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科技兴海实践及路径选择

2017-03-15 05:41包特力根白乙
关键词:海洋生物海洋基地

包特力根白乙

(大连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大连科技兴海实践及路径选择

包特力根白乙

(大连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大连依海而生、因港建市,与海洋有着割不断的因缘,其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更是仰赖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及其空间的综合利用。以往的海洋经济规模奠定了其“海洋大市”之地位,如今的科技兴海战略正在助其迈进“海洋强市”之行列。作为国家级科技兴海基地,“大连现代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不仅有了良好的开端,而且呈现出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效应。鉴于此,可以选择提高认知明确定位、制定规划统筹协调、探索模式创新科技、重在成果贵在转化、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等路径,推进科技兴海战略,增强大连经济活力。

科技兴海;海洋经济;示范基地;大连

海岸线绵长、海洋经济规模大、涉海就业人员多,在此意义上大连确实是个“海洋大市”,然而并非是个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强市”。大连要成为“海洋强市”,必须有能力开发利用海洋并获得比较多的城市利益,进而实现市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向海洋获取利益亦是海洋战略的核心所在,围绕这一战略核心,建设“海洋强市”的路径选择因历史时期、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近些年,国家层面实施的科技兴海战略已成为大连“海洋强市”建设的重要引擎,为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养护海洋生态、增强城市活力提供了新的契机。鉴于此,本文首先探寻大连与海洋的因缘,其次阐述海洋经济发展中科技兴海战略的必要性,继而回溯其科技兴海实践动态,最后展示科技兴海推进路径选择。

一、大连与海洋的因缘

大连开埠建市[1]的历史篇章早在19世纪末被沙皇俄国徐徐翻开,是因为它拥有天然不冻港和最佳出海口,区位优势凸显,战略地位突出。大连因港建市、以港立市,于1903年城市建设粗具规模,行政区划已经建成,并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欧式港口城市,实现了从一个小渔村向远东自由港和世界贸易中心的演进。大连港的自由港定位历经沙俄占领时期(1898—1905年)、日本侵占时期(1905—1945年)和苏联红军接管时期(1945—1951年)均未变更。其中,前两期向各国商船开放,后一期因特殊的背景原因并没有真正实施自由港制度。

1912年,大连港对外贸易超过营口港,成为中国东北第一大港;1919年,大连港超过汉口港、天津港和广州港,成为仅次于上海港的中国对外贸易第二大港;1945年,大连港跻身于东北亚贸易大港行列;1984年,大连被确定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翻开了其港口与城市建设发展新的一页;2006年,开始建设大窑湾保税港区;同年,长兴岛港区的开发使大连港从黄海单侧发展向黄渤海双侧均衡发展转变;2008年,实施《大连港总体规划》,迈向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目标;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大连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又一重大历史机遇;同年,按照大连全域城市化战略布局,大连港东部老区仅保留客运滚装、城域物流功能,进而优先发展金融商贸、中介服务、总部经济和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航运服务中心集聚效应并向城市功能转变,而其他港口功能向“一岛三湾”地区*“一岛三湾”地区是指大孤山半岛、大窑湾、大连湾和鲇鱼湾。全盘转移;2012年,大连港口泊位达到212个,其货物吞吐量[2]位居全国第6位、全球第8位,跻身全球十大港口之列。总之,大连依海而生,因海而兴。它拥有1905.99 km的海岸线,是国内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依然在于这片蓝色的海洋。

二、大连海洋经济发展与科技兴海战略

大连海洋经济[3]历经海洋经济事业恢复发展(1949—1965年)、海洋传统产业鼎立发展(1966—1978年)、海洋产业多元格局发展(1979—2005年)、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互动发展(2006年至今)四个时期,取得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海洋经济规模尚小。2013年大连市域海洋生产总值为2773亿元,与海洋经济发达市域相比其总量还小。(2)海洋生态环境压力较大。2013年大连工业废水直排入海总量,市区为1.96亿t(在全国沿海城市中排序第二位,下同),郊区为1.54亿t(第三位),加之其他污染因素,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3)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大连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综合利用业等部分新兴产业需要扩大规模和示范效应。(4)海洋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海洋农牧化、海洋预报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的技术装备大部分依赖进口,船舶修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有待于高标准、高规格布局。以上问题要追根溯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技兴海不到位或不配套所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以前的海洋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从来不曾依靠科学技术,而是表明缺乏全盘的科技兴海战略意识和推进路径。

科技兴海热潮掀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20多年来,沿海地区铸就“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兴海模式,并以其实践推进了高新技术向海洋产业的转化和应用、海洋传统产业的优化和升级,进而促进了海洋经济的转型和拓展。尤其是,2008年国家出台首个《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年),使得科技兴海热潮乘势而上推向新高度。随之,广东、浙江等省亦颁布了较为综合性、系统性的区域科技兴海规划。然而,大连市乃至辽宁省却一直没有出台区域科技兴海规划,未能搭乘这一波时代浪潮。尔后,直到《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的正式颁布,有关科技兴海示范基地的建设才作为海洋经济发展重点之一得以启动。

