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和合学与当代茶道文化的精神价值

2017-03-11 12:52张立文
文化学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陆羽茶道精神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

【学林人物】

中华和合学与当代茶道文化的精神价值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

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是茶道文化的精神体现。中华茶道文化的本质是其精神价值。中华茶道文化源远流长,裂而不断。茶道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是自然、虚静、养性,它是中华儒道禅文化的结晶。茶道文化的特点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和合;简朴与修身的和合;自然与养性的和合;茶性与人品的和合。当前要弘扬茶道文化的精神价值,建立中国茶文化学派。

和合学;茶道文化;精神价值;中华茶道学派

所谓“茶道”的道有本质、本体、本原、规律等,茶道精神本质特征为静和雅*茶道文化以“和”为最高境界,斐汶的《茶述》“茶功”说“其功致和”。和有敬、清、廉、俭、美、乐、静等多重含义,也包含和敬、和乐、和善等。。“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唐诗僧晈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

一、和合——茶道文化的精神价值

中华民族为世界贡献不仅有四大发明,还有茶道、花道、以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文房四宝。茶道文化已有5000多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陆羽在《茶经》说,从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茶,引周公旦、晏婴等系列人物对茶的品赏可以看到,茶从宫廷到文人雅士推至民间,成为中华各民族百姓日常的饮品。

茶道文化的本质是其精神价值,“和合”是茶道之魂,亦是其最高精神境界。“和合学”的五大原理——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是茶道文化精神体现。

和生:茶作为天地和合而生之灵物,是阴阳和合之道的结晶。陆羽说:“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茶经》)。上等茶生长在向阳的山崖上,阳光照射,阳气充足,同时又有林木遮阴,使阴阳和合,二气调和,形成茶色的不同,紫为上,绿为次。陆羽又说:“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茶经》)。为什么背阴山坡和山谷里生长的茶树,缺少阳光照射,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阴阳不和谐,自然茶品低劣。这就是《周易》所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道理、原理。茶为阴阳和合的精华。

和处:陈椽《茶经论稿序》中说:“茶树种在树林阴影的向阳悬崖上,日照多,茶叶中的化学多酚类的物质就多,相对的叶绿素就少;阴崖上生长的茶叶却相反。阳崖上多生长紫芽叶,又因光线强,芽收缩紧张如笋;阴崖上生长的芽叶则相反,所以古树茶叶质量多以紫笋为上。”这就是说处悬崖向阳与向阴就大有区别,这就是地(悬崖)、光阳、紫笋的和处的结果。譬如云南冰岛茶和昔归茶成为识茶人的极品,是陆羽所说“上者生烂石”。昔归村,在澜沧江奔流冲刷,岸边的山崖上,古茶树就生长在风吹日蚀的大石之间。冰岛寨的古茶园,每天早上接受阳光的沐浴,生长在海拔上千米的“阳崖阴拙”的高山上的古茶树,培育了极品茶。

和立、和达:云南双江县境内的勐库邦骂大雪山海拔3200米,著名勐库万亩野生古茶树群就位于此山海拔高度2300—2750米的地方,大雪山的1号树树龄2700余岁(可谓茶神),至今枝繁叶茂。台湾阿里山所谓神树,3000已枯死倒地,最早的是1800—2000年树龄。这里古茶树比阿里山神树早1000年左右。

和合:煮茶是水、火必备。水为阴、火为阳,水处北、火居南。水、火、茶三和合,上下交融,得其中和,遂成饮中极品。《红楼梦》第41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便往东禅堂来,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忙煮了茶来,妙玉捧了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道:“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问是什么水,妙玉笑道是旧年收藏的雨水。贾母吃了半盏,就递与刘姥姥,“你尝尝这个。”姥姥一口吃尽,说“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与众人都笑起来。那妙玉把宝钗和黛玉衣襟一拉,宝玉悄悄的跟了来,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见妙玉拿出两品杯来,“晋王恺珍玩”,又有“元丰五年(1082)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一一递与宝钗和黛玉,仍将自己常吃的茶的那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说:“常言道世法平等,他两个用那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笑说:“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这么一个俗器来。”黛玉问道:“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那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还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天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赞赏不绝。这里可知水、火、杯茶的和合,达到中和,是上品。不过我想,雪水寒性,埋地下五年吸收寒气,茶性寒,尽管有火来调和,恐怕像林黛玉这样体弱多病的人是寒性,她吃了合适不合适,大家可以研究,把研究成果给大家分享。妙玉的行为以茶表爱,以茶杯表爱,是一和爱,是敬爱。赵佶《大观茶论》讲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二、本质——茶道真文化的核心内涵

