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象学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手机依赖现象探析

2017-03-15 05:10琳,王
关键词:现象学自主性使用者

徐 琳 琳,王 前

(1.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

后现象学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手机依赖现象探析

徐 琳 琳1,王 前2

(1.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

手机依赖现象是由当代信息技术引发的一种病态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典型特征是使用者的自主行为与不由自主的行为并存。通过在后现象学技术哲学视野中考察手机依赖现象的原因,可以发现人机之间的“具身关系”导致人的自主性肆意扩张,“解释关系”导致使用主体被隐蔽地操控,“它异关系”促逼着使用主体成为技术对象物,而“背景关系”导致使用主体丧失批判能力。要消除手机依赖现象,一方面需要使用者转变技术理念,倡导理性的使用方式;另一方面,手机功能的设计者和运营商应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促进人机关系和谐,保障人在手机使用中的真正自主性。

手机依赖;伊德;后现象学技术哲学;自主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已从简单的通话工具演化为移动多媒体终端,几乎所有媒体终端的功能都可以在手机上实现,手机的移动性和便携性优势对使用者产生了强烈吸引力,这种变化对人们心态和行为的影响极为深远。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这种依赖超过对历史上其他任何工具的依赖。手机依赖是过度利用信息技术导致的一种痴迷状态,表现为使用者难以控制使用时间和频率,随时随地处于一种手机使用状态,离开手机心理有强烈的不适感。在后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视野中考察手机依赖现象,有助于挖掘其形成的深层原因,进而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手机依赖现象的技术哲学特征

手机依赖现象在国内外普遍存在,人们逐渐习以为常。然而有些统计数字和典型案例一旦公布出来,还是令人震撼、令人深思的。手机依赖现象在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相当突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31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5.1%,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手机功能逐渐从碎片化阅读、聊天等相对简单的应用,向粘性较大、时长较长的视频和商务类应用发展。手机网民平均每天累计使用手机上网时长124分钟,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重度手机网民比例达22%[2]。随着智能手机全面普及和APP的丰富,使用者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还会不断延长。一些人在开车时仍在不停地看手机,由此导致的交通事故屡屡发生。全国多地统计数据表明,开车玩手机已经取代酒驾,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杀手。2015年全国共查处此类案件40.3万起,因分心看手机导致的交通事故74 746起,占事故总数的37.98%,造成21 570人死亡,76 984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达4.58亿元[3]。有人洗浴时边充电边看手机被电击死亡,有人为获得“点赞”去冒险自拍而丧命。中央电视台就曾经播出一位女士低头看手机,不慎跌入河里被淹死的视频[4]。

手机依赖现象在国外也相当突出。2013年在德国召开的数码科技会议公布数据显示,全球共有18.3亿部智能手机,每位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手机150次,即除休息时间外,平均每6分半钟就要看一次手机[5]。英国一项调查公布,有60%的年轻人和37%的成年人认为自己对手机“高度上瘾”,其中,60%以上的人睡觉也拿着手机,30%以上的人在走路时会不断查看手机[6]。使用者的手机依赖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而且已经深入到潜意识之中,人们逐渐适应了这种反常现象的存在,并将其视为一种正常状态。

从技术哲学角度看,手机依赖现象的典型思想特征是使用者的自主与不由自主并存,而使用者往往并未意识到这一特征的存在。表面看起来,使用者是充分自主的,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使用手机,与什么人联系,参与什么话题,完全取决于自己。但是使用者却又不由自主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使用手机,仿佛受某种“魔力”驱使,而此时自主性似乎不起任何作用。正因为手机功能同时带来了使用者的自主与不由自主,才在介入人际交往时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手机依赖现象的这种特征,是人机关系在信息时代进一步复杂化的体现。后现象学技术哲学为思考手机依赖现象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值得深入探究。