三、大连科技兴海实践的回溯

2012年12月,“大连现代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获批成立,是全国四个国家级科技兴海基地*其余三个国家级科技兴海基地分别为江苏大丰海洋生物产业园、上海临港科技兴海基地、福建诏安科技兴海基地。之一。该基地本着“基地在城中,城在基地中”的理念,布局于7个区、市、县且不圈地,并将在2015—2017年期间建成“一园四区”,即海洋科技园以及名优海洋生物良种示范区、海洋生物工程化养殖及装备制造示范区、海洋生物制品与制药产业示范区、生态型海洋牧场先导示范区。

2013年12月,召开“大连现代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专题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大连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视创新科技人才为战略资源、构建创新科技成果的管理机制和转化资金投入机制等建议。同时,由大连市科技兴海工作领导小组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海洋生物制品工程技术中心”、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繁育与养殖技术中心”、大连工业大学“海洋食品工程技术中心”等示范基地科技创新与服务中心授牌。从此,大连市国家级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进入2014年,以研究基础牢固且实践成效显著的渔业科技为先导,启动了由大连海洋大学承担的“参-虾生态混养技术研发与示范”、大连工业大学承担的“海珍品养殖用免疫增强剂的研发及应用”、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安全健康刺参育苗新模式构建”等科技兴海专项资金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同年10月,又做出2015—2017年科技兴海专项资金的规划,涉及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海洋牧场与资源恢复、海洋生物医药制品及水产品精深加工、现代渔业装备和节能减排、渔业信息化与智能化等领域。

2015年4月,召开“大连现代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2013—2014年工作总结会议”,总结了基地建设发展情况,并部署了下一阶段工作。同时,为大连海洋大学“海水养殖生物病害防控技术中心”和“水产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中心”、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水养殖生物种质改良与培育工程中心”授牌。

总之,通过近三年的发展,大连现代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拥有创新与服务中心6个、核心企业25家,初步发挥“市场拉动、政府推动、科技驱动、企业主动、多方联动”的作用,并呈现出“聚焦政策、聚集要素、聚合力量”的局面,科研成果有了一定的进展和积累,成果转化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值得指出的是,在“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准备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一是加大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主要加强各类科技计划集成,向海洋水产科技倾斜,增加海洋水产开发投入,突出海洋水产技术创新;二是加强海洋水产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主要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富有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海洋水产科技队伍[4]。

四、大连推进科技兴海的路径选择

科技兴海应遵循“政府引导、市场启动;统筹协调、优化配置;集成创新、持续发展;示范带动、整体推进”[5]的基本原则,并从大连市情及其海洋产业发展实况出发,选择以下路径,推进科技兴海战略,增强大连经济活力。

1.提高认知,明确定位

大连是个滨海城市且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对于海洋既有依赖背景,也有发展牵连,更有趋海特质。从可持续发展的视点来看,其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愈来愈依靠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及其空间的综合利用。而海洋环境与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海洋开发利用对科学技术的高度依赖性。进入21世纪,科技的进步使大连人对海洋环境与资源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随之海洋开发利用事业迈向了更加崭新的时代。

时代在呼唤科技兴海。笔者认为,科技兴海是指现代科技与海洋产业、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相融合的系统工程,是组织创新、管理创新、集成创新、科技创新、市场创新等相结合的海洋产业经营活动。它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之战略,直接关系到海洋产业的优化与升级、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持续、海洋生态的保护与修复、海洋灾害的防控与减轻。这一点与以往单纯的“运用科技开发海洋、利用海洋”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海洋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应把科技兴海置于突出的位置和战略的高度,而且这将是长期性的定位。因为只有依靠科技兴海,才能推进海洋传统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只有实施科技兴海,才能扶持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只有坚持科技兴海,才能注入海洋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2.制定规划,统筹协调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政府引导至关重要。首先,组织并编制好每五年度的《大连科技兴海规划》。要充分思考和考量市域科技兴海未来发展的整体性、基本性和长期性问题,并涵盖海洋产业现状与需求、科技兴海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发展目标、科技兴海重点任务、科技兴海保障措施等多个层面,以前瞻视野做出科技兴海的全盘设计、布局谋篇和发展愿景。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切勿囿于现有的现代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理应涵盖所有的海洋产业部门。

其次,基于《大连科技兴海规划》,组织并遴选好每两年度的“大连科技兴海专项资金储备项目”。既要向涉海、涉水、涉渔企业广泛征集项目需求,也要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征求课题指南。项目范围广度可以涉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示范工程、平台构建等方面,项目领域深度可以涉及海洋生物工程技术、渔业节能减排技术、海水增养殖技术、海洋牧场核心技术、食品加工技术、海洋药物技术、海洋化工技术等方面。对于征集到的项目需求和课题指南,组织专家进行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进而遴选出所要储备的项目。