大家对茶道文化的内涵、特性,已有很深刻的体会,和敬静雅,或和敬静*有将其概括清、寂、廉、美、静、俭、洁、性、和、敬、理等,又说是静和雅。日本茶道为和、敬、清、寂,朝鲜茶礼为清敬和乐,和是共识,都很有见地。,都是有见地的。我没有更深的体贴,只是从哲学的角度讲讲我的看法。茶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一,是儒、道、释文化的结晶,它源远流长,裂而不断,正如《庄子·天下篇》所讲:“道术将为天下裂。”但是,裂而不断,生生不息。我从哲学理论思维的视阈,以其核心内涵为自然、虚静、养性六个字,这样概括是否妥当,请方家指正。

自然:自然是茶文化之母。茶文化来自自然,回归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是以它自己样子为法则,或道自成法则,那么什么样子?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法自然就是要达到和的境界,阴阳和合*阳背负着阴,阴抱着阳,换言之,男背着女的,女的抱着男的,也是阴阳和合的形式。。这个和的境界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万物之所以尊道贵德,是因为道与德并不干涉万物,而让其自己化育,自我完成。茶道文化以自然之和为最高境界。老子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圣人追求的欲望是别人不想要的欲望,不稀罕那些稀有的商品,学习别人所不愿学的,以免重蹈过去的过错。辅助万物的自然而然的发展,不去干涉或勉强去做。以达到天地万物的和合,人的身与心灵的和合。茶扎根天地自然而生,沐浴阳光雨露而长,凝聚人的心血而成;茶是集天的精气、地之灵气、人之神气的灵草,终达天人合一的和的自然境界。

虚静:虚静是茶道之性。饮茶讲究“和静怡真”,使人虚怀若谷,静以养心,虚以去欲,要有厚德载物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襟,无念、无相、无住的心境。 禅宗讲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才能明心见性。虚是一种“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抛开俗念琐事,便会真正了解人生的乐趣,自然之美。茶道提倡饮茶,使人进入清虚之境而得到心灵的净化,神清气爽。清心静气使人的一颗躁动的心平静下来,忘却世事的烦恼,享受逍遥之乐,一缕茶香,使人心旷神怡。茶道文化洋溢着恬淡、洒脱、虚静的审美意境。儒道南学派李侗等,从静中体认喜怒未发的状态。《大学》三纲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朱注:止于至善,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得其所止。虚静就能与天地万物沟通,达到《泰》卦的境界:《泰彖》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虚静是乃天地人物,上下沟通的智慧渠道。欧阳修以“闲和、严静、趣远”为高逸境界。道家主张静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虚静则明,无欲故静。《庄子·天道》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佛家禅的本意汉译为“静虑”,以静虑的方式达到顿悟,虚静使人放下,摆脱红尘苦海,超越六道轮回。

养性:修养心性是茶道之功。《茶经》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与砥砺精神、清静无为、俭朴谦逊、道德高尚相匹配。俭德之人,俭是有俭朴之意,俭也有节制之意。《周易·乾卦》九三爻辞讲:“终日乾乾,则易若厉,无咎。”饮茶使人具有俭朴的美德,俭而不贪,不贪则廉,廉俭育德。晚唐时的刘贞亮《茶十德》中“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都与修身养性有关,以提升道德情操,达到无私无欲,少私寡欲,大公无私的境界。修身养性是儒家的重要的思想。

茶道之母、之性、之功,构成茶道文化的内涵。

三、特点——茶道文化的四和合

从茶道文化的精神价值的最高的“和”的境界,与茶道文化的核心内涵的之母、之性、之功,可明茶道文化之特点、特征、特色。

(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和合

茶道文化既要有形而上的精神价值的享受,亦要有形而下器物的物质享受,无器物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是空的,无精神享受,物质享受流于低俗。《周易·系辞上传》:“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载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茶道的和合精神价值,是为形而上者,然而达到自然、虚静、养性的道德审美,天人合一的境界,还必须与形而下的茶具、茶艺、茶、水、火等相和合,以及茶叶产地环境、饮茶的环境等。我在日本讲学时,一教授请我饮茶,茶馆地方不大,但进去都是古园林式的院落,曲径通幽,小桥流水,几束青竹,玲珑茶室点缀其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顿使人放下烦恼,清心寡欲,满眼生机,心旷神怡。

关于水,《茶经》上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明代张源《茶录·品泉》云:“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在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有一则故事,王安石年老患有痰火,太医院开方用瞿塘峡的水煎皇帝赐的阳羡茶服用,王安石托苏东坡回蜀时取此水,苏游三峡时,只欣赏两岸奇峰叠嶂美景,忘了取水,无奈船过中峡,取下峡之水回呈与安石,然后烹水投茶,茶色半晌方见。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说:“巫峡。”“是中峡了。”东坡说:“是。”安石说,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假名中峡。东坡大惊,述土人言:“三峡相连,一般样水。晚生误听了,实是取下峡之水。”据说陆羽是辨水能人。

