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思维模式特点与差异解读《功夫梦》

2017-03-12 02:09邵斐祥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长春130032
名作欣赏 2017年20期
关键词:帕克功夫跨文化

⊙邵斐祥[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长春 130032]

从中美思维模式特点与差异解读《功夫梦》

⊙邵斐祥[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长春 130032]

《功夫梦》是成龙和贾登·史密斯联合出演的一部以中国功夫为元素的跨文化电影。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人公韩先生和德瑞·帕克,在思维方法、角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以影片《功夫梦》为例,拟从中美思维模式的特点与差异角度,解读其深层次的跨文化内涵。

《功夫梦》 中美思维模式 跨文化

《功夫梦》是2010年由哈罗德·兹瓦特执导,成龙、贾登·史密斯主演的一部动作电影。该片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底特律的美国男孩帕克(Parker),跟随妈妈一起移居中国,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在中国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随后遇到了以修理工身份隐姓埋名的功夫大师韩先生,在其指导下学习武术并在比赛中打败对手夺冠的故事。

该片以帕克的经历为线索,由文化引起的人物冲突交互穿插,对中国功夫的道、法、精、理做了细腻而精心的刻画,逐步实现美国小子“中国功夫梦”的剧情设计。通过帕克的眼睛,观众得以窥见现代中国社会的文化风貌以及传统中华武术的传承与精妙。无论是镜头下以故宫、长城为标志的中国古迹,或是以鸟巢、水立方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建筑,再或者是影片中拔火罐、皮影戏、七夕节等中国传统技法和节日,都体现着极富感染力的中国元素和文化特色。这些镜头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中华传统文化之窗,向全世界诉说属于中国的文化故事,彰显了中国独特的气质与魅力,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纯真情感。一时间,《功夫梦》被打造成传统文化传播的“中国名片”。根据洪堡特对于思维和语言的相关阐释,思维模式是连接语言与文化的纽带。沃尔夫对此进一步解释为:一方面,思维是影响、决定语言的要素之一;另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标示和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因此,思维模式的差异是造成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在以中国、日本为代表和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东、西两大文化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总体看来,东方人好静求同,注重悟性,偏感性,思维模式呈整体—螺旋式;西方人好动求异,注重逻辑性,偏理性,思维模式呈分析—直线式。毫无疑问,电影中帕克的种种遭遇,就是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直接体现。

综上所述,该影片长期以来被看作是中美文化交融的典范,学者多从中国文化传播与中西文化融合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鲜有学者聚焦于影片中人物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剖析造成其冲突的深层原因。本文试以主人公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关系为出发点,从中美思维模式的特点和差异解读《功夫梦》,从而深入探究该影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蕴。

一、中式“内向”与美式“外向”的思维模式

《功夫梦》中韩先生与美莹这两个人物,是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的掠影,而外向、不安现状的性格特点似乎是帕克与生俱来的标签。两种人物所具有的不同文化特征在影片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仅是影片的一大看点,同时也完美地体现了中式“内向”与美式“外向”的思维模式。

韩先生拥有一身功夫绝学,但因妻儿死于非命而内心备受谴责,低调隐忍地做了一名维修工。他俨然是中国传统隐士的形象。“反省内求”的中庸之道是他实现自我救赎的途径,也是造成其安分守己、知足忍让、怯于面对现实这样性格的主要原因。此外,传统内向型思维还影响中国人好静、求稳的性格形成。这一点在帕克的中国小伙伴美莹身上有所体现。从小接受中国教育的美莹,循规蹈矩,安静自守,羞于在公共场合展示自我。她集文静、端庄、沉稳于一身,是影片中着力刻画的“窈窕淑女”形象。相反,生长在美国的帕克,从小受开放式、外向型海洋文化影响,注重从本体出发,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与奥秘。从搬进中国的新家起,帕克就展现出其“不安分”的本质特征:开始结识新朋友,对古老的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对象倾向于外部世界。他用蹩脚的中文搭讪美莹,在广场上大秀舞技,甚至还与程发生冲突。后来,他竟然还带着同伴美莹逃课,惹得美莹父母勃然大怒,拒绝他们之间的任何往来。在中国观众看来,帕克是一个十足的“坏孩子”。但事实上,他充分展现了美国男孩外向开放的特点。帕克与中国孩子格格不入的行为方式源自他外向的思维方式。这与他成长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正是外向型的思维模式形成了帕克求变的心理和好动的性格特征。因此,从表面上看影片是在刻画两个孩子日常行为方式的差异,实则为中美两国“内向型”和“外向型”思维方式的体现。

