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主体强化型课堂实践教学新探

2017-03-11 15:58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概论选题马克思主义

张 翮

(1.蚌埠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合肥 230026)

【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主体强化型课堂实践教学新探

张 翮1,2

(1.蚌埠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合肥 230026)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内容抽象,不易掌握。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沦为“被灌输者”,不利于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由此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主体强化型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重构教学关系,旨在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显著提升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得到充分体现,师生关系明显改善。上述变化使得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得到充分保证。

自然辩证法;主体;强化;课堂实践教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旨在引导硕士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能力,逐渐成长为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创新型人才。此外,课程还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1]。然而长久以来,课程的理论性强、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高等原因导致学生普遍感到教学内容抽象难懂、枯燥无味,教学实效性难以保证。因此,探索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理论思维的教学模式已是势在必行。

近年来兴起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颇具启发性。实践教学大致可分为校外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两类。其中,校外实践教学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存在组织难度大、受众面小、持续性差等弊端,其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相比而言,校内实践教学因其具有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等多方面的优势,理所当然地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的重要方向。[2]校内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课堂实践教学,它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关系密切。

一、主体强化型课堂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总体来说是教育与被教育、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要使这种关系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3]115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其主体性的体现,而学生在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中,将客体内化为主体的知识素养。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切实保障,只能作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存在。在此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局面如得不到有效的改善,教学的实效性就无法保证。主体强化型课堂实践教学旨在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更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体验式的角色互换,实现了教学关系的局部性重构。双方的视角也随之发生转换,有助于发现新问题,并通过换位思考加深相互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强化的同时,会对课堂产生新鲜感,消除由于主体性长期被压抑而产生的逆反情绪。以教师为主导,突出研究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内在活力,符合现代大学的育人理念。[4]在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被拉近了,更有利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

二、具体实施过程

1.依据教学内容编制选题

编制选题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选题的编制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要花费心思做一番认真细致的工作。在以往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常见的做法是直接选取课程的某些章节交给学生准备,以选题形式布置授课内容则较为少见。笔者认为选题形式更适合学生进行授课。其一,选题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易于学生把握授课重点,也便于搜集和整理备课资料;其二,选题可以以问题为导向,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产生求知欲;其三,选题的讲解可以不要求面面俱到,容易控制授课时间,从而能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授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选题既要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又要带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当然,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能漫无边际,更不能牵强附会。此外,选题最好能够与生活实际有所关联。这样,学生在准备时就能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思考,感受到理论的实际价值,还可以方便地选取能够阐释相关原理的事例用于“备课”,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材当中的知识结构通常是线性的、顺序的、平面的。但教学体系的知识结构可以是非线性的、灵活的、立体的。”[5]选题式的编排方式很好地体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

笔者选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可分别称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的“内观”和“外观”)[6]作为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范围,编制了如下10个选题:(1)科学与正确之间是什么关系?(2)证实和证伪的异同。(3)怎样看待技术异化现象?(4)简评爱因斯坦与玻尔科学观的主要分歧。(5)存在与人无关、纯自然的客观性吗?(6)科学进步是革命的间断过程,还是累积的渐进过程?(7)如何理解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8)公共舆论能够判定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吗?(9)你认为学术不端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10)人文社会科学是否应该“自然科学化”?

实践证明,这10个选题整体质量较高。每个选题均有学生选择,部分选题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甚至在课下准备过程中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必要说明的是,之所以选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主要是考虑到这两部分内容与现实联系更为紧密,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10余年的自然科学学习进行一定深度的自主思考。部分选题涉及的是多数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不会因为生疏而产生过分的畏难情绪,以致参与的积极性受限而不利于其主体地位的强化。再者,“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说是课程中最难的部分,对思维的要求也明显较高。多数学生由于哲学基础差、思维方式欠合理,对这两部分内容确实难以把握,甚至会望而生畏。如学生能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学习,熟悉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思维方式特点,打好理论基础,再准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授课,便能具有一定程度的驾驭能力,同时也可通过对已学相关原理的实际运用来检测学习效果。“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教材和教学计划内容的一致性,偏重知识传授的完整性、系统性,但却同时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7]选题式的教学可以增强针对性,提升实效性。

2.公布选题和布置任务

向学生公布选题时,有必要对整个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作简单说明,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与此同时,要对选题的内涵进行简要的提示。提示要坚持适度原则,过粗则会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过细则不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影响其主体性的发挥。以上述选题(1)为例,提示学生注意日常生活中“科学”常当成“正确”的同义词,进而启发学生结合自然科学史思考科学与正确的关系。再比如选题(5),可以告诉学生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全色盲”这个事实,启发思考通过感觉获得的认识对象的信息和认识对象本身的差别性,再进一步思考客观性的内涵。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将获取的知识内化,再经过独立思考而有所发现,印象会更为深刻而有意义。[8]除了对选题的简析之外,教师还要提示学生注意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信息。比如“找到教材中与选题相关的内容,仔细研读、领会。查找相关资料并整理分析,撰写一份可供约5分钟授课使用的讲稿,并制作配套的PowerPoint课件”,以及提交授课文档的截止日期等。这些信息虽然不如选题本身重要,但也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不应轻视。