好茶、好水、好器的三和合方能激发茶性水性,赏到至美至雅的意境。茶具成为人类智慧、审美观、工艺投入的精神产品,茶具经商周的瓷器,秦文釉陶制品,魏晋陶、瓷比肩发展,至唐南青北白,宋代五大名窑,元明花色陶瓷制品。紫砂茶具早见于欧阳修的《和梅公仪尝茶》“喜共紫瓯吟且酌”*梅尧臣《依韵和林相公谢蔡君漠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它产自宜兴,宜兴古名阳羡。品茶则天时地利人和,如鲁迅《喝茶》中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唐煎茶,宋点茶,清至现代则泡茶,都有不同程度与茶风、茶俗、茶艺结合的人文景观。

(二)俭朴与修身的和合

俭朴与修身互为体用,俭朴是修身的实践,修身的正心诚意是俭朴的指导。勤俭与朴素相通,勤劳节俭,朴素其意为节约,不奢侈,艰苦朴素。“俭德之人”,见《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吕坤《呻吟语·修身》:“勤惰俭奢,是成败关。”勤俭持家是中国的宗训、家训。《墨子·辞过》:“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俭,德之共(洪)也,侈,恶之火也。”《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讲:“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国语·鲁语下》)。韩愈《世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茶园精心管理,勤于茶艺,从种植、采制、加工、实用都要勤。茶艺为泡茶技艺和品茶,古代以茶宴替代酒宴表示俭朴平和,以茶会友,增进茶谊,互相交流茶德,以达修身目的。修身的目的是造就完美人格,追求实现人生价值理想。王阳明说:“能克己,方能成己。”(《传习录上》)修身的工夫就是克己复礼的工夫,具体而言,即非礼勿视听言动,做到诚意慎独。

(三)自然与养性的和合:天地万物与吾一体,天人合一

宋代文人常从茶的清研、芳洁的自然性中,体会到人的修身养性的清芳、洁白的工夫。在茶的中和、恬淡的性情中,体认修身养性的实践目标。宋诗曰:“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历代茶道将其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通过品茗的实践促进人格修养的完善。宋人又从清澈的山泉中,观照出人的心灵、人性的高洁。苏轼《廉泉》诗曰:“毁誉有时尽,不知无尽时,揭来廉泉上,捋须看鬓眉。”不管别人毁誉,唯以泉水为鉴,只注自身养性,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诗中云:“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当时一些茶商以次充好,以旧充新,蒙骗不知茶者,常以红膏涂饰茶饼,使饮茶人误以为膏油首面者为优。他认为做人应该忠诚朴实,犹如新茶那样清秀俊洁的佳人。茶蕴涵着春天的奥密,《茶经》上讲“采不时,造不精”,“春主木,木主生,自然春茶味最醇” 。陆羽又说:“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茶经》)可见,陆羽已体认到采茶时节与人的生命节律相联系,认为茶能够促进人适时修身养性,以达高洁意境。

(四)茶性与人品相和合:人物交感,体用一源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味醇而不烈,茶性寒,使人清醒而不过度兴奋,饮后使人安静、宁静、冷静、文静、雅静。斐汶《茶述》中说:“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陆羽将茶性与社会所推崇的君子人品相联系,以茶品与人品相激荡,赋予了茶性高洁、俭朴、率真的精神意蕴,使茶品与人品相得益彰。苏轼在《寄周安孺茶》中说:“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苏轼集》)好茶性刚耿,不因杂草而伤其本性,如正人君子,不因奸佞之陷害毁谤而改其忠直之心。茶水清澈,一尘不染又像廉洁端正之臣,在污浊的人欲横流中清廉自洁。这犹如茶性如君子之性、君子之人品。晁补之《次韵苏翰林石塔寺烹茶》:“当年卧江湖,不泣逐臣玦。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轻尘散罗曲,乱乳发瓯雪。佳辰杂兰艾,共吊楚累洁。”(《全宋诗》)把茶性与兰艾等香草并提,以吴越茶性的中和守节,来喻自己人生忠直遭贬,但决不移志易节的人格,赋予茶以贤臣君子的品格,把清苦的茶性与正直的君子人品和合起来。宋代文人在品茶中偏爱茶汁的苦味,正是他们人品和节操的投射和精神寄托。

四、创新——建构中华茶道学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弘扬中华茶道文化,讲好具有独特精神标识的茶道文化故事,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创新中华源远流长的茶道文化,有必要建构中华茶道文化学派,更好地走向世界。

