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2017-03-11 14:31张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8期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能力

张娥

(重庆科技学院组织部,重庆 401331)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立德树人战略和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关系着高校和社会的稳定。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水平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新时期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1.1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当前,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要以应用作为培养标准,不仅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应用人才应该是多样化的,大学的模式和特点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大众化教育不能要求所有的高校教育都照着精英教育阶段的同一个模式去发展,而是要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人才的应用性、多样化、个性化特点和要求,给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给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1.2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当前,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结构从单一型结构向多重型社会结构转变,多元文化激荡加剧,人们思想观念的西方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等,影响着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需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迎合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教育事业要重点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这对辅导员的工作也是一个新的要求和挑战。

1.3 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较淡,与人相处能力不强,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社会公德和奉献意识相对淡漠而功利意识增强,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和优胜劣汰的社会形势,使很多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趋向个人功利化,他们关注个人的利益、发展和生存状况,慢慢淡漠了自己应有的责任意识和崇高理想。大学生这些新的思想表现和情况,都需要辅导员对环境形势和现状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并在工作中认真对待,科学进行教育引导,并做好管理防范工作。

2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问题分析

依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结构可划分为通用能力、专有能力和拓展能力[1]。对照相应的职业能力结构与要素分析,当前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比如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辅导员角色多样化、工作职责泛化、职业归属感不强、社会职业认同不强、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政策保障力度不够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辅导员专业知识欠缺,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辅导员除了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基础知识外,还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在高校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专业知识背景比较单一,有些辅导员并没有经过正式培训就上岗工作,甚至很多专业课教师、机关行政人员担任兼职辅导员,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与技能,使得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专业化程度较低。同时,高校辅导员专业归属不明确,原有专业设置已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应用性、个性化、创新性的需要和要求,部分辅导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忙于繁杂的学生事务处理,没有精力和宽松的渠道机制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辅导员知识结构不均衡、政治理论素质不高、创新动力不足,其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2.2 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职业归属感不强

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辅导员的职业功能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方面内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首要职责。但在现实高校中,辅导员的角色是多样化的,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界限不清,甚至工作职责无边界,除课堂教学工作外,几乎所有与学生相关的问题都由辅导员解决,辅导员陷入学生日常管理实务之中,一方面弱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一方面也客观造成了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偏差,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就是“管”学生的,做杂事的。辅导员的工作繁杂、时间紧迫、压力较大,但工资待遇和社会认同感却不高,很多人认为当不了任课教师的人才去做辅导员,这种观点明显反映了辅导员的社会认同问题。辅导员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很少有人真正把它当成一种被重视、受尊敬、无限崇高的职业理想来看待。因此,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不足,队伍不稳定,就无法进行、实现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2.3 辅导员培养考核机制不健全,工作积极性不高

当前,高校还尚未形成操作性强、良性、健康运行的辅导员培养考核机制,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一是辅导员的选聘公信度、透明度不够,在实际招聘工作中还缺乏统一的科学标准,使得辅导员的整体素质不能保证;二是辅导员发展、分流渠道不畅通,高校普遍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和吸引力,不利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辅导员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多数高校还未形成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的辅导员培训机制;四是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操作性不强,因为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如何客观、系统、有效地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评价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辅导员工作是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并不是多项工作的重复叠加,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涉及选聘、培训、培养、发展和考核等多方面。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辅导员培养考核机制,则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必将受到影响,客观就造成了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4 辅导员培养发展政策保障不够,理论研究不足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全新的问题和棘手难题,高校更多关注的是学校升级发展、迎评扩大和招生就业等问题,重视专职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而相对弱化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建设与发展,与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相关的政策配套和条件保障不足,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就失去了充分的保障与支持。另外,在高校中,一方面受“重实务、轻理论”传统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辅导员忙于事务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条件,辅导员工作缺乏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探索,不能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辅导员对新的社会环境、社会形势和新的教育发展要求把握不够,也就无法科学、准确地把握新的教育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造成了新形势下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与发展的困难。

3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迎合新时期社会发展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挑战和要求,结合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现状,应从培训机制、岗位职责、培养发展机制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着手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

3.1 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切实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参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重点培养辅导员的专业化素养,包括理论素质和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建立、完善辅导员职业化培训制度和机制,将辅导员培训进行制度化、系统化,并坚持落实,建立辅导员交流平台和渠道,加强、促进辅导员工作业务交流,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辅导员要转变角色,从以往主要处理学生繁杂事务的“救火者”转变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上来,树立不断学习的思想意识,保持学习动力,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素质,同时积极学习了解国家发展政策,掌握新形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探索创新学生思想教育方法和路径,切实强化自身专业化素质水平。辅导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义信念,以及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创新意识,才能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向正确方向。

3.2 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努力提升辅导员社会职业认同

高度的职业认同能激发辅导员工作的凝聚力和存在感,帮助稳定人心并建立共同的职业价值观,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应逐条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明确辅导员职责边界,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落实,通过活动落实、会议安排、文件传达等方式强调辅导员的首要岗位职责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处理一切杂事的“万能油”,辅导员工作也是一门专业学问,有一定的岗位要求和职能义务,彻底将辅导员从多重角色中解放出来,给辅导员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自身岗位职责。另一方面,参照专职教师岗位待遇标准,适当提高辅导员岗位待遇,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加强辅导员自身和他人对辅导员工作和辅导员岗位的认同,单列辅导员职称评审渠道和评奖评优名额,加强辅导员评奖评优力度,拓宽职业发展和晋升渠道,尽可能地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社会职业认同。

3.3 完善辅导员培养发展机制,着力强化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首先,要严格辅导员准入机制,规范辅导员选聘工作,依据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相关内容,制定选拔标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真正将政治素质高、能力素质突出、业务水平优良的优秀人才选拔到辅导员岗位上来,确保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其次,要建立辅导员培训、培养发展机制,结合学生培养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设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课程培训体系,提升辅导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政策倾斜、岗位待遇、晋升发展、搭建平台、创新制度等方式,强化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战斗力。最后,加强管理,规范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从素质、能力、水平、效果等多方面思考建立评价指标,360度多维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辅导员评奖评优、职称评审、晋升发展等相结合,实现辅导员转岗分流,保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活力。

3.4 加强相关政策保障支持,有力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培养

高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政治上关心、重视,政策适当倾斜,给辅导员工作和发展提供较好的办公配套条件、工作支持保障、工资待遇条件和晋升发展空间等,保证辅导员的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鼓励辅导员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培训,提升自我,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拓宽知识结构和视野,学成后专职从事辅导员工作,走辅导员专业化、专职化、专家化道路,强化辅导员的专业化素质培养。同时,建设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基地,建立辅导员俱乐部、辅导员秘书会等辅导员组织,配套一定的活动经费,定期开展辅导员学术培训、交流活动和能力素质拓展活动等,促进辅导员交流发展,切实增强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和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支持。

4 结语

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内涵发展和能力建设并重,以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为核心,以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为重点,加强辅导员发展平台建设,加大政策保障支持,提升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激发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切实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

[1]费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论析[J].教育评论,2015(5):76-78.

[2]闫海波.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97-99.

[3]张洪鑫.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2):73-74.

猜你喜欢
辅导员职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职业写作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爱的职业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