二、基于后现象学技术哲学的成因分析

美国技术哲学家唐·伊德开创的后现象学技术哲学,是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唐·伊德继承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研究传统,结合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从探讨技术的中介调节作用入手,建构了后现象学技术哲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聚焦于生活世界,拒斥一般性的超验的技术观念,在“人-技术-世界”的关系中研究具体的技术现象,深入讨论了“在人-技术-世界”的4种关系,即“具身关系”“解释关系”“它异关系”以及“背景关系”,因而是一种“关系本体论”[7]。手机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人工物,也遵循技术中介作用的一般规律。而恰恰是以上4种关系在手机上的耦合与突显,导致了人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进而丧失了理性的自主性。

1.“具身关系”导致自主性的非理性扩张

伊德认为,“人是通过技术这一中介来感知世界的,因此人与技术就体现为具身关系”[8]。“具身关系”将技术的应用视作我们参与环境或世界的方式,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知觉能力。

从使用者角度看,人与手机的“具身关系”结构为:(人-手机)→世界,主体对世界的认知经验被手机居间调节,人与手机共生为一体。这种技术关系使手机展现出部分透明性,手机本身并不是主体关注的焦点,手机作为海德格尔所说的上手事物在使用中退隐,主体关注的焦点是手机的意向性和反映的信息。人使用手机与使用其他工具不同,手机意向性指向的是虚拟世界。由手机创设出来的世界并不是一个自然世界,而是人为构造出来的,是经由手机的使用来实现的,这使得手机对使用主体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具身关系”在这里会明显影响知觉和判断的理性程度。

一般情况下,人在面对外界有吸引力的事物时具有一定的权衡能力。当外界信息的通道几乎一样,没有更吸引人的方式时,人们会较为理性。而手机带来的是强烈的刺激信号,把人了解外部信息的渠道放大,这能够改变使用者的权衡能力,因而容易使人的自主选择变得非理性。在手机出现之前,人的自主性建立在人们相互接触的范围相对固定、信息交流渠道相对固定、知识范围相对固定的框架内,一个人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体系也相对固定。在这个固定的框架里,人的自主性当然会较为理性。随着手机功能与互联网技术的紧密结合,人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很多人在这样的空间中呈现出自主权的任意扩张状态。他们缺乏理性层面的自我主宰,缺乏反思,不能控制那些由欲望带来的非理性冲动,自主权的任意扩张最终使手机的社会功能和时代价值受到严重扭曲。马尔库塞认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给人类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9]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手机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使用者在控制手机的同时也受制于技术。人的自主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或能动性。当技术在“具身关系”中被异化为支配人类的工具时,人的自主性也必然遭受异化。

2.“解释关系”导致主体被隐蔽地操控

伊德认为,“解释关系不是扩展或模仿感觉和身体能力,而是语言及解释能力”[10]。“解释关系”表明,人需要通过技术展现出来的数据对世界进行感知,世界变成了一个文本,人和世界之间具有不透明性。

从获得内容的角度看,人与手机的“解释关系”之间的结构为:人→(手机-世界),手机成为世界的解构者,向主体展现的是一种表象,主体通过手机所知觉到的并不是世界本身,而是获得间接性的经验。然而,在人与手机的解释关系中存在一个谜团,主体一般无法确认手机展现的世界是否为真实世界。当手机出现故障时,主体会怀疑手机展现世界的真实性;而当手机正常运行时,主体就会信任手机所展现的世界。“解释关系”增加了使用主体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因此,“解释关系”可能导致一种主体隐蔽地被操控状态。手机制造和使用领域的技术专家在不知不觉中引导了整个手机自媒体行业的发展方向,使之变得统一化、单向化,而使用者对这一行业的影响逐渐被弱化甚至忽略。正如伽达默尔所说:“交往的现代技术导致一种对我们头脑的愈加有力的操作。人们可以有目的地把公众舆论引向某个方向,并出于某些决定的利益而对其施加影响力。”[11]手机的功能设计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感知和需求。人们接触手机的整个过程都在专家的设计、测评、反馈之中,个体的实践体验实际上被专家所控制。手机信息的发送建立在后台数据流交换的基础上,其实质就是“信息编码→传输→解码”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实际用户难以见证的。手机技术的开发者却可以依据营销目的对数据流进行筛选和控制,进而深刻影响人与手机展现的世界之间的“解释关系”。因而,手机使用中的“不由自主”是自主性与“他者”控制不断较量的产物,而在这种较量中“他者”控制又往往通过使用者的“不由自主”而占上风。

