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阈下的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机制

2017-03-13 04:20黄夫真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评价课程

□沈 曦 黄夫真

[湖北大学 武汉 430062]

“一带一路”视阈下的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机制

□沈 曦 黄夫真

[湖北大学 武汉 430062]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高校课程弊端日渐显露。顺畅的课程建设机制有助于深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在高等教育课程领域的合作。一是从预设课程目标和利用公共选修课程方面考虑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二是实现课程评价由“课程”到“人”的转变;三是保障并深入推进课程研究。

“一带一路”;高等教育;课程;机制

2013年,我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后,中国与沿线各国在高等教育课程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入,课程建设相关问题逐渐显现。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建设主要面临着课程设置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课程评价模式以课程为中心,课程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等问题。

一、课程设置上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

大学课程设置是大学课程建设的开端,直接制约着课程建设的其他环节,集中反映大学教育目标和大学教育的内容[1]。“一带一路”背景下,随着我国与沿线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深入,各高校新增诸多课程,但新增课程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进一步明晰课程目标并以选修课作为有效手段调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预设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它制约着全部教学活动,贯穿于课程设置、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过程,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为培养更多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应在课程设置中明晰课程目标,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聘请国外教育专家。当前我国外籍教师数量偏少,据统计,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招收马来语专业的学生共计19人,在校外籍教师仅1人[2];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外籍专家占教师比例达25%,但多数为非全日制教师[3]。中国籍教师的专业语言能力虽强,但对语言所属国风土人情、文化历史的了解远不如母语国籍教师,这对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不利。为保证外籍教师的质量还应注意:采取刚性引进、柔性聘用的方式充实外籍教师队伍,重在求质;通过在职培训、专业进修等措施提升在职外籍教师的能力,形成竞争力。

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以中泰合作的泰国清迈大学孔子学院为例,学院近年来设置的课程包括《汉语写作》《汉语听说》《零起点汉语》《旅游汉语》等[4],课程对象广、杂且开设学时短(总学时多数为30小时),缺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课程。因此,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将能力培养置于多学科交替学习的过程中,保证学生所学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注重开设有关本土文化的课程并将国际化维度渗透到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之中[5];鼓励专业教材的编写,为开设多样化课程提供依据。

加强科研训练。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仅掌握学科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在本专业范围内承担科技发展任务,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的人。因此,高校在进行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需增加研究的因素,给学生一定的科研训练机会,发展学生的独创性思维,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利用公共选修课调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院校依据社会需求增设多种新课程,多样化的课程与有限个人精力之间矛盾的升级迫使高校必须对课程作出相应调整,而加大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度、合理利用公共选修课调节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矛盾,无疑是促使课程发挥成效的有效途径。

打造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知识结构、发展职业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通过建立公共选修课的激励机制,加大公共选修课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鼓励“多人一课”和联合开课等措施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6]。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公共选修课,合理规划人生目标。选修课的功能不同于主修课程,具有课时少、灵活性强、学生广等特点,学生若不合理规划,很难从选修课中学到实用知识。教师可通过开展学业指导活动、与学生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做出恰当的选择。

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公共选修课教学新模式。传统公共选修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课堂教学式的选修课,另一种是通过网上资源平台进行网络教学。后者的优点在于可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习,但也存在着较难及时获得学生反馈的弊端。可利用新型社交工具—微信平台进行选修课的学习,构建一种具有双向交互功能的学习模式。

二、实现课程评价由“课程”到“人”的转变

在与沿线各国的教育合作中,对所实施课程进行合理评价是保障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入推进课程变革的关键一环。当前我国课程评价模式主要由综合西方课程评价模式的长处、总结我国课程评价实践的经验得出,但从课程评价模式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对教学大纲、课程实施还是教材建设、仪器设备的评价都是为了推进课程本身的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课程评价的变革,应强调由“课程”到“人”的转变。

(一)实现评价目标从“课程甄选”到“人的发展”的转变

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设想,是活动发展的动力,明确评价目标是进行评价指标系统设计的前提条件。传统课程观认为,课程评价即对开设各门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效益性的评价,目的在于促进课程本身的发展。如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课程测试的特点表现为“学什么,考什么”,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测试内容依据教学内容设计[7],教师把学生考试得分作为评判课程实施效果的标尺,这未免窄化了课程评价的目标。基于此,教师需转变观念,不唯分数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课程设计,从而全方位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增强课程参与度,以自我发展为目的,把课程所学知识纳入兴趣体系。

(二)推动评价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

中国在课程评价上注重“一线式”评价,各司其职。政府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课程。流程式的单一评价易导致课程评价以课程为主体,忽视其他因素,因此在课程评价实施主体上应由单一走向多元。采取开放态度容纳多方意见,合作育人。评价主体不应局限于学校及广大教育界,应由学校、企业及社会共同评价,吸收非教育者的意见,及时调整改进;注重学生与教师的双重评价。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了解情况较多,能为课程评价提供大量客观依据。可通过召开座谈会、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评价涉及同行教师和领导专家的评议,可通过观摩课、教研活动等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并做出客观评价。

