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斯兰妇女杂志》看民国上海回族知识女性之觉悟

2017-03-11 13:17戴晓琳
文化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回族伊斯兰妇女

戴晓琳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传媒文化】

从《伊斯兰妇女杂志》看民国上海回族知识女性之觉悟

戴晓琳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本文以《伊斯兰妇女杂志》为文献基础,研究民国时期上海回族知识女性批判封建礼教,争取女性教育平等与人格独立的女权思想以及广大回族女性投身宗教与国家发展事业的热情。通过研究文献得出,回族知识女性作为回族新知识群体的一部分,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积极构建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她们与时俱进的近代宗教思想和对民族与国家的高度认同。

回族;知识女性;女权思想;宗教思想

1936年6月,何文玉、陈云采、李马美英、何玉芬等回族知识女性创办了上海首个回族女性社团——伊斯兰妇女协会,同时发行了《伊斯兰妇女杂志》,成为当时中国首个独立的、由女性创办的回族妇女杂志。刊物仅发行了一期,就因战争以致会员四散而停刊。作为一份专门的女性刊物,《伊斯兰妇女杂志》以“宣扬教义,研究妇女问题,提倡妇女教育”为宗旨,在唤起回族对民族与国家认同的前提下,强调回族女性应以平等之姿态和身份积极参与宗教与社会事务。

《伊斯兰妇女杂志》虽只发行一期,刊载了10篇文章,但集中表达了上海回族知识女性爱国爱教之觉悟、积极投身宗教文化事业之热情及为提高女性地位所做的努力,也展现了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回族精英发起的回族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积极作用,体现了回族自身对民族和国家的高度认同。

一、对时代变迁之认识和对国家之认同

(一)宣传社会进化与变迁思想,构建社会与宗教同步发展的关系

身处中国当时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回族知识女性深刻地认识到“进化”与“变迁”是社会发展之潮流,她们对社会变迁有着切身的体会,同时也认识到新时代赋予了人类新的角色和任务。在《伊斯兰教妇女杂志》的开场白中,编者写道:“时代的巨轮不停地向前进辗,永远地向前进辗,由黑暗封建的环境,而进演到光明自由的世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回族女性,不仅“再不能重熏染上丝毫旧封建的遗毒”,反而要以自己的力量来保护它,“培植”它,如同创造自己一样,使新的社会具有健全的灵魂。何如认为,女性应该站在时代之前沿,凭借自身力量与精神,推动时代巨轮,这也是时代赋予女性的任务。

认同社会之变迁就要重新构建宗教与社会之关系,只有将宗教视为社会的一部分,使两者同步发展,才能使宗教成为“活宗教”。训之在《我们的目标》中强调宗教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隔绝地存在,而“是与时代巨轮同时推进的”[1]。若忽视这一问题,不加努力,“伊斯兰教一定会被时代的巨轮辗过远远的,被遗留在后方,终于会被时代淘汰”[2]。以发展与进化之眼光来看待宗教与社会之关系,并以此来诠释伊斯兰教之教义,是近代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特点,也是回族宗教思想近代化的体现。

(二)宣传爱国思想,尽国民应尽之义务

从“争教不争国”到“保教爱国”思想之转变体现了回族对国家认同的形成历程。自清末建立回族社团,回族各方积极凝聚力量发展新式教育,创办刊物宣传宗教思想起,回族便逐渐形成了民族认同,此过程也唤醒了回族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对国家之认同。利用刊物积极宣传爱国思想有力地证明了,国难之际广大回族群众投身爱国事业之热情。上海伊斯兰妇女协会建立之时也提出要“为巩固我中华民族而团结更谋妇女幸福而团结”[3]。何书筠女士在回顾伊斯兰教过去、展望未来时,开篇即强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她认为“国难到了严重,紧迫的时期,一息存亡的当儿,为国民的都有爱国的思想,爱民族爱国家的观念,抱着与国存亡,牺牲的决心,尽为国民应尽的义务。”[4]不仅如此,她们还旗帜鲜明地强调,身为国民,享受国民之权利,就应尽国民之义务。

二、积极参与回族社会发展之热诚

(一)深刻认识回族社会之状况

何书筠、穆常华和训之都在文章中指出,传统民族政策之桎梏使回族社会闭关自守,导致了回族群众远离社会,无力以“进化”之视角研究教义,造成了宣传不畅之局面;许多人将自己困于闭塞之世界,“似乎他所传的宗教,与社会不相关,与人类不相干”,[5]使宗教失去了活力。教育滞后导致了人才匮乏,而女子教育不足,更是导致回族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无力承担宗教与社会发展的重任。在她们看来,观念保守、人才匮乏、宣传不力、生计困顿无不成为制约回族社会发展之障碍。

(二)积极参与回族事业之发展

作为回族社会的一份子,上海回族知识女性认识到发展本民族事业是每个回族群众的义务,不分男女。新时代女性之使命,就是要“对于宗教本身的理论认识,对于教义,也应有基本的研究,明白的了解后,才能发生忠诚笃敬的信仰”,[6]对内推动本民族事业发展,对外积极宣传教义,使人们广泛了解回族文化之真谛。“不需要任何过奢的褒奖,也不怕任何人的指摘,更不畏任何人的蔑视,为真主而工作”,为宣传教义而工作。从家庭角色来讲,女性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家教任务,她们是“最伟大的宣教师,用人类中最伟大的母性的爱来灌溉那浓厚的宗教思想到幼弱的小心灵中,给这些可爱的小穆斯林、小回教徒”,[7]为壮大回族社会之根本力量,提供了有效的教育基础,是对学校教育强有力的补充。因此,上海回族知识女性鼓励所有回族女子积极加入回族社会发展与建设的队伍中,发挥她们的优势与作用。