什么是学派?依据彭永捷教授所说:“学派是由具有共同学术渊源、学术宗旨、研究兴趣、研究倾向、研究范式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彭永捷主编:《张立文学派》,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依据这个定义,我们首要是要确认茶道学派渊源、宗旨、范式,换言之即茶道所崇敬的对象以及遵循的经典。我建议以陆羽(733—804)为崇敬、崇拜的人物,以《茶经》为经典(它是中外史第一部茶学著作)。尽管“茶道”这个词是由比陆羽晚一些的诗僧晈然(760—840)提出的,“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但陆羽被世人所推崇。茶文化在公元4世纪末传入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约为8世纪(唐朝),而传欧洲约16世纪,北传俄罗斯为17世纪,南传印度、锡兰为17世纪,传入非洲为19世纪。日本茶道流派为三千家,又称千家流派,即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这也激励我们今天一定要成立学派。学派可以有不同流派,但崇敬对象,即祖师爷只能是共同的,经典是共同的。当前可统摄农业大学的茶叶系和茶叶学会以及民间组织,构建茶道学派。茶室可以有陆羽的牌位和《茶经》及晈然等人的语录以及景愿的安排。

其次,雅俗共赏。茶道既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有下里巴人,雅是高尚、文明、美好、规范之义,人的气质、风度、风韵透露出高雅、儒雅、文雅、优雅、幽雅、古雅等特征,茶道如唐代刘贞亮《茶十德》中说的“以茶可雅志”,人雅、茶室雅、茶雅构成雅的风范和内涵,但茶亦是大众的饮料,路边的茶亭、百众的茶座、北京的大碗茶、茶馆、茶坊、茶楼等,为茶道雅俗文化之场所,都应该在认同茶道的原则上有更大的发展,亦为传播茶道文化根基的地方。要做到雅俗共赏,相得益彰,即茶德与茶俗的共享。

再次,道器并行。茶道文化的精神价值追求,是茶道发展壮大的指导原则,为茶道的器具提供了丰厚精神资源的思想支撑。一方面在品茶中通过对茶的色、香、味、形的感受,而获得审美意境的享受和俭德的促进。;另一方面,对选茶、择水、器具、茶会等的抉择,依据陆羽的整理,有生火、煮茶、炙茶、碾茶的器具以及贮水、饮茶、清洁、存放的器具等,都要按茶道的要求制作、操作。道器并行,道指引器,器辅相道,相互相成,以达完美境界。

第四,艺技共进。茶艺既指品茶艺术,亦指茶道文化艺术。就品茶艺术而言,包含有技术的层面,但品茶作为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生活艺术,不仅要科学地,也要艺术地泡好茶,让人喝到清香爽心的茶,使人达致形而上之道的意境。茶艺始于晋,成于唐,熟于宋,发展于明清。陆羽把煮茶技艺概括九项,如茶叶采制、鉴别、茶具、用火、用水、炙茶、碾末、煮茶、饮茶等,其间都讲究科学高超的技艺。茶道文化的文学艺术的创作,可谓洋洋大观,如诗词、小说、茶文、绘画、戏曲、歌舞等,文以载道,抒发情感,凡咏茶明志,以明乐、怨、怒、哀、愤等喜怒哀乐的情感。据粗略统计,从唐至明清,有关茶道的诗赋约2000首,茶书从陆羽到清代有120多种,一半流传至今。茶道小说、歌舞、戏曲,表现以茶敬人以礼,联姻、交友,都以茶寄情,或以茶祭尽孝等,如《金瓶梅》《喻世明言》《红楼梦》等。《红楼梦》中有200多处描写与茶有关。茶的歌舞戏《采茶歌》在九江是又歌又舞的,南昌采茶戏有《南瓜记》《鸣冤记》《辜家记》《花轿记》四记,黄梅戏原叫《黄梅采茶戏》。赋,有唐顾况的《茶赋》,北宋梅尧臣的《南有嘉茗赋》;茶画,有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宋徽宗的《文会图》、赵孟頫的《斗茶图》、唐寅的《品茶图》等,不一而足。茶的文学艺术,常常把品茶的活动描述于大自然、山水园林、幽雅茶室、情趣清静的氛围之中,致人体贴天人合一的神往意境。

让中华茶道学派以自己独特、完美、自然、虚静、和合的新貌登上世界茶道的舞台,这是茶道学派的历史职责的使命。

【责任编辑:王 崇】

G02

A

1673-7725(2017)07-0017-06

2017-05-10

张立文(1935-),男,浙江温州人,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和传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陆羽茶道精神
体验茶道魅力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茶道人生
不捧场的好朋友
拿出精神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