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富川刘仙娘信仰文化研究综述

2017-03-11 13:17
文化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富川信仰广西

苏 娟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文化遗产研究】

广西富川刘仙娘信仰文化研究综述

苏 娟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刘仙娘信仰流传于广西富川平地瑶与汉族杂居区。刘仙娘被当地民众称为保护神,祭祀活动频繁,民众信奉度高;此地区流传着有关刘仙娘丰富的民间传说,暗含着丰富的地方文化。近年来,学者们开始研究此民俗事象,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和查找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文献以及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概述。

富川;刘仙娘;信仰文化

近年来,随着国民文化自觉的提升,民族民间文化逐渐被挖掘,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2016年4月12至13日,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国家对于文化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对提高国民文化自觉有很大的裨益,对相关文化的研究者也是一种鼓励。

刘仙娘被信众称为无所不能的女神,她具有播雨除旱、除蝗保苗、主后嗣等功用,在当地掀起了“刘仙娘信仰热”。研究该信仰对明了富川文化概貌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关于刘仙娘的相关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如下。

一、文献资料中有关刘仙娘的记录

调查发现,关于刘仙娘的记载,可以追溯至清代。在清代乾隆、光绪版的《富川县志》以及广西富川档案馆的内部资料: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广西富川县乡土志》里都出现了与刘仙娘相关的记载。20世纪50年代,为了少数民族识别工作的需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开始对广西瑶族的社会历史情况进行大调查,搜集存留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但因受时代背景及历史条件的影响,这些调查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但从陆续出版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中也能看到许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全面展开了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编写及出版地方志的工作,编撰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等书籍。这些资料都有刘仙娘的相关记载:《广西大瑶山瑶族歌谣故事集》收录了“刘大姑仙娘神唱”;《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三册)收录了“刘仙娘与白龙王”的歌谣;《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概况》[1]介绍富川名胜古迹“川岩”由刘仙娘开辟;《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2](下卷)收录“刘大仙娘”(乐神调);《富川瑶族自治县志》[3]介绍了“川岩”与刘仙娘的传说;在《广西通志·民俗志》里,刘大娘(也称刘仙娘)以壮、汉、瑶各族治蝗护苗的守护神身份被提及。1997年,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原教育局局长谢成章编著的《富川游记》[4]中的《川岩揽胜》提及“川岩”的神话,叙述了刘仙娘用银簪战胜游龙、凿穿岩洞,泄泻洪水,拯救黎民及仙娘晒衣的传说。2003年,由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原副县长何建强主编的《山国揽胜》[5],虽其为旅游丛书,但却收录了民间传说故事,其中关于刘仙娘的传说最为丰富。广西富川县文联作家唐玉文《瑶风雅颂》[6]中的《古道奇洞说川岩》在提及“川岩”的由来时,将刘仙娘“擒龙穿岩”“施恩救民”以及“川岩洞中悬挂的石帐石幔因刘仙娘而来”的民间传说跃然纸上。钟新建的《瑶族蝴蝶歌》[7]全面地介绍了富川刘仙娘出游节以及相关歌谣,并附有许多出游仪式、祭祀仪式的图像,给研究者展示了刘仙娘的出游盛景。

投身民族研究以及抢救民族文化的老一辈学者以及本土文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投身于抢救少数民族文化的工作中,做着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的繁琐工作,前辈们努力收集来的资料,保存了原生态的面貌,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

二、民俗学角度下的刘仙娘信仰文化研究

麦益姣以民俗学视角研究刘仙娘信仰文化,并撰写了硕士论文《广西富川刘娘民俗研究》[8],(刘娘也称刘仙娘),作者是富川当地人,曾多次深入民间,凭着自己的地缘优势与语言优势,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民间文学。文章的贡献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地调查考察出了多个刘仙娘信仰圈,为后人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便利;二是作者用文字再现了祭祀活动,有助于研究者管窥刘仙娘祭祀活动的概貌,同时也描述了祭祀仪礼包含着的信众的心理动态,对研究民族心理有很大帮助;三是作者在田野调查收集的传说故事和师公唱本等民间文学这些原生态的素材上,对其进行了文化解读,彰显了其文化意义,提出了刘仙娘信仰在梧州瑶族群中的历史作用。