3.“它异关系”促逼着主体成为技术对象物

“它异关系”是指“技术在使用中成为一个完全独立于人的存在物,技术成为一个他者,人不是通过技术来知觉世界,而是单纯与技术发生关系。”[12]“它异关系”体现了技术本身的自主性,特点是技术能够按照自身需求发展并且“摆置”人的生存状态。

人与手机的“它异关系”结构为:人←手机→(世界)。这种关系体现了手机技术将使用者摆置到技术系统中,促逼着人去适应技术系统规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手机技术提供了在信息时代约束人类生活的一种“座架”,逐渐由解放人的工具沦为主宰人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座架把人汇集到技术展现中,即唤起他的限定方式的全部思想、追求和努力,并使它们只集中在这一种方式的展现上……在我们的时代,不仅仅人,而且所有的存在者,自然和历史,鉴于他们的存在,都处于某种要求之下”[13]。在他看来,人在技术意志塑造下,成为失去自主性的异化的人。而手机技术呈现的“它异关系”,正在使海德格尔的忧虑部分地变成现实。

当前,手机的设计和使用正朝着“它异关系”更加明显的方向发展,它使世界以信息的方式被展现,信息通过手机载体传播,进而成为一种象征着发展空间和财富的资源。“人被一股力量安排着、要求着,这股力量是在技术的本质中显示出来而又是人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14]

4.“背景关系”导致主体丧失批判能力

伊德认为,“背景关系是使现象学的观察从前景中的技术发展到背景中的技术,并成为一种技术环境”[15]。在当前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中,人和技术的关系更多地展现出以机器为背景的状态。技术的使用由直接转变为退居幕后。基兰认为,这些不在场的技术,恰恰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建构,人类好像生活在一个“技术茧”之中[16]。

人与手机的“背景关系”结构是:(人)←手机/世界,这种关系表明手机以潜在的、缺席的方式影响主体生活,人被手机包围,形成一种人在技术网络之中的关系。在“背景关系”中,手机接收指令后自主处理问题,主体与手机之间是瞬间操作关系,主体生活在手机营造的世界之中,而手机日益成为人们不自觉的生活背景。

手机的使用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手机运营商、专家、手机研发人员、手机媒体从业人员、手机使用者等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使用者甚至觉察不到自己身处现实空间还是虚拟空间。使用者在手机技术所构造的环境中似乎已经变成一个“启动代码”,一经开启便无法停止。正是这个系统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影响着手机使用者的观念和行为。手机技术用它的各种便利性取代了人的自主性,也渐渐地剥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人们已经习惯于被包裹在手机布控的世界中,暴露在以“镜头”为象征的“第三只眼”的注视下,生活被粉饰成文化制品,使人们产生错觉,进而依赖手机造成的幻象。在手机技术控制下,人们被同质化而失去自主性,甘于沉浸在手机世界之中,乐此不疲。使用者可以利用手机替代其他技术工具完成诸多任务,这使自身陷入被计算的技术氛围中,人格被符号代替,行为被数据表达,思想受信息左右,人的特征变成了“二进制代码”。手机提供的背景越是隐性化,对使用者生活的影响就越大,越难以识别和控制。

