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强国”战略格局观

2017-03-11 12:52韩雪梅
文化学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格局中华文化

韩雪梅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文化视点】

论“文化强国”战略格局观

韩雪梅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毋庸置疑,一个民族和国家构建确立何种文化战略格局观,必将决定着“文化强国”发展道路的战略支撑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社会建设过程,“文化强国”建设也一定是全方位的具有战略格局的宏伟建设。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历史阶段,党中央确立的“文化强国”战略,其科学“格局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前瞻性、开创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有力推动着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纲领性行动指南。

文化强国;战略格局;社会转型;发展道路;伟大实践;现实意义

一、“文化强国”战略格局观的依据

梁漱溟先生说得好:“社会的构造就是文化的骨干,社会构造的结构格局不同,就在于文化思想战略格局的要领不同。”[1]那么,想要深刻理解梁漱溟先生的这一思想文化观点,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巨大变化,我们必须科学地分析和研判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主导思想战略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战略格局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主潮究竟在哪里?因为,这是一个全面宏观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性原则与前行方向的大问题。

美国著名社会文化学家哈维兰认为,“社会文化是确保群体生活持久幸福的维持体系,文化的共享发展格局与社会内部结构一致相撑。”[2]毋庸置疑,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确立何种文化战略格局观,必将决定着“文化强国”发展道路的战略支撑力。这是因为,一个民族的兴盛与国家的富强,其根本性实质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实现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进而能够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其中,具有全局性的“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和发展格局,将团结、动员、感召、凝聚、鼓舞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万众一心,文化强国,努力提高“形于中”而“发于外”的国家文化建设整体实力,为实现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并运用文化战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一步步走出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殊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指引着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主潮的前进方向。无疑,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党中央确立的“文化强国”战略思想具有重大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这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难得机遇与严峻挑战,准确把握了人民群众对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期盼,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事关中国社会前进发展的方向,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希望。命题重大,格局宏阔,与时俱进,影响深远,“文化强国”战略思想发出了进一步兴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全民动员令。

二、“文化强国”战略格局观的内涵

新世纪“文化强国”战略的格局观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3]应当说,战略奠定了格局观,格局观牵引着文化战略。“文化强国”战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手,拉开了贯穿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大格局,中西结合,古今融汇,立足当前,面向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的科学格局,有力推动着当前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纲领性行动指南。

“文化战略”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思想气质,“强国思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当前,虽然我们的文化思想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变革,文化建设确实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殊历史阶段的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其文化建设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中国当前的国际地位还不完全相称。所以说,“文化强国”战略确实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前瞻性、开创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发挥着方向性指引作用,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强国篇章。

尤为重要的是,“文化强国”战略的科学格局观具有世界性和全球性。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性和全球化多种文化思想和样态交流与融合的进一步加深,国家全力围绕文化思想内涵建设,以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意识形态话语制高点。作为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我们的“文化强国”战略格局建设提出,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因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4]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早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早已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重要支撑。显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文化强国”战略格局观,既承载着伟大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三、“文化强国”战略格局观的影响和意义

那么,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战略格局观的主潮究竟在哪里?笔者认为,当今时代的文化主潮,一定是在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优秀作品中。我们看,新世纪仅仅十余年,著名作家莫言就以一系列杰出作品,在世界上发出了具有东方魅力的“中国之声”,2012年喜获诺贝尔文学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凭借自己执着的独特审美追求和艺术创造,为国际社会动听讲述了“中国童话”,去年荣获“国际安徒生奖”;著名作家阎连科以其“神实主义”创作思想和优秀作品,一举摘取了“卡夫卡文学奖”,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两年前,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荣获国际“雨果奖”之最佳长篇小说奖。“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颁发的奖项,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2016年1月29日,著名作家刘震云喜获埃及文化部授予的“埃及文化最高荣誉奖”,同样充分表明中国作家作品世界性的丰赡性、普世性和影响力。与此同时,一大批精神品质向上、艺术魅力十足的社会文化产品,主观上努力抗拒来自“市场经济”的强大冲击和重重压迫,科学遵循艺术发展的创作规律,为这个变化的时代留下了精彩的“史诗”,也为人民群众送上宝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战略格局观,如果没有“文化强国”战略的世界性和全局观,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我们中华民族就将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与此相反,只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才会带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进一步增强“文化强国”大战略背景下的“国家文化观”,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是我们时代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应有之义,同时更是时代发展责任与历史使命的社会担当。广泛汇聚、推动和壮大新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主潮,已成为当前我们全面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大课题和现实需求。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彰显着与世界其他文明互联互通的格局性包容和开放。中华文化建设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独特价值体系,独特民族色彩,因此造就了我们文化的认同,赋予了国家格局性发展的生命力和创造力。”[5]显而易见,当前,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历史阶段,“文化强国”思想战略的格局观,再一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摆在了国人面前。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社会建设过程,那么,文化强国建设也一定是全方位的具有格局战略观的宏伟建设。无疑,我们唯有用主流的社会价值和高度的思想文化自觉,用立足民族、放眼世界的胸怀、气度和视野,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开放的积极进取精神,才能在当下更好地凝聚属于全体中国人的文化思想,才能实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进一步繁荣富强。“传承发展伟大的中华文明文化,用中华文化的智慧去和世界人民一起面对时代的挑战,才能获得世界人民的尊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智慧,让中国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6]无疑,只有以“文化强国”的战略格局观,最大程度地聚集和提升推进文化建设的强大力量,我们相信,新世纪、新文化、社会转型中的新中国,就一定能够在人类文明的交响中,奏响我们中华文明的华美乐章。

让一切释放思想、知识、精神、劳动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推动社会进步、繁荣民族文化的源泉充分涌流。

[1]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88.

[2]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56-57 .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1-10-18,(1).

[4]任仲平.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N].人民日报.2011-10-15,(6).

[5][6]陈来.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N].人民日报.2017-03-17,(24).

【责任编辑:周 丹】

G120

A

1673-7725(2017)07-0010-03

2017-05-21

韩雪梅(1987-),女,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格局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人物的大格局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实行“一包两进”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