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经典小说选文的美育特点研究

2017-03-14 23:01孟令怡
科教导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美育高中语文

孟令怡

摘 要 教师常常对经典小说选文中的美育教学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因为他们往往没有抓住小说三要素的互相交融之美,小说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之美,选文向经典复归的文化之美的特点。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能对小说选文的美育进行虚化处理。为了在把握小说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解决教学中的美育问题,教师必须深入高中语文经典小说选文的美育特点。

关键词 经典小说 美育 高中语文 美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1.05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高中语文的美育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应该与智育、德育并驾齐驱。

小说“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文体”,①将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情节设置三者完美结合,拓宽了读者的审美视野。因此,当经典小说选文进入了高中语文教材中,无疑就生成了有别于散文、诗歌和戏剧的审美载体和审美因素。然而,一方面大多数的学生对小说文体的喜爱只限于对曲折情节的阅读快感,并没有从审美的角度去深入体验美的内涵。另一方面,因为小说内容冗长,课时安排紧张,高考又较少涉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刻板的模式化分块教学,甚至有的教师直接引入影视剧作品代替课文的讲解与品析。这些都让高中教材中的经典小说选文丧失了本身蕴涵的巨大美育功能。学生在学习中受限于思维定势的束缚,难以获得“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最终造成了语文素养的缺失。如此一来,把握教材中经典小说选文的美育特点,便成为了解决高中语文经典小说选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的第一步。

1 小说三要素的交融和谐之美

小说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体,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中就这样写到“它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的再现人物的生活环境。”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首次出现小说文体,因此,这样的导读就意在向学生强调,小说学习中要把握住的基本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就应该从人物塑造,环境描写和情节发展这三点上建立突破口,引导学生发现三要素在整篇小说中起到的相辅相成作用,从而获得小说独特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课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节选,作者塑造主人公桑地亚哥的形象时,运用到了大量的自言自语和内心独白。如,“看见鲨鱼越来越近的时候,他向那条死了的大鱼望上一眼。他想:这也许是一场梦。我不能够阻止它来害我,但是也许我可以捉住它。”简单的一句话,就让我们看到了桑地亚哥身上闪烁的那股子韧劲,让学生不禁对他肃然起敬。而正是因为主人公灵魂深处的尊严与骄傲以及他的刚强与坚持,所以他能够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一次又一次的战胜归航途中的困难。尽管最终的结局,老头儿辛苦捕来的大马林鱼被鲨鱼吃的只剩下了骨架,但是他身上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与失败的硬汉子光芒是掩盖不了的。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显然为老头儿孤身一人的处境和即将面临的危险渲染了气氛,“这时天色渐渐地晚了,除了海和天,什么也看不见,天上的风刮得比先前大了些,他希望不久就能够看到陆地。”这样的描写,加剧了主人公所处的危险境地,对其后突显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有着欲扬先抑的效果。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小说三要素之间的相辅相成,交融互补,让整篇小说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小说的每一个形象,都在情节的变化发展中塑造与升华,而情节的发生环境与内容又同人物形象一起构成了小说跌宕起伏的和谐整体,让读者、学习者得到不同的审美体验与感悟,感受到小说体裁丰富的美感。

2 小说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之美

朱光潜在《谈美》中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②来诠释“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③作为文学艺术的小说,常常被认为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中间自然就与实际人生产生了一定的距离。然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距离感,小说才足以彰显出它的美。朱光潜认为只有当我们摒弃了事物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完全跳出事件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来欣赏时,才能真正看出事物的美。同样,在小说的世界里,有着真实社会的影子,但又并非等同于现实社会,而读者在阅读中往往置身于情节发生之外,因此便有机会对文本描绘的世界进行审美感知。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三课沈从文的《边城》节选,作者描绘的是一个世外桃源。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民风淳朴,人民善良,完全不沾染现实社会中人性的阴暗与冷酷。虽然,小说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琐事,没有任何玄幻的色彩,但是读者内心无限向往却从来没有过上这样纯粹、干净、简单的生活。正如课文在第一段所写的:“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这篇小说的时候,就自然站在了旁观者的角度,体会湘西世界的美。加之对比所处的现实世界,可能这种美的体验会更加深刻,引发学生的反思与怅惘。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小说都来自于经典文学,它与实际人生之间有距离,但距离是适当的。距离之美,就美在这种适当性。“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④教材中所列的经典小说选文内容与现实人生的适度距离,值得教师带领学生细细品味。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审美创造中有所借鉴。

3 向经典复归的文化之美

古今中外的小说,在时间的淘沙中,依旧沉淀下了许多。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实际上也是优秀文化的结晶,是文明的代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对必修课程的规定中写道:“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豐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可见,教材中节选的经典文学小说,必然是最能够体察民族文化内涵的作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一共选取了六篇小说作为阅读课文。分别是必修三第一单元中选自《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选自《彷徨》的《祝福》,《老人与海》的节选,以及必修五第一单元中选自《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的节选。涉及到中国四大名著两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两篇,外国文学两篇,经典小说选文涵盖了古今中外。它们都是各自国家与时代的代表,反映出的更是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化底蕴。例如《老人与海》代表着美国一群生活在底层的精神强者形象,它显示的是民族灵魂中斗士的尊严,是一种文化之美。又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外貌的描写,其实就很符合中国传统对女子的那种病态的审美观,这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体现。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里说“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⑤同样,要想让高中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体会了解民族文化之美,必然要在课文的选取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小说作品,只有小说选文回归经典,方能体会文化之美。

高中语文经典小说选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需要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并解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能还要面临着学生缺乏审美阅读兴趣,教师对美育的虚化处理以及美育教学缺乏理论指导等更多的问题。所以,在研究了小说文体美育特点之后,更应该着重于解决教学中的美育問题,可以从以课文为范例,激发学生审美阅读的兴趣;拒绝闹剧,让美育回归文本;在理论指导下,尊重学生的多元化解读这几个角度入手,寻求解决高中阶段小说美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注释

① 何军华.试论小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②③ 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5:7.

④ 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5:11.

⑤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9.

参考文献

[1] 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余虹.关怀生命的语文美育探寻[J].中国教育学刊,2014(3).

[4] 李钰晔.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美育的途径[J].文学教育,2014(1).

[5] 朱维新.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2).

[6] 徐风云.与美结伴而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素质教育,2012(7).

猜你喜欢
美育高中语文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