量的前瞻性成果,对党的建设实践的指导性不强,存在视野不够开阔、方法较单一、诠释性成果过多、创新性不够等问题,这也直接导致学术界对党建研究成果的理论性、学术性认可度不高,影响了学科发展。二是党建学科的研究队伍难以发展壮大。目前党建学科的主要教学科研机构与力量大都集中在各级党校,而高校中从事党建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再加上中共党史课程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退出高校课程,使党史党建的学科地位在高校受到极大的削弱,研究能力和水平都有所下降,加上缺乏独立学科支撑往往使党的建设难以吸引更多的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加入进来,形成多学科集聚效应,目前则仍是党建领域工作者唱“独角戏”,导致队伍数量虽然较多,但质量平平,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三是人才培养受到冲击。目前党的建设在中央及省市党校已形成一个人才培养体系,但这一体系还较单一,尤其是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主要在中央党校、省级党校的党建教研部和少数几个军队院校,高校设置党建方向的硕士博士点较少,这也使党建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难以满足需要。面对社会各界日益扩大的党建人才现实需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培养规模势在必行。因此,当前必须要切实提高党建学科的地位,按照学科的规范要求建设党建学科,使其尽快独立运行。为此,我们要对照学科标准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凝练党建学科的研究对象。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虽然大家公认党建学科是一门在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建设、领导规律的科学,但是党建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现实研究等如何结合起来,使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更加规范明晰,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二是进一步明确党建的学科归属。党建与党史的关系必须认识清楚,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党史虽然总体上要为党治国理政的现实服务,但从学科归属上一些学者还是主张其应该从属于历史学,比如张静如教授就曾提出,“中共历史学就其学科性质来说不属于政治学,而属于历史学。按学科分类来说,中共历史学应该放在历史学的中国史下面的中国近现代史内,而且要在中国近现代政党史下面。这样,只能排在四级学科的位置上。所以,放在历史学里也不合适,它与以执政党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地位不相符。看来,最为合适的办法,是把中共历史学提升为一级学科。这样做,对加强中共历史学科建设十分有利。”〔2〕比较而言,党的建设更是一门围绕党的领导和执政而展开的现实性极强的学科门类,而且当前中国所有社会科学学科都与党的领导和执政有着直接间接的联系,因此面对这样一门具有指导性、全局性、根本性地位的学科,让它不再从属于党史学科,不再从属于政治学或争论中的历史学一级学科,而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显然更为有利于学科发展,也更有利于发挥这一学科的理论指导和领航功能。三是进一步完善党建学科的理论体系。与党的建设实践的全面展开相适应,目前的党建学科已经形成了以党的领导和“一条主线、五大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党建理论与实践,符合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的实际,合乎党的建设创新发展规律,也适应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因而是科学的,但是这一体系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也就是说它更多的是出于对加强党的建设重大紧迫问题的考虑,而缺乏对党的建设学科理论体系的缜密思考和反复论证〔3〕,因此,我们还需要以学理化的分析、从学科理论体系的角度思考党建理论体系问题,并逐步建立一个理论周延、逻辑严密、内容丰富、联通中外、涵盖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教训的学术体系,使其和党的建设的总体工作布局相互印证、相辅相成。四是进一步创新党的建设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关系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学科的未来发展。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党建研究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但是,偏重诠释性分析、关注经验研究、过度强调现实对策等等已经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的看,党建研究要正视研究方法的传统性、单一性不足,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有益做法,增强问题意识和系统思维,努力从多学科的视角对党的建设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解读,以使我们的认识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更符合实际。所以,我们要善于透过当前党的建设理论研究轰轰烈烈、成绩显著的表象,抓住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从方法论上建构学科方法,逐步形成与党的建设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方法论体系,使党的建设学科发展获得持久稳固的科学方法支撑。

三、独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创造了良好条件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是全党的重大任务,更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中,我们面临的一个最突出问题就是面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如何说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怎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由于我们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回答清楚第二个问题尤其关键。

当前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我们面临着非常大的冲击和挑战,虽然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明确回答了这一问题,但是,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仍然带给人们许多困惑,这些问题回答不好,必然对党的领导和执政造成不利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入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阶段,在管党治党方面中央推出实施了许多重大举措,如从上到下全面实施“八项规定”,推动宣传教育常态化,大力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严肃开展反腐败斗争等等,这些举措收到了显著成效,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也是满意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一些现象甚至又有加重趋势,比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把党内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画像,提出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为什么党内存在的问题不减反增,有的问题甚至还不断加剧,从长远看,我们党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党的执政地位的长久保持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和我们的传统认识迥异的观点,其中有的观点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曾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公然宣称“中国共产党统治的最后阶段已经开始,并且它在最后阶段旅途上走得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远”。他为此给出了五个理由,其中包括中国官场腐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自由派受到打击等等。〔4〕而日裔美籍学者福山也提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能走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一条路。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而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人们把他的这一观点概括为所谓“历史终结论”,其观点甚至得到了个别党员干部的认同,在国内思想理论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那么,面对国内国外形形色色的各种现象和怀疑、质疑共产党的思潮,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如何从理论与现实结合、国内与国际比较的高度真正把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执政地位、执政理念、执政基础等问题说清楚,并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这正是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任务。要真正说清楚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需要我们的党建理论工作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高度深化对一些重大现实、敏感问题的研究,及时回应各种理论和现实关切,增强党的建设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说服力,使这一理论日益呈现出学科化、规范化的特点。只有这样,党的建设才能履行好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的使命。

此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也迫切需要我们以党的建设作理论支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通过学科建设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智力支持是一条必由之路。2016年12月,中央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此会议的基础上,2016年12月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这些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其中关于如何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党委如何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各级党委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等,都需要从党建理论的高度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真正把中央精神理解准确,落实到位。

总之,把党的建设学科独立出来并设置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是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一重大举措必将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党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1〕石先钰.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意义重大〔N〕.光明日报,2005-04-26.

〔2〕张静如.中共历史学应提升为一级学科——加强中共历史学科建设的三点想法〔N〕.北京日报,2010-08-16.

〔3〕韩 强.党的建设应建立完善三级布局体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5).

〔4〕沈大伟突喊“中国崩溃”为哪般〔N〕.环球时报,2015-03-09.

责任编辑 陈 鹃

D26

A

1004-4175(2017)04-0005-05

2017-04-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保持党的纯洁性研究”(12AZD024),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宣传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中国共产党党内条例研究”,负责人韩强。

韩 强(1965-),男,山东禹城人,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高教学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干部制度改革、海外中国共产党。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