手机与其他工具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后现象学技术哲学所说的4种人机关系在手机使用中可以耦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更为复杂的影响。对于人来说,手机的使用既是“具身”的,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知觉和判断,又具有解释功能,还受到手机作为“它者”的明显“摆置”,直至成为人的生活背景的组成部分。因而才造成手机使用中自主与不由自主的现象并存,出现明显的手机依赖特征。

三、消除手机依赖现象的相应思路

要消除手机依赖现象,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转变手机使用者的技术理念,倡导理性的使用方式,而技术哲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手机功能设计人员和运营商需要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促进人机关系的和谐,保障人在手机使用中的真正自主性。

1.转变手机使用者的技术理念

要消除手机使用中的不由自主,关键是使用者的自主性需要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这就需要转变手机使用者的技术理念,而这种需求是以往人类使用其他工具时未曾突显的。手机使用者的技术理念指的是使用者对手机的功能以及人与手机关系的根本性认识,涉及技术的价值论、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深层次问题,这是每个手机使用者都会遇到但却难以辨识清楚的问题。转变手机使用者的技术理念,意味着人们应该在使用手机时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根本转变。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技术哲学工作者及时“出场”,提供必要的思想指导和教育支持。后现象学技术哲学提供的独特视角,有助于人们更清楚地了解手机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思想症结,因而可以在重塑使用者自主性,逐步消除手机依赖现象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手机依赖现象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之中,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科学普及的途径,引导人们不断进行反思,发现自己思维和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意识到手机依赖现象的消极后果,掌握手机的理性使用方式,树立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的观念。当代技术不断改变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人需要技术去改造世界并适应技术发展,而技术也需要人性化发展。通过加强人对技术化生存的适应性教育和引导,可以拓宽手机使用者的视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手机使用的利弊得失。手机使用者要提高理性自主能力,去适应技术化生存,提升对手机技术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在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合理使用手机的教育,在大众传媒的宣传内容中也应该有深入分析手机依赖现象的弊端、思维症结和消除途径的相关介绍。

在转变手机使用者的技术理念方面,除了后现象学技术哲学以外,还有一些相关的哲学理论和方法也具有重要引导作用。马克思主张异化与异化扬弃的辩证统一。海德格尔建议“反价值”而思,从而守护“存在”。齐泽克认为需要创造一种新的集体性,即共同地、完全地投身于实践,取消造成无限倒退的“第三只眼”的注视[17]。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认为,社会成员应遵守共同的普遍规范标准,由共同的规范标准指导实现行为的合理化[18]。这就要求技术哲学工作者为手机功能设计者与手机使用者提出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模式的伦理要求和具体规范,这种主体间的承认是应用伦理有效性的基础。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在面对技术生产、技术传播、技术应用等问题时,就能采取客观化的、符合规范的立场来解决,也能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间的联系,在消除手机依赖现象的消极后果方面发挥应有作用,这是当代技术哲学工作者的一项历史使命。

2.手机功能设计者和运营商的伦理责任

手机依赖现象不仅仅是思维和心理问题,也涉及技术价值和技术伦理问题。手机具有的功能应为手机使用者服务,这应当是技术研发人员的终极目的。手机功能设计者本身承担着一定的伦理责任,应该从技术设计角度尽可能限制以至消除手机依赖现象。手机技术研发人员应遵循“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伦理原则,避免为了企业经济利益而对使用者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进行隐形控制,助长其非理性倾向。手机的功能设计需要构建人性化模式,而不是通过诱导使用者非理性的消费,填充使用者的空余时间。手机技术设计不宜用隐匿方式对使用者进行控制,不应造成使用者朝着不由自主的方向发展,这是手机功能设计者和运营商应尽的伦理责任。

要保证手机功能设计者和运营商尽到应有的伦理责任,需要建立制度化的技术评估途径。近些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很多企业开展“负责任创新”,即强调技术创新和企业社会责任必须有机结合,这种理念应该贯彻到对手机技术的评估和引导之中。对于那些不负责任、以各种显性或隐性手段加重手机依赖现象的手机功能开发者和运营商,需要通过具有技术伦理导向的技术评估加以揭露、批评和限制,促使其向为手机使用者负责,进而为全社会负责的方向发展[19]。手机技术是人类建构与设计的,人类可以并且应该在现有手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技术,来超越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克服现有技术对人造成的异化及负面的消极影响。