3.探索模式,创新科技

大连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科技研究必须先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海洋开发利用亟待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则需要聚合力量,联合攻关。但是,以往以科技项目课题指南为导向、学界和业界部分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和研究室为载体并各自为营的科技创新传统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规模、日益激烈的海洋企业竞争以及亟待升级的海洋产业需求。

面对信息时代及知识社会环境,需要构建以用户企业为核心、产业实践为场所、共同创新为特征的科技创新现代模式。故而,大连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搭建用户企业、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交流合作并协同发展的坚实平台,探索建立“政用产学研金”模式的海洋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进而推动海洋产业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建设。这里,政府既是政策引导者又是制度安排者更是联盟推动者;金融机构既是融资支持者也是平台支撑者;用户企业既是创新主导者也是行业先导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主要参与方并拥有众多创新科技人才,既是人力支持者也是技术合作者更是智力研发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兴海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兴海”战术的组织运用和极力发挥。

4.重在成果,贵在转化

要重视科技创新研究成果,对于“大连科技兴海专项资金储备项目”中的结项成果,应组织专家或中介机构进行有效的技术经济评价和认证,进而确定《大连科技兴海技术成果产业化推荐目录》。其中,技术经济评价是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会议鉴定或函审鉴定等所不能替代的。应构建科技兴海成果转化技术经济评价机制,并从产业化环境、技术水平、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风险[6]五个维度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做出全面、科学、有效的评价,保证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衔接。

要落实科技创新研究成果的对接和扩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大连科技兴海技术成果产业化推荐目录》,要构筑起成果转化与推广以及示范应用与支撑等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平台,把政府科技成果管理的传统职能转移到“致力服务、惠企益企”的服务创新轨道上,将创新科技成果向用户企业传播和扩展,并促成其采用或引进之意愿,以便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进而,促进创新科技与海洋产业的紧密结合,提高产业张力,激发发展动力,增强经济活力,实现大连海洋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带动型、从规模扩张型向核心竞争力增强型、从数量增长型向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型的全面转变。

5.示范引领,辐射带动

作为大连市域科技兴海的开拓性工作,“大连现代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以发展相对成熟且科研实力雄厚的海洋渔业产业为先驱,并经过潜心实践,推出海洋科技园的雏形,培育出名优海洋生物良种、海洋生物工程化养殖及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品与制药、生态型海洋牧场等示范典型,探索出“政府部门引导、金融机构支撑”的内涵动力和“整合产学研资源、产学研携手协作”的外延潜力以及“共建示范基地、播撒科技创新”的指数效应*科技指数效应是指科学技术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对其他生产力要素更具有神奇般的放大作用,这种放大作用可表示为: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详见文献[7]。,“一园四区”建设工作成绩突出,阶段性效果显著,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其经验值得推广到科技兴海战略的全盘实施之中。另一方面,“大连现代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亦有较强的辐射带动效应[8],而这一效应是通过其示范基地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所体现的。其中,极化效应是示范基地作为大连市域社会经济的海洋产业、海洋科技信息等的集聚地,吸引和拉动辐射市域海洋产业要素和海洋经济活动聚集的过程;扩散效应是示范基地内部海洋产业要素和海洋经济活动向辐射市域扩散,并带动辐射市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而,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使其成为大连“海洋强市”建设的重要引擎,以海洋科技促进海洋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加快海洋科技向传统海洋产业的渗透,致力传统海洋产业的结构调整,提升传统海洋产业的附加值,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新兴海洋产业集群,推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增强以综合“市力”为主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1]蒋耀辉.大连开埠建市[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3.

[2]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4[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5.

[3]包特力根白乙.大连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历程、产业结构和推进方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11-415.

[4]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EB/OL].(2015-11-09)[2017-04-28].http://www.docin.com/p-1463556548.html.

[5]国家海洋局,科技部.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年)[EB/OL].(2008-10-12)[2015-11-20].http://www.jsof.gov.cn/art/2008/10/12/art_68_31646.html.

[6]岳奇,齐连明,彭伟.用技术经济评价分析法推动科技兴海成果转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3):17-20.

[7]袁明鹏,胡艳,庄越.新编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16.

[8]李兆磊,张雅琪.物流枢纽辐射带动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物流技术,2015(9):12-14.

F127.31

A

2017-04-28

大连市社科联(社科院)重点课题(dlskzd2014056);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A类立项课题

包特力根白乙(1963-),男,博士,教授;E-mailtlgbao@dlou.edu.cn

1671-7031(2017)05-0079-04

猜你喜欢
海洋生物海洋基地
神奇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动起来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海洋生物
我的基地我的连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