三、呼吁平等之社会权利

批判封建礼教思想、追求平等教育权利、渴望独立人格是近代中国女权思想的体现,也是民国时期回族女性的追求。

(一)批判封建礼教对女性之束缚

封建礼教从根本上摧毁了女性独立的人格,使中国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庸。中国封建制度的崩溃,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女性勇敢地站在时代前沿,对封建礼教进行批判,为女性争取平等地位。何如在《伊斯兰教与妇女》中写道:“几千年来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的国家,从母系社会制度变迁到父系社会以后,由女性而变为男性中心而渐渐地稳固了,整个女子的地位是一日一日的堕落下去……日坠于黑暗的深渊中,恶习层层地束缚着,重压着,使我们无动弹的可能,微弱的呻吟,亦将受到他人的蔑视和指摘”;[8]马秀珍在《伊斯兰妇女的觉悟》中写道:“四千年余,我国腐化压迫的牢枷,谁都知道,是在紧紧地锁架在吾们妇女的颈上……封建礼教的恶心理,是笼罩了每个男性或女性的灵官,什么真理、圣谕,他们或她们,全都不注意起来,自由,平等,根本就无形地消灭了,于是,毒害的遗传,造成了男性轻藐女性事实,女性甘受玩弄的虚荣心,结果,吾伊斯兰的妇女,就深深地陷入了无限的毒窟。”[9]强烈的批判与深刻的反省,表达了回族知识女性对解放与自由的期盼,是她们追求平等教育权利与独立人格的前提和基础。

(二)要求平等受教育权利,追求平等和独立人格

上海是中国近代女子开始接受教育最早的地区,女子受教育数量在全国也属前列。“五四运动”以后,女权运动越发活跃,一批具有新知识、新思想的新女性,不但引领了上海社会的新风尚,更成为了全国女性学习的榜样。上海清真寺董事会成立之时,回族新知识群体创办了新式回族学校,亦招收女子入学就读,为回族女性接受教育创造了机会,其效果也在20世纪30年代回族女性积极参与保教爱国的事业中得到体现。但实际上,回族女子教育的发展水平、受教育人数均落后于男子教育,而发展女子教育才是改变社会地位之根本。她们看到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宣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念对女性的残酷摧残,不仅剥夺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更是禁锢思想,忽视智慧之根源,以至于“国家兴亡,宗教盛衰,家庭安乐,与她们不相问闻”[10]。《伊斯兰妇女杂志》创刊时,明确指出刊物任务之一就是要提倡妇女教育,她们期待通过“打破过去的错误观念,而建立起我们的新阵线——实行真正的教育平等”,使女性具有时代要求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技能,以自身能力投身宗教与社会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状况,履行作为国民和教民的职责。

上海回族知识女性指出,伊斯兰教向来提倡男女平等,时代也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创造了机会,因此新时代女性就应该认清“自身的地位,自由的真谛,平等的原则”,[11]追求真正的人格独立。何如曾说:“凡男子们所做的,我们女子也要做,无论是关于宗教的,国家的,社会的一切事业,这并不是和男子们争权利,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义务,女子是人,是一个堂堂的人,我们要做一个人,一个独立的,完全的人,要做人所做的一切”。[12]这才是所谓独立之真正意义。

近代是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量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各少数民族通过自身觉醒而实现民族认同的重要时期。上海回族社会在近代阿訇、回族新知识群体及回族商人的不断努力下,通过发展教育、创办刊物、建立社团等一系列新文化运动逐步实现了回族的民族认同,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了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回族知识女性作为新知识群体的一部分,一方面接受了近代社会变迁与进化的思想与理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也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为回族事业的发展和回族女性的解放带来了契机。因此,她们鼓励广大回族女性应该在近代社会的潮流中,争取自身的进步与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实现自身人格的完善。抗战爆发后,回族女性纷纷参与到抗战宣传和难民救助中,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了新时代回族女性爱国爱教的思想与理念。

[1][5]训之.我们的目标[J].伊斯兰妇女杂志,1936,(6):14.

[2][4][6][7]何书筠.对于伊斯兰的过去与展望[J].伊斯兰妇女杂志,1936,(6):4-5.

[3][10]穆常华.从去年圣诞节说到妇女协会[J].伊斯兰妇女杂志,1936,(6):8-9.

[8][12]何如.伊斯兰教与妇女[J].伊斯兰妇女杂志,1936,(6):6-7.

[9][11]马秀珍.妇女的觉悟[J].伊斯兰妇女杂志,1936,(6):12-13.

【责任编辑:王 崇】

汉 乐

2017-01-03

本文系2014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民国时期华东与西北地区回族社团对比研究”(项目编号:NGY2014032)的研究成果。

戴晓琳(1981-),女,宁夏银川人,讲师,主要从事近代史、回族社会与文化研究。

K25;C913.68

A

1673-7725(2017)03-0114-04

猜你喜欢
回族伊斯兰妇女
嘉米拉伊斯兰服饰旗舰店
车 站
当代妇女的工作
论中世纪伊斯兰海商法的形成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
伊斯兰刀剑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