笔者提前一周公布选题,留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并接受学生自愿报名上台授课。以往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课堂实践教学往往是指派学生干部准备授课,有时某些人还会有抵触情绪。笔者认为,既然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那就一定要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原本打算在所有学生中根据作业情况选择授课人员,未料报名授课的人数远超预期,故改为在报名者中根据作业质量和选题分布情况综合分配授课名额。对此做法,绝大多数学生表示理解和支持,这也为下阶段高质量的课堂实践教学奠定了基础。

3.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在正式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前,要先确定授课学生名单,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先将报名者按选题分组,依据各组人数的多少分配授课名额,而后根据作业质量确定各选题的授课学生名单。在公布名单后,给学生3天左右的准备时间,并针对内容安排、过程设计、时间掌控等方面进行指导,以保证授课能够顺利进行。

授课活动利用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开展。教师首先对活动的大体流程和具体规则作说明,务必使所有学生明白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和任务。然后明确了学生评委(随机选出)的职责,即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依据评分规则给授课学生打分并对其表现给予简评(学生评委的成绩由教师根据其打分和简评的质量予以评定)。最后,要求其他学生务必保持安静,用心听讲,在规则允许的时间段内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或参与讨论。

笔者经过考虑,将同样选题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这样做,一方面便于听众对其授课情况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利于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印象。当一个学生授课完成时,评委对其评分,教师提示下一个学生准备并示意提问开始,其他学生可针对所听内容进行提问,授课学生负责解答。当一个选题的授课全部完成时,教师宣布进入讨论环节。学生可以在该选题范围内进行提问和发起讨论,交流看法,甚至引发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教师审时度势地给予引导,在维护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教学活动高效进行。授课过程可以全程录像,作为教学研究资料保存。

授课和讨论环节结束后,教师针对授课和发言学生的表现给予简评,并对选题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串讲。笔者编制的选题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大部分的重要内容,且有着内在关联。学生限于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难以把握这些关联,将题与题“打通”。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先帮助学生理清逻辑结构和理论框架,再辅以简单的串讲,在讲解过程中点明理论和选题的对应关系。这样,学生就能通过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选题之间的关联,将听讲的内容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针对选题未涉及且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说明,以保证理论讲授的完整性。

4.反馈与总结

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告知学生可以对整个活动进行反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维护其主体地位,反馈最好自愿进行,形式上不作硬性规定。笔者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强制学生提意见,效果往往不理想。不少学生由于感到被强制而产生的逆反情绪会促使其随便写上几句话应付差事,或是言不由衷乃至相互抄袭。这就使反馈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真实性。这样的感性材料是难以提升为正确的理性结论的。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由于每个学生都对选题做过授课准备,加之参与了授课和互动的过程,大多数学生都有意见或建议可提。这就使反馈信息在量上有所保证。在此前提下,让学生自愿反馈,且不限定反馈的具体形式,以此保证反馈信息的真实性。实际的情况超出了笔者的预计:约有80%的学生提供了反馈信息,具体形式除使用频率最高的书面材料外,还包括电子文档、与教师面对面或网上即时交流。反馈信息具有相当的广度和一定的深度。可以想见,正因为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其内在的积极性,才会产生教师“始料未及”的效果。这也是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能够优化教学效果的一个例证,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教师对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后,结合自身感受,对整个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做一个全面细致的总结。总结大体涵盖各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学生表现的评点、可取的具体做法及改进的设想等。对教学活动的及时反馈和总结,体现了实践到认识的能动过程,不仅深化了师生的教学体会,还为以后的教学活动积累了资料,提升了教学实践的平台。

三、思考与体会

探索课堂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对于提升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往组织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通常只指定几个学生“备课”,且对所讲的问题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绝大多数学生由于没有机会参与“备课”,对教学活动大多表现为漠不关心,甚至认为只是走个形式。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其参与活动的热情也就难以被激发出来。主体强化型课堂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而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由于所有学生都要“备课”,通过竞争获得授课机会,其主观能动性受到激发,会自觉去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某些学生甚至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精选的微视频(时长仅1分钟)也用来辅助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个人观点的表达以及不同观点的交锋难以实现[9],而主体强化型课堂实践教学的提问和讨论环节,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问,还可以陈述个人观点和参与讨论,这也是调动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由于问的对象是自己的同学,双方可以更加平等地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其主体地位。特别是发生争论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激发,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加全面而深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主体强化型课堂实践教学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他们不仅积极参加,还给予很高评价。笔者收到的期末课程反馈中,约有70%的学生谈到了课堂实践教学。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很喜欢,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感觉这样上课很新鲜,也很有收获。”“这种教育方式能最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去学习,去点赞!”“要是在本科阶段有这种教学模式,就不用再担心挂科。”“希望专业课也能搞课堂实践教学。”“感觉这种上课方式好高大上!这种方式感觉很好,每个人都能参与!”

