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影视作品中的河南话探析

2017-03-11 13:17
文化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方言河南文化

姚 璇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传媒文化】

当代影视作品中的河南话探析

姚 璇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研究以河南文化软实力建设为背景,从河南话这个文化要素的视角进行切入,梳理河南话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运用现状,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从而提出推热河南话的对策及建议。本文通过探析发现,河南话的优势在于语言亲切易懂、有幽默感,机遇是国家中部崛起计划,劣势在于外宣不够积极、策划力不足,挑战是各区域文化产业化之争,最后从打造专业团队、树立精品意识和创新宣传方式的角度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河南话;当代;影视作品

一、河南话在当代影视作品中运用的现状

方言很早就在我国的影视剧中使用了,早期的香港电影大多使用粤语。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文化的多元需求增多,方言开始在影视剧中出现,到20世纪九十年代,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使用就比较频繁了[1]。

当代影视作品使用河南话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故事本身发生在河南,主要人物都是河南人,如电影《一九四二》《孔雀》《不是闹着玩的》《鸡犬不宁》《我不是王毛》等。

(2)故事中人物设定为河南人,比如《手机》中的主角严守一、他的大哥黑砖头严守礼和邻居牛三斤等人。

(3)演员为河南人或带有河南属性。电影《我叫刘跃进》主演李易祥是科班出身的河南演员,他所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均使用河南方言,如刘跃进、电影《盲井》中的宋金明。河北邢台籍演员王宝强有在少林寺学武的经历,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对白也采用河南方言[2],电影《分手大师》中成功学大师的扮演者梁超是河南人,片中对白采用了河南话。

二、河南方言在当代影视剧中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河南话易懂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通行于河南大部分地区的中原官话,是北方主要语言之一,而历史上洛阳话曾长期担任“国语”的角色,是古代的“标准普通话”,历史因素和河南话本身所具有的发音接近现代普通话的特点,使其具有通俗易懂的特色。俞白眉曾说:“中国有两种方言的幽默感和通行度是最好的,东北话和河南话,全国人民都能听懂的只有这两种方言,河南话是一种无障碍的喜剧语言。”他还说:“我觉得河南必须得出喜剧明星,这么一个富有幽默感的大省已经很久不出喜剧明星了。”陈道明评价黑砖头的扮演者范明说:“这是你的一个新起点。”[3]

2.河南话亲切、有幽默感

河南话中独有的“俺”“恁(nēn,你、你们的意思)”“恁(nèn,程度副词,这么、那么、很的意思)”“嘞”以及常用语“中”“弄啥嘞”等有浓浓的方言特色,比较亲切并且带有幽默感。河南话亲切质朴、幽默逗趣的特点非常适合用来塑造人物,比如电视剧《士兵突袭》里的许三多,河南话的质朴和逗趣非常适合许三多木讷笨拙、憨厚实诚而又执拗执着的人物设定,在许三多身上,河南话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换作其他方言都达不到现在的效果。

3.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并且反响不错

以河南话作为对白的当代影视作品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从2003年电影《手机》和《盲井》取得良好的反响以来,河南话对白就时常出现在荧屏上。这其中除了河南本地制作之外,也不乏大腕制作的优秀作品。在当代影视制作中,河南话已经显现了自身的优势、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二)劣势

1.缺少专业团队、策划力不足

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改革浪潮中,河南文化的对外宣传并没有抓住时代的机遇。相比较而言,河南缺少像东北赵家班及“刘老根大舞台”这样的文艺团队和宣传平台,缺少专业的方言创作团队,在宣传上策划力薄弱,未形成合力,未形成有意识用河南话进行创作的源动力,处于被动和散漫的状况,也未能系统地对支撑河南话的其他河南文化元素进行梳理和发掘。同时,对整个影视剧创作而言,河南话的推热缺少精品意识和独到的眼光。

2.受制河南不良形象,处于宣传劣势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河南在形象塑造上接连失利,制约了地方文化的彰显,在对外宣传中处于劣势。2017年1月29日北京台春晚上,郭冬临的小品《取钱》被指歧视河南人,小品的编剧魏新随后在微博上公开解释并道歉。类似情景并不少见,2007年电影《叶落归根》中,郭德纲扮演的劫匪操一河南话而引发争议,被认为是对河南人的侮辱。