此外,麦益姣还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一是《浅析广西富川“刘娘”传说与民间信仰》[9],这篇论文提炼了刘仙娘民间传说的情节单元,这对抢救民间文学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其次,文章还调查了刘仙娘的民俗表现形式,对刘仙娘信仰中心(柳家乡)的庙宇进行了考察。作者收集到了庙宇历史变迁的可贵史料,这对庙宇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再者,作者概述了祭祀仪式,并以2008年柳家乡“刘娘出游”庙会活动为例,详细介绍了祭祀仪式的具体内容。这为后人研究“刘仙娘出游节”的展演仪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二是《论广西富川“刘三妹传说”的集合性文化内涵》[10],此论文对田野调查的民间文学进行了整理分类,以时间为轴梳理了刘仙娘成仙前后的具体事迹,从中解读出了三个基本的文化内涵:族群认同意识、龙母崇拜、歌仙情结文化。

三、从宗教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拓宽刘仙娘信仰文化研究领域

杨宗红的《刘仙娘信仰的文化特征及其功能研究》[11]《富川“梧州瑶”刘仙娘传说的原始崇拜》[12]以及《富川梧州瑶刘仙娘传说的文化解读》[13],都试图把史料记载与民间文学作为研究切入,以宗教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挖掘文化表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三篇学术论文,虽独立成篇,但可作为整体性研究刘仙娘信仰宗教文化内涵的成果看待。它们对刘仙娘信仰与鬼神崇拜、图腾崇拜、法术崇拜进行了多视角地解析,提出刘仙娘信仰文化的宗教理论基础是道教文化。

三篇论文虽有共同点,但每篇又具有独特的研究成果。《刘仙娘信仰的文化特征及其功能研究》除了提出道教文化这个文化背景外,还探索了信仰族属,提出刘仙娘信仰具有瑶族性,首次提出“梧州瑶”的说法,给研究者研究信仰族属提供了展开话语的空间;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刘仙娘信仰的文化功能,有一定的学术创见。《富川“梧州瑶”刘仙娘传说的原始崇拜》和《富川梧州瑶刘仙娘传说的文化解读》这两篇论文在内容上互为补充,呈现了刘仙娘信仰的文化多样性特征,这对研究广西富川平地瑶民众的原始观念、情感等有较大的助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西富川民间信仰研究刚刚起步,研究者屈指可数,可喜的是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并加入了研究此文化的队伍中。问世的学术成果,无疑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广西富川平地瑶、汉民族的刘仙娘信仰丰富的文化内涵做出了贡献,它不仅引领着对偏远地域民间文化的研究,还以跨学科研究、多学科并蓄的方法创新了研究方法,对后续研究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写组.富川瑶族自治县概况[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55.

[2]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00.

[3]富川瑶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富川瑶族自治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688-698.

[4]谢成章.富川游记[M].贺州:富川印刷厂,1997.7.

[5]唐庆德.山国揽胜[M].贺州:富川印刷厂,2003.171-180.

[6]唐玉文.瑶风颂雅[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63.

[7]钟新建.瑶族蝴蝶歌[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32-134.

[8]麦益姣.广西富川刘娘信仰民俗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2.

[9]麦益娇.浅析广西富川“刘娘”传说与民间信仰[J].贺州学院学报,2011,(1):50-53.

[10]麦益姣.论广西富川“刘三妹传说”的集合性文化内涵[J].百色学院学报,2011,(2):40-43.

[11]杨宗红.刘仙娘信仰的文化特征及其功能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0,(4):42-45.

[12]杨宗红.富川“梧州瑶”刘仙娘传说的原始崇拜[J].宜宾学院学报,2011,(3):65-68.

[13]杨宗红.富川梧州瑶刘仙娘传说的文化解读[J].百色学院学报,2011,(1):35-39.

【责任编辑:王 崇】

2017-01-03

苏娟(1990-),女,广西富川人,主要从事南方民族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研究。

B933

A

1673-7725(2017)03-0178-03

猜你喜欢
富川信仰广西
广西贵港
杨万里撰并行楷书《故富川居士罗子高行状》
“慢”城富川,脐橙与丰年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富川诗社年会得句
患癌老妻生前“未雨绸缪” 退休老汉被扫地出门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