主体强化型课堂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创设特殊情境实现了师生角色的临时互换,促使双方换位思考,加深相互理解。不少学生在反馈中提到,通过认真思考和分析自主查阅的各种资料,发现根据自然辩证法相关原理给出的解释更具合理性。有学生表示,“自然辩证法不像原先想象得那么枯燥乏味,用于解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还是挺有趣的,而且也很有道理。”这说明有相当多的学生仅在“备课”环节就提升了对相关理论的认同度,进而消除了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内容“想当然”的误解(如将其误认为是空喊口号的宣讲课)。“备课”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较为难得的独立从事简单研究活动的机会。学生的问题分析、资料收集与整理、文字表达以及课件制作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对于上台授课的学生来说,其口头表达和教学演示能力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授课学生与听讲学生(包括学生评委)之间由原先的同学关系暂时转变为“师生”关系,会产生某些微妙的教学效果。比如,有些学生感到听同学讲某些问题比听教师讲更好理解,同学的思路和表达方式更容易接受。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同学之间在阅历、思维方式和看问题视角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产生的相容性会给沟通带来优势。当学生听到与自己相同选题的授课时,会更加关注,思维也更加活跃。因为他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对选题的理解与授课同学作对比,触发更多的思考,使认识得以深化。加之事先准备过该选题,相当于对授课内容做过认真细致的“预习”,他们的思考和提问会表现得比较有质量,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视角转换,能够更好地观察和了解学生,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通过评阅学生的“备课”作业,教师能够感受和分析学生的思维习惯,找出其优势和不足,以便给予正确的指导。从学生的视角去观察其授课,不仅能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把握其内在的思想和心理特征,还有助于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并作相应调整。可以说,这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备学生”之法。

通过对主体强化型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认真反思,笔者发现存在某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一是选题的优化设计问题。如何编制出高质量的选题并合理地运用于课堂实践教学,是确保教学活动质量的关键问题。选题的编制如果不够科学,会降低教学效果,甚至会误导学生;选题的整体安排如果不够合理,则可能使教学内容过于碎片化,不利于学生的完整理解和准确把握。二是选题的覆盖面问题。受多方面条件限制,选题很难对重点内容做到全覆盖。如何尽量保证选题对重点内容的覆盖度,并采取恰当的方式去弥补遗漏的内容以保证内容的完整性,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除了教师在串讲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讲解外,还应探索更为优化的解决方案。 三是成绩核算问题。大多数学生对成绩还是比较在意的,教学活动如不与成绩关联,势必导致其积极性明显下降。但教学活动的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例过高又可能引发新的问题,比如造成学生压力过大,甚至产生逆反情绪;或主要为分数而参加活动,过于功利以致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让分数在激发学生参与欲望的同时,尽量降低负面影响,反映其真实水平,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四是如何协调个人能力培养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的关系问题。笔者采用的是突出个人能力培养的模式,有些同行采用的则是强调团队合作的模式。[10]可以说,两种模式都没有很好地处理两者的关系。希望在今后的探索中,可以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找到两者关系的平衡点,使主体强化型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更加完善。

[1]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编写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及主要特点和教学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63-68.

[2] 王洪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校内实践教学及其操作程序初探——以“马恩原著读书小组”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78-81.

[3] 钟玉海.高等教育学[M].第2版.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4] 纪亚光,刘芳.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116-118.

[5] 江宏春,李元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基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2):114-119.

[6] 张明国.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新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6):122-128.

[7] 柴秀波.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74-77.

[8] 黄涛.自然辩证法“一二三”专题教学模式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4):111-114.

[9] 刘敏.建构科学人文主义的桥梁——基于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调研[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1):115-118.

[10] 谢瑜.“自然辩证法概论”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2):108-113.

【责任编辑 曹 静】

A New Exploration on the Subject-Strengthening Practical Classroom Teaching of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ZHANG He1, 2

(1. School of Marxism,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233030, China; 2.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It is hard to grasp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because of its abstraction. The “mouth piece” model of teaching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depresses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and makes them become the men indoctrinated. It is bad for the exertion of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So the teaching effect is not ideal. The subject-strengthening practic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reconstructs the teaching relationship by the integrated use of various means, aiming at strengthen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nthusiasm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ignificantly. At the same time,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fully reflect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improved obviously. These changes mak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fully guaranteed.

dialectics of nature; subject; strengthen; practical classroom teaching

G642

A

1009-5128(2017)10-0026-05

2017-02-18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6mooc257)

张翮(1984—),男,安徽蚌埠人,蚌埠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猜你喜欢
概论选题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