总之,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程中,“人-手机-世界”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多样,手机成为主体认识世界的新渠道,改造世界的新工具。通过后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分析,着眼于手机使用主体知觉和经验的变化过程,有利于揭示手机在人与世界关系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找到手机依赖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避免技术工具论和本质主义,进而转变手机使用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以便从根本上解决手机依赖问题。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3)[2017-01-24].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5-14)[2015-03-2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fzzx/qwfb/201305/t20130514_39488.htm.

[3] 张玉东,邢红军.手机是引发死亡交通事故第一杀手[EB/OL].(2015-12-03)[2016-06-28].http://news.163.com/15/1203/00/B9SDDC7K00014AED.html.

[4] 秦尚斌.“低头族”是现代病[EB/OL].(2016-01-14)[2016-09-13].http://gs.people.com.cn/n2/2016/0114/c188868-27539820.html.

[5] 张遥,韦慧.数据显示去年全球人均6分半看一次手机[EB/OL].(2014-02-10)[2015-10-19].http://mobile.people.com.cn/n/2014/0210/c183175-24315965.html.

[6] 王磊.你被智能手机绑架了吗?[J].中国报道,2011,(11):52-53.

[7] 唐·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2-117.

[8] 陈凡,曹继东.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伊德技术现象学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5):57-61.

[9]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

[10] IHDE D.Instrumental Realism:The Interface betwee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M].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75.

[11] 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薛华,译.上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64.

[12] IHDE D.Technics and Praxis:A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Dorderecht: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9:35.

[13] 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宋祖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87-88.

[14]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C].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46,953.

[15] IHDE D.Philosophy of Technology:An Introduction[M].New York:Paragon House,1993:18.

[16] KIRAN A H.Technological presence actuality and potentiality in subject constitution[J].Human Studies,2012,(1):77-93.

[17] 费迪耶.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丁耘,译.世界哲学,2001,(3):52-59.

[18]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第一卷[M].曹卫东,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4-110.

[19] 晏萍,张卫,王前.“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述评[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4,(2):4-7.

AnAnalysisofMobilePhoneDependencyfromthePerspectiveofPost-PhenomenologyofPhilosophyofTechnology

XULinlin1,WANGQian2

(1.CollegeofMarxism,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110034,China;2.Faculty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116024,China)

Mobile phone dependency,the user being simultaneously,autonomously and involuntarily addicted,is a pathological social phenomenon caused by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Our investigation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y in the context of post-phenomenology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reveals that the “embodiment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machine leads to the expansion of human autonomy,the “hermeneutic relation” leads to hidden subject manipulation,the“alterity relation” forces subject to become a technical object,and the “background relation” causes the subject to lose critical ability.To eliminate mobile phone dependency,mobile phone users need to take a ra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use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mobile phone designers and operators are obliged to take the corresponding ethical responsibility,promote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 and machine,and assure autonomy of men in the use of mobile phone.

mobile phone dependency; Ihde; Post-phenomenology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utonomy

10.19525/j.issn1008-407x.2017.04.017

N031

A

1008-407X(2017)04-0134-05

2017-03-31;

2017-04-13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微时代技术引发的青少年虚拟自我认同危机及良性虚拟自我意识养成研究”(14CZX057);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微时代下科技人员科技伦理意识生成机制研究”(W2015352)

徐琳琳(1980-),女,辽宁沈阳人,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技术哲学研究;王前(1950-),男,辽宁沈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科技伦理研究,E-mail:qianwang@dlut.edu.cn。

猜你喜欢
现象学自主性使用者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抓拍神器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发展性教育督导与学校办学自主性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