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2017-03-11 11:34牟晓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3期
关键词:理工科人文传统

牟晓莹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 255000)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以儒学为核心,包涵各种思想内容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五千年智慧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想道德的基础。然而,由于我国高考制度和长期的历史等的原因,我国高校理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重数理化、轻人文社科的思想,部分大学生甚至对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持轻视的态度,上人文课程学习专业课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不利。如何引导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用中国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民族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成为理工科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1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肩负着国家和历史的使命。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更多的还是需要人文知识,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文修养的人,才能具有更高的视野和眼光,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与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具有良好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汇聚了我们广大人民的力量,使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依然能够屹立在世界之上。然而,在当前国际化教育的背景下,面对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冲击,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加深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的认知,对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加重要。

2 理工科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2.1 受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背景的影响,社会整体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

改革开放后长大的大学生,受市场经济、西方思潮、媒体影响、网络冲击,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视不够。20世纪80年代,甚至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专业设置方面存在重理工、轻文史的现象。甚至很多人认为学文科是因为理工科学不会才学的文科。正是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

2.2 高校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高校受各种原因影响,存在着人文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被弱化和淡化的现象。部分理工科高校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不够,有的高校讲授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师不足,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具备文学、历史等专业学科背景,但也有部分教师传统文化底蕴欠缺,甚至部分高校由理工科的专业教师来讲授传统文化课程,导致因知识储备不够、讲授内容不能吸引学生而上课质量不高,打击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部分教师以自己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长此以往,教学质量令人担忧,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另外,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框架,基本都是参照了西方大学的模式,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导致部分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学时安排不足,学生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机会,对于传统文化只能是肤浅的、形式上的认识,极大地影响了理工科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主动性的提升,使得原本传统文化知识就薄弱的理工科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更加欠缺。

2.3 学生追求实用的功利的学习态度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个人的学习动机功利性非常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以专业知识为重点,学生的就业、升学等主要也是考察专业知识。在社会生存压力下,大学生更关心的是对自己以后发展有用的知识,以求在未来的求职中能够脱颖而出。在这种背景下,英语、计算机等企业重视的科目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点,而对于大学生修养有重要意义的我国传统文化却被忽视。

2.4 西方国家的思想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冲击

改革开放后,西方多元的文化思想逐渐渗透,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不断改变。90后的大学生是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一代,西方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各种观念,改变着大学生的方方面面,西方的节日也冲击着我国的传统节日。这种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出现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思想迷茫、道德失范、审美错位等问题日益凸显。

3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我国传统文化更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在传统文化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通过对中国历代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内容、价值取向的相融性的理解,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 优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冲击我国传统文化。但是,在有着悠久灿烂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依然摆在首位。我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存下来,说明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作为高校,应当在学校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通过课堂、网络等传播和普及传统文化,营造学习的环境。

3.3 改革传统文化教学模式,转变理工科大学生的观念,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

当前理工科院校重科学、轻人文,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强调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鉴于此,理工科院校应该改革学生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完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特点,设置传统文化课程;通过网络课程、网上互动等形式,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实践学习传统文化。

改革考试机制,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如增加课堂互动、辩论赛等内容,吸引理工科学生,逐步提升理工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吸收。

3.4 加强传统文化实践环节的设置,形成传统文化素质拓展体系,使理工科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传统文化素质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制定有梯度和专业特点的传统文化实践课程。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性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组织经典诵读、读书会等活动,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体验式教育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性,提升民族自豪感。

3.5 依托“中国梦”,吸引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习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之所以能引领当代大学生正确确立传统文化认同观念,源于“中国梦”生发于传统文化的理念和底蕴中,更源于“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当然也包括我们大学生们,实实在在的生存梦、生活梦、理想梦、强国梦。以“中国梦”来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正确的道路。

[1] 朱玲萍.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困境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

[2] 朱建良.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2).

[3] 习近平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N]人民日报,2014-07-03.

猜你喜欢
理工科人文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人文绍兴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