二、中式“求同”与美式“求异”的思维模式

主人公帕克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性格特征与行事风格是其思维模式最直观的表现之一,这让他与中国同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中式“求同”与美式“求异”的思维模式。在中国,由于封建社会的一体化政治结构,要求个人的信仰与社会的观念一致化、同步化,造就了传统文化“大一统”的倾向。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科举考试,无不向人们传达着一个理念:群己合一,求同排异。与之相反,在西方历史发展进程中,智者们主张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理念,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们标新立异,喜欢各抒己见,思维趋于多元化。这种求异忌同的探索精神促成了西方个人主义的形成。

我们不难发现,在《功夫梦》中,有若干中国人出镜的场面都是统一着装,整齐划一的:从陆伟程练武的武校,到学校课间操的操场,再到武当山上习武的道场皆是如此。而在帕克身上展现出更多的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提倡个人主义,注重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初来乍到,帕克充满个性的发型就引来了无数人好奇的目光,在外表上就异于中国学生;帕克出行的交通工具是滑板,他踩着滑板穿梭于大街小巷,更是惹得不少行人驻足。最值得一提的是,帕克刚到中国学校的第一天,为了“入乡随俗”,特意穿了校服去上学,却被告知“只有在校服日才穿校服”。本来象征着“求同、统一”的校服竟成了他异于其他学生的“符号”,从另一个侧面放大了其“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

三、中式“整体螺旋”与美式“分析直线”的思维模式

半封闭式的大陆地域环境和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生产方式孕育了中国传统哲学。古代贤哲以“人”为中心,主张以自身内心体验为认识的出发点,不分主客,通过将人自然化或将自然人化来认识世界。作为中国功夫的传承者与中华文化的继承人,强调综合性是韩先生功夫之道的一大特征。然而,能够参透其中奥妙也成了帕克“寻梦”过程中最大的挑战。

韩先生长期秉持着“重悟道,轻传授”的武术之道。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指导帕克练武的内容是“捡夹克,穿夹克,脱夹克”“遮住视线对打”,又或是“爬上武当山,寻找饮龙泉”。这样的训练方式看上去既没有具体动作标准,也没有动作分解指导,关于训练的目的与意义,更是只字未提。对于帕克来说,这不但与他想象的中国功夫不一样,而且与他的对手程练习的一招一式也相去甚远。事实上,韩先生用行动告诉帕克和观众,与其他武术类别不同,中国功夫讲究的是动作整体性与连贯性,“功夫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功夫”。另一方面,他始终认为帕克的动作缺少一样东西——“心”,并将其解释为“Attitude”。在这个整体中,讲求身心合一,形神合一,道与器并重。整体性思维把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相互影响又互为表征的有机整体。韩先生的意图即在帕克修身的同时,要用“心”去感受动作的内涵,在反复中实现顿悟,最终达到身与心的有机统一。而帕克没有领会韩先生的良苦用心,练习过程显然是“重器而轻道”的。与中国大陆型自然环境不同,西方海洋型地理环境充满了开放性与挑战,引起了古代西方哲学家的浓厚兴趣。他们爱思辨,好分析,追寻宇宙起源,思维的核心在于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神凡二分”。同时,他们善于从事物的本质来把握客观世界,逐渐形成了一种纵深型,注重分析解释和个体研究的直线式思维模式。也正因如此,帕克对韩先生的功夫之道一头雾水:其一,无论刮风下雨,天晴日晒,每天“捡夹克”的训练意义何在?其二,“功夫是一种学识,不为争斗,只为和平”,更是让帕克摸不着头脑。在他看来,学功夫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变得强大,打到对手程,保证自己基本的安全需求。其三,关于韩先生所谓的“身心合一,用心感受动作”,帕克根本无法体会,遂用做鬼脸代替,以幽默的方式尴尬地掩饰难以消弭的思维差。至此,以帕克为代表的美式思维模式具有以下特点:注重主客之分,习惯于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倡导“逻辑、理性”,是一种“整体—部分—整体”的直线分析型思维模式。

四、结语

电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功夫梦》通过一个美国男孩在中国追梦的经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的同时,将中国功夫再一次搬上大银幕,表现了跨国别、跨文化的代际沟通与融合。主人公帕克在中国跌跌撞撞的生活与习武之路正是跨文化和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最真实的写照。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到中美思维模式之间的差异。从这个角度来看,该片不失为一部优秀的跨文化影片。

[1]霍翡翡,黄婉童.《功夫梦》和功夫之道[J].电影评介,2002(23).

[2]张婷.《功夫梦》:只是一个美丽的开始[N].中国文化报, 2010-6-29(8).

[3]杜思梦.中美合拍《功夫梦》背后的秘密[N].中国电影报, 2010-8-26(25).

[4]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Carroll,J.B.(ed).Language,Thought,and Reality: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C].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1956.

[6]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作 者:邵斐祥,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李珂 E-mail:mzxslk@163.com

猜你喜欢
帕克功夫跨文化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最容易失败的时刻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亨利与帕克薪水对比
功夫猪
你原谅那条公路了吗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