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互动和情怀
——新时代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探究

2017-03-11 16:1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学理论

封 兰

(泰州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文学理论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指导大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提升人文素质和理论水平,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文学问题的能力,引领大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学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文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学习和研究文学的兴趣。但在文学理论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却往往事与愿违。由于课程中文学理论概念多、理论性强、发展变化大,具有抽象思辨性,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有畏难、反感情绪,甚至有些厌倦、抗拒。与此同时,教师在缺少互动的文学理论教学中也变得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现阶段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面临着极其尴尬的困境。一是学生学习的厌倦与抗拒。文学理论这门课程通常开在大一或大二,作为受众,九零后正慢慢退出,零零后正逐步占领我们的高校课堂。当前的文学理论课程,与其他高校文科类课程一样,不得不面对学生兴趣严重缺乏的尴尬现实。绝大多数的新生代大学生,一方面受着传统应试教育的深深影响,文学经典的阅读量匮乏,习惯于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时代大量网络文学的冲击,快餐文化的盛行,经典阅读慢慢偏离了人们的生活,更多的大学生反而愿意去追求所谓的心灵鸡汤文本,他们懒于或不屑于探究理论知识。新时代的大学生缺少了文学作品和理论原典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体验,知识面变得越来越狭窄。这样的情形下,要求他们学习文学理论这样枯燥乏味的课程,面对层出不穷的理论范畴、概念术语,尽管他们也曾经尝试花费精力苦记苦背,却收效甚微。结果令他们开始变得恐慌起来,畏惧、厌倦学习成了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新媒体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摆脱了应试教育,大学教育的开放与宽容,自控力的缺乏,他们这一代成了不折不扣的手机控,手机游戏的巨大诱惑成了与高校课堂争夺学生的重要因素。

二是教师教学的举步维艰。一方面,教材理论的滞后性与新的文学实践层出不穷之间的矛盾和脱节。目前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中理论阐释相对滞后,还不能跟上新时代的文学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材中的某些理论已经不能用来阐释更为错综复杂的文学现象,诸如网络文学,穿越文学等等。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所熟悉的新鲜文学文化现象,在现有的文学理论教材中找不到有效的解释,他们对理论课程本身产生更多的怀疑。当学生带着怀疑上课,必然会抵触这门课程。另一方面,“教学相长”曾经是教师教学生涯的最高追求,教与学本应相辅相成。当教师不得不与手机电子媒体争抢受众,教师的努力变得更为艰难。理论课程本身的枯燥乏味,加上学生的不愿配合,为争取学生、吸引学生不得不远离原先的教学目标,不能实现心中的教学理想。当所教课程得不到学生的欢迎,教师们的辛勤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他们的努力变得举步维艰,困境重重。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找到文学理论教学的出路呢?笔者试从以下引领兴趣、拓展互动和渗透情怀三个方面对改变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作进一步探究尝试。

一、引领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理论是人的灵魂,没有理论的头脑,就是没有灵魂的头脑。因此,大学生必须培养自己的理论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厌倦、抗拒学习文学理论课程,很重要的原因是兴趣的缺失,而兴趣缺失是建立在极有限的阅读量基础上的。所以,要调动学生学习文学理论课程的积极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通过对经典作品细致入微的叙述阐释,把学生引入文学的美好世界中去。

引领大学生主动阅读、快乐阅读是目前最重要的一步。教师一方面要高瞻远瞩,以宏观的胸襟,积极为大学生开具有层次、有缓急、有选择的经典阅读文本清单,结合时代与现实,能够兼顾学生的兴趣点,去选择古今中外文学和理论文本;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的阅读还要注意时效性,要加强连续性阅读。可以或精读,或细读,强化反复阅读,去把握文本的核心要旨,引导学生感知文脉义理;此外,教师还要经常组织一些阅读反馈交流活动,通过阅读和交流,带领学生真正深入其中,实现对文本故事现象的真实体验,带他们去思索探究每一类现象后的理论规律,开拓学生思考问题的心胸和眼光。

通过精选文本、广泛阅读、反馈交流,帮助学生运用阅读过程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文学问题和文学现象的理解,去尝试处理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各种文学新现象和新问题。只有当学生能够自主解读各种文学现象和问题,他们对这门理论课程的兴趣才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也才能从根本上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拓展互动,体验审美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往往更多是的被动接受,长期以来就形成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学互动,加强师生双向互动,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与提高。教师要转换传统的课堂主体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创设更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在轻松愉快的知识分享、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彼此交融中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在课程教学中要实现有效互动,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既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备大纲备教材,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关注青年学生群体的身心特性,精心设计各类互动问题,还要确保互动问题的实际可操作性。教师可以精心选择现阶段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来开展互动,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还要善于选择有重点价值的问题,能够结合大纲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互动中渗透知识传授和理论阐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适当引入审美体验教学法,增设一些具体的作品鉴赏环节,帮助学生提升理性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更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在理论阐释中引入具体文学作品,创设审美体验情境,张扬学生的无限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释放学习理论课程的畏惧、焦虑情绪。这样,理论课程的教学就能融合理性智慧和感性体悟,让师生在全方位、更生动的综合性审美体验教学中,轻松实现教学任务。

三、渗透情怀,张扬人文精神

文学是“人学”,优秀的文学总是充满着丰厚的人文情怀,凸显出具有时代性的人文精神。任何一门课程的意义不仅仅在“教学”,更在于“育人”。我们的文学理论课程同样如此,既要注重文学知识的传授,强化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现阶段,我们在文学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更要努力张扬这一学科的人文精神。我们要提升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结合具体文本的审美分析解读,引导他们明确认识生活中的真、善 、美,辨别假、恶、丑,激发他们追求美好事物,批评丑恶事物,使得他们的心灵在审美情境中得到净化,拓宽他们的眼界。引导学生勇敢面对现实,正确看待成败得失,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课程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的理论思维训练,拓展其理论视野。通过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创作案例的分析,更新并深化学生的文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写作理念和写作能力;通过文本解读、文学现象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人生感悟层次,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此外,还要注重德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强化学生的学术原创性意识。

今天的文学理论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阅读理论原典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要重视教学活动的拓展互动,增加审美体验;更要重视文学理论的人文科学性质,努力张扬其人文精神,让学生既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同时也培养他们应有的人文情怀。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我们需要文学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国文论通史》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