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善”与孔子的“仁”简议

2017-03-11 13:17王运飞
文化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孔子道德

王运飞

(吉林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延边 133000)

【文化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善”与孔子的“仁”简议

王运飞

(吉林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延边 133000)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生活的年代处于同一时期,虽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异同,但他们思想中的“善”和“仁”,都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亚里士多德的“善”指的是对职责履行的完善,是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孔子的“仁”是一个较高的道德范畴,同情心、道德、平等、孝悌、忠恕等都属于“仁”。本文即具体探析亚里士多德的“善”和孔子的“仁”及二者之间的差异。

亚里士多德;善;孔子;仁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他针对幸福的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并对哲学、逻辑学、物理学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述了他对“善”的理解,但与人们对善的理解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孔子作为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哲学家,其许多的思想理论都影响着现代社会,其中他对“仁”的解释与阐述,就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且重大的影响,他的“仁”不仅是一种道德理想,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理想,彰显了儒家思想内圣外王的气质与特征。

一、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善”

亚里士多德对“善”做出了非常丰富的注解,他认为善既是目的也是对象,他在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善是一种目的,一种事实,同时也是自我追求的理想。”[1]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属于目的伦理学,带有目的性地说明人类活动具有的特殊性质。他认为,假若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明,那么一切事物都存在一定的目的,而这一切事物又明确地表达出了善。他在著作中提到“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他的这种目的论是对苏格拉底“善是目的”思想的继承,黑格尔对这一思想给出了较高的赞赏与评价。人的独特性使善作为一种追求的目的,而不只是一种行为手段,只有如此,人类才能达到最高的善,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值得人们追求。

亚里士多德的“善”不属于情感诉求,也不属于思辨抽象,而是对事实的陈述。“善”在希腊语中表示“好”,最初被专门用来表述荷马贵族,有高贵、英勇、正直的意思。亚里士多德对善进行了转化,表示好的东西或那个被追求的善。善的指称很丰富,它可以对实体进行诉说,也可以对性质进行描述;也可以用来表示适度的数量或关系;也可以被用来形容时间与地点的恰当。[2]那么,当用善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行为就是成功的、可行的。

善与生活形影不离,它并不专门用在身强力壮的人身上,也不专指漂亮、有权势、有金钱的人。亚里士多德的善具有的价值评判意味非常弱,更多地倾向于事实的陈述,表现出他认为与善相符合的事物及行为。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善”所探讨的不是“应该”而是“是”。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善”是一种理想。他将善分为具体事物的善和最高的善。最高的善是至善,是事物的总体性质,是一种人所追求的合适对象,并不是一种用于客体的名称,善是人通过行为而获得的。最高的善也是幸福的体现,是一种合德性的活动,并表现在这种活动中,同时也给人带来快乐。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的善是所有善的最高范畴,它不是抽象的,而是人的一种追求,是一种获得之后的幸福。[3]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理想追求与思想可以用善来总结,并且贯穿人的一生。

二、简述孔子的“仁”

“仁”并不是由孔子创立的,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就对仁做出了界定。在《说文解字》里,仁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从二”,表示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与道德。后被圣贤频繁使用,但孔子对“仁”做出的贡献最大,并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孔子对“仁”的解释和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最初孔子提出“仁”是基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与礼崩乐坏,他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礼”,因此他主张恢复周礼,并开始了对礼的探求。这个过程也是孔子“仁”的思想得到系统化和外延的扩展过程,因而他的伦理哲学即是围绕“仁”展开的。[4]

孔子指出,“仁”不仅是同情心,还是礼与孝悌,即爱人的思想。孔子提出的孝悌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仁的根本,并且主张忠恕,忠恕是仁的内容,后又进一步转化到行为上。恕就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是人的善良与情感,可外扩为一种高深的精神境界。

“仁”是诸多道德的涵盖,是人多方面本质的表现。“仁”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忠信、仁德的修养,且这种修养无论在何时都不能被丢弃。孔子所言的仁道是一种人道,在人类之间通行。伏尔泰对孔子“仁”的思想给予了高度赞赏和认可。孔子的“仁”表现出高明的人生智慧与宽宏的道德境界。从孔子对人的言与行关系的重视可以看出孔子很注重对人道德品质的考察。《论语》中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人”。真正的仁者的行动受仁德指引,来源于人的本心,是人格美、人性美的体现,需要终身的修养。孔子的“仁”也是一种道德感情,源于内心,在于修养,所谓修身成仁。且这种“仁”需要大的气节,大的智慧与勇气。“仁”的最高境界在于“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对“仁”的看重超过了生命,是一种超道德的理想人格。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这句话是《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孔子认为“仁”来源于内心的美德,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是情感对善的积极与主动。如果表现出的仁是对自己贪念、欲望、怨恨的抑制,那么既无益于个人,也无异于他人。且孔子认为“仁”不应该被作为衡量人道德修养的标准,仁者的风范通过自谦被人领略。孔子不轻言许仁,但假若一个人身上能体现出仁,那么这个人就拥有完美的人格,而这种人格来源于内心的仁德,是私德也是公德。

三、“善”与“仁”之间的对比

上文分别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善”和孔子的“仁”,从中可以发现二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亚里士多德的善主要表现在对人行为的规范,而孔子的仁是道德精神层面的规范,要求更高。造成“善”和“仁”区别的原因主要在于亚里士多德和孔子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文化和人文的差异。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腊,在苏格拉底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生活,得到“善”。亚里士多德生活在雅典航海业、商业最发达的时期,当时的雅典是西方贸易的中心。经济的发展使人的金钱欲望膨胀,社会风气开始出现“尚福的暗流”和一些不顾及道德的贪欲行为。亚里士多德的“善”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而来的,因此他认为善是人成功完成自身的职责,认为一切好的行为都可以称为善,并且存在最高的善。而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和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同一时期,但具体的社会环境却截然不同。春秋时期是儒家学派的蓬勃发展时期,孔子在百家争鸣的背景下进一步探求“仁”。孔子对私欲与金钱及其排斥,他认为“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这包含了孔子在道德层面上对“善”的解释。道德在我国始终拥有较高的地位,良好的行为受人道德情感的支配,而不是专制行为的规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孔子的“仁”比亚里士多德的“善”更适合用于约束社会行为规范,而亚里士多德的“善”则更适合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提倡。

四、结语

亚里士多德的“善”是行为实践层面的,而孔子的“仁”是精神道德层面的,二者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不同,但他们都希望通过“善”和“仁”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他们都倡导用理性去约束、抑制而得到快乐,追求发自内心的快乐与高尚行为,是对社会的一种整体关照,为社会注入了一种人文关怀,促使人们可在精神领域获得更高的快乐与幸福。

[1]王源.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关于“善”和“幸福论”的解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0):290-291.

[2]赵静波.亚里士多德“功能善”对“目的善”的辩护及范导[J].科学·经济·社会,2013,31(4):37-41.

[3]武亚男.关于社会至善与社会公正的思考——基于亚里士多德至善理论[J].教育教学论坛,2015,(36):63-64.

[4]伍晓明.“爱(与)(他)人”——重读孔子的“仁者爱人”[J].中国文化研究,2003,(4):79-92.

【责任编辑:王 崇】

2017-01-03

王运飞(1985-),男,吉林延边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

B82

A

1673-7725(2017)03-0171-03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孔子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