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思政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意义探析

2017-03-11 14:31蒋兴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8期
关键词:思政课专业课育人

蒋兴旺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部分教育工作者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认为高职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弱化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却缺乏应有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然与极高的思想素质与道德、文化素养不可分割。因此,高职思政课要如何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是否需要与专业课进行深度融合?思政课与专业课如何深度融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研究。本文重点探索高职思政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意义。

1 高职思政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理论意义——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之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有关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这些理论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此同时,不少学者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改革、思政课教学改革都分别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素,以高等职业教育思政课教学、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为主题进行搜索,文献记录较丰富。而以高职思政课与专业课结合为主题进行检索,文献记录很少,其中,李勇贵从工学结合模式下探索高职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的有利条件与不足,对高职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的路径进行简单综述;高原平在详细分析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前提下探索高职思政课与专业课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上结合的对策,在实践上主张将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结合起来;在思政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的融合上指出,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上,一是在尊重教育部统编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二是尊重学生的需要,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不忽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根据高职学生思想;吴丽娜的研究指出高职教师应转变观念,立足专业,搭建起与专业课之间的有效对接;任永辉的研究指出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企业文化,指出思政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结合,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结合等途径;秦朗分析思政课与专业课结合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可能性下分析思政课与专业课结合的途径。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教育中对思政课与专业课结合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和透彻。对思政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目的意义、问题现状、策略措施等全方位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本课题的研究从融合的意义,目前的现状、存在的原因探析以及解决的措施等全面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上来讲,是对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理论宝库具有丰富和完善的作用,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之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 高职思政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实践价值

2.1 高职教育思政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则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方面。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也对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求,强调高职思政课教育要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显而易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实现所培养的劳动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这不仅是教育社会功能的体现,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自然应首当其冲担起国家及社会对培养职业教育学生所应具有的一切思想道德素质要求的重任。而思政教育要实现润物细无声的 “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教育效果,就必须要搭建起思政课与专业课间相互融通和配合的桥梁,既要实现学生较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思政课与专业课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这个基础扎实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才有质量可言,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育人宗旨才有可能实现。

2.2 有利于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与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研究中发现,目前高职思政课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某种程度存在互不干涉,各自为政,有时甚至是相互“打架”和“排斥”的现象。一方面,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思政课教学占用太多课时,甚至有的老师认为思政课安排在上午教学都是挤占学生学习的 “黄金时间”,这充分体现了专业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学的轻视,对思政课在学生成人成才中所起的必要作用认识不够,对国家有关教育思想把握不准;而在思政课教师方面,我们的调查结论同样不容乐观,有1/3的思政课教师对自己所任教班级学生所学的专业及该专业将来的可能就业方向、国家对该专业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都不是很了解,在教学中无法结合学生的专业开展有针对的思想教育,给教育效果带来一定的局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重要讲话并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思政课教师,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如何把 “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高等职业教育思政课的改革放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环节中来进行考察,坚决杜绝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各自为阵的现象。使思政教育融合到对学生开展的一切教育过程和环节中去,实现润物细无声。

2.3 高等职业院校“以德为重、以技为长”的育人风格呼唤高职思政课与专业课必须要深度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德为重,以技为长”,培养大国工匠。然而当前,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承认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率、教学内容的“入脑率”均未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要实现高职教育“以德为重、以技为长”这一特有的育人风格,除了利用好思政课这一主渠道和主战场以外,高职思政课必须要与专业课深度融合,将要传递给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容渗透到对学生的一切教育环节中去,包括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甚至是顶岗实习中去,实现有目的,有针对、有特色的量身定制的教育。通过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将思政课的有关思想和要求与自身所学专业结合,在专业课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职业素养教育等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期待。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相互配合。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主动对自己所教学的学生学什么专业,将来可能要从事什么行业和岗位进行深入了解、熟知学校的专业建设、对社会就业趋势以及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规格有充分的掌握,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的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将来可能的岗位渗透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及教育;在学生专业实践如实训、实习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贯穿理想信念教育,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聚焦学生的获得感,避免自顾自、一厢情愿地进行“独角戏”似的“填灌”教学;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也应该充分了解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国家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出的要求,主动摄入有关内容,并将之融入到自己的专业课教学中,与思政课教育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方能实现“以德为重,以技为长”。

3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以德为重,以技为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培养大国工匠,偏颇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或者偏颇的思政教育都无法完成,互不干涉,各自为政的状态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有效的办法就是专业课与思政课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彼此渗入,共同搭建起通向学生成人成才的互通立交桥。

[1]张敏.“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6(3):55-59.

[2]陈仕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6,29(1):118-122.

[3]李冬俐.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与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12(10):106-107,109.

猜你喜欢
思政课专业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