纵观由河南话塑造的经典荧屏形象,人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尴尬,里面鲜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多或少都带着某种世俗的情味。《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质朴单纯,又多少透着一根筋式的简单,他不入流却又笨拙;《手机》中的严守一世故狡猾,他的大哥黑砖头严守礼有心计、爱赌博;《分手大师》中的成功学大师是个骗子,他的女朋友爱财如命。《盲井》中的宋金明则是个靠杀人赚钱的矿区“吸血鬼”。《我不是王毛》则把战争中人性的丑陋展露无遗。

三、借助河南话的传播来弘扬河南文化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借助河南话在影视作品中的传播来推广和弘扬河南文化、中原文化,让国人和世界更加了解河南、欣赏河南,还必须依靠河南自身和省外的文化政策优势、社会经济优势和传媒时代优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2016年1月至11月,文化及相关产业服务业收入同比增长15.5%。这说明新常态的背景下,文化创业以及由其融合带动产生的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在“十三五”创下了良好的开局。外部方面,河南已经加入《晋陕豫中原文化发展战略联盟框架协议》,抓住了“一带一路”的文化发展契机,河南是文化大省,境内文化资源丰富,古丝绸之路起点又在河南,对河南来说是绝佳的文化向外发展的良机。社会经济方面,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设立、河南米字型高铁网络的建立、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商都的定位,都预示着河南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

(二)挑战

借助河南话传播中原文化、河南文化的困境主要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河南对外形象差、缺乏诚信、省外对河南的不认同和排斥、一些负面报道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河南形象的扭转和良好形象的树立仍需假以时日。从内部来看,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宣传水平和策划水平,河南对外宣传精品意识、创新意识、碑意识不足,人才和团队匮乏。就语言自身而言,在河南方言的开发中处理好雅与俗的问题,也是一项有难度的挑战。

四、对策及建议

推热当代影视作品中的河南话,并将它与河南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不仅对繁荣河南文化、中原文化、改善河南形象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还将对影视制作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一)有意识地梳理开发

河南话古已有之,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河南话被赋予了本地特有的一些属性,经过长期积累而沉淀了特有的文化内涵。人们在影视剧中将河南话作为对白时,有意识地对河南话进行梳理和总结是非常必要的。

应当对河南方言词汇按照雅俗与否、对话中出现频率高低、接受度高低、通俗易懂与否的原则对河南方言进行梳理和总结,发掘出最适合当代影视作品使用的方言,进行详细的示例和说明,使影视人在使用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有目的地进行宣传

对河南话这一文化符号进行有目的地宣传和推广,以推动其迅速传播,提升传播效应和知名度,助其在文化消费主义的今天迅速圈粉儿。同时,应在宣传、推广与营销的力度广度、方式方法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做足功夫。

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和软件,综合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开展与影响力比较大的网络媒体合作开发视频、音频产品。目前国内比较受欢迎的网络平台和软件有腾讯旗下的QQ和微信、博客、微博,可开发受众喜闻乐见的小视频,传播速度快、效果好。在这方面,网络歌曲的创作已经走在了影视的前面,2013年师从李金斗的相生演员史不凡创作了河南方言歌曲《我不是恁哥》迅速蹿红,快速积累了百万点击量。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河南不乏优秀人才,但目前尚缺乏将优秀资源整合在一起来形成合力的组织或团体。例如,有前文所提到的作家刘震云、李群杰、王子群等一批有河南归属感的作家群体;有李易祥、小香玉、岳云鹏、梁超、范军等不忘家乡话的演员群体;有李海江、李群杰等编剧群体,等等。当然,我们的视野决不能仅仅局限在省内,应多方开展深度合作和交流。

(三)树立精品意识

最后,要打破孤立看待河南话的思路,对河南文化、中原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建立河南话与河南其他文化形态、社会风俗、经济发展等相互关联和互为支撑的体系,进而牢固树立做当代影视精品之作的意识。

[1]张婕.河南本土方言电影的发展现状[J].文史艺术,2013,(3):60.

[2]王峰,宋懿帆.河南话的幽默感强[N].大河报,2014-07-02.

[3]欧阳洁,范明,历玲.“黑砖头”范明:本色让我如此幸福[J].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2010,(9):66-68.

【责任编辑:周 丹】

2017-01-03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当代影视作品中的河南话”(项目编号:895)的阶段性成果。

姚璇(1982-),女,河南太康人,讲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化研究。

H17

A

1673-7725(2017)03-0108-03

猜你喜欢
方言河南文化
方严的方言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谁远谁近?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