(三)关注评价客体中“人”的因素

目前的课程评价主要有测验评议法、综合评议法及调查法等形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测验评议为主,也就是说对评价客体的关注点在于其成绩,通过测试学生学习课程后的得分来评价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质量。需转变观念,不能单以分数评判课程实施效果,应在课程评价中注重“人”的因素。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实践证明,在课程开发尚处于完善过程中就用评价加以改善,往往比评价它实施之后的结果来得更有意义。因此,在课程实施中需及时对课程的阶段性效果进行测评,关注学生对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师的意见态度,及时改进;激发学生及社会多方力量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邮件、QQ群等方式开展课程评价,全面了解教师、学生、社会对课程的态度,纳入多方意见,顺应“一带一路”课程改革总体趋势。

三、保障并深入推进课程研究

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它贯穿于大学课程建设的一切活动之中。“一带一路”战略需求下,需保障并深入推进课程研究从而及时应对与沿线各国高等教育合作中的各种课程问题。主要措施包括加大对高等教育课程研究的政策支持力度,发挥教师在课程研究中的骨干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课程研究。

(一)加大对高等教育课程研究的政策支持力度

中国高校课程研究的成果近年来集中于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方面。虽然出台了诸如《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批准2008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议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但还要从宏观上重视课程研究、保障课程研究成果、明确课程研究相关人员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变动性与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提高相关部门“政策带动发展”的意识。通过召开会议、举办主题活动等形式提高人们对政策的认识,带动更多教育工作者通过宏观上课程政策的指导推动课程研究;对课程研究成果加以保障。通过奖励课程研究成果、规范研究成果和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程改革等方式推动课程研究,激发教育工作者参与课程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国人才来华参与课程研究。提高相关人员的工资待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研究人员参与课程研究、鼓励多方力量参与课程研究等。

(二)发挥教师在课程研究中的骨干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权利实际上是掌握在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手中[1],学校本身的自主权也存在较大限制,广大一线教师仅充当执行者的角色,这不免加大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阻力。为此,应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研究中的骨干作用,调动高校教师参与课程研究的积极性。

第一,鼓励教师根据专业所长开发新课程。“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教师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角,应充分激发教师的主体性;注重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鼓励教师深入发掘自己的专业特长,增强研究意识,为新课程的开发做出贡献。第二,根据国际形势在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的诸多要素,为课程研究注入活力。通过为教师提供出国游学机会、同专业教师互相听课等措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促进教师参与课程研究。第三,出台相关政策保证教师在课程研究中的骨干作用。健全教师评估体系,将课程研究纳入教师评价系统,激励教师投入课程研究;提高教师科研奖励标准,将科研奖纳入绩效奖的组成部分,促进教师致力课程研究。

(三)正确引导学生参与课程研究

学生既是知识的学习者,又是知识的批判者,他们对各门课程的内容体系、讲授方式都有自己的观点看法,是教学评估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但限于知识水平和常识经验,学生意见常反映其主观好恶,因此,发挥学生在课程研究中的作用还需利用书籍、课程和教师等加以正确引导[1]。

购置丰富的书籍。通过购置多样化的书籍激发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土人情、文化教育、经济社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为深入推进课程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开设多样化的课程。通过开设诸如“科研方法论”等课程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或在各门课程教学中渗透科研方法的训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外探索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增强研究意识,课程学习中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发表观点,课程回顾中引导学生自我反省、提高研究的深度。

[1]张圻福. 大学课程论[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302.

[2]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EB/OL]. [2017-06-28].https://aa.bfsu. edu.cn/page/Default.asp?pageID=10.

[3]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EB/OL]. [2017-06-30]. http:// dyxy.xisu.edu.cn/xygk/szdw.htm.

[4]何鹏. 泰国清迈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6: 14.

[5]UNESCO. 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and Framework for Priority Action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M]. Paris: UNESCO, 1998: 10.

[6]张瑜. 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3): 197-199.

[7]何富腾.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华语课程教材的研究[J].海外华文教育, 2014(1): 101-107.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many problems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in China are exposed. The smooth cours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First, courses should be set up from the aspect of curriculum objective and elective course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econd, transformation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should be realized from “curriculum” to “human”. Third, curriculum researches need to be ensured and promoted.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higher education; course; mechanism

编 辑 何婧

Mechanism of Cours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elt and Road”

SHEN Xi HUANG Fu-zhe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G64

A

10.14071/j.1008-8105(2017)05-0006-03

2017 - 07 - 11

沈曦(1971- )女,博士,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黄夫真(1994- )女,湖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评价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