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亚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使用CT检查进行定性诊断的效果分析

2017-03-15 08:08孙云霞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21期
关键词:脑沟亚急性侧脑室

孙云霞

(淮安市新安医院放射科,江苏 淮安 223200)

对亚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使用CT检查进行定性诊断的效果分析

孙云霞

(淮安市新安医院放射科,江苏 淮安 223200)

目的:分析对亚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使用CT检查进行定性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4月至12月期间淮安市新安医院收治的63例经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被诊断为亚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这63例患者均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然后,观察诊断的结果并对这些患者的血肿进行定性。结果:在这63例患者中,双侧血肿患者有21例,单侧血肿患者有42例。在发生单侧血肿的患者中,有左侧血肿患者27例,右侧血肿患者15例。对这63例患者进行CT检查的直接征象为:有44例患者的血肿呈新月形,有12例患者的血肿呈梭形,有7例患者的血肿呈“3”字形。对这63例患者进行CT检查的间接征象为:患者的脑沟变浅或消失,其鞍上池与侧裂池消失,其脑白质塌陷,灰白质界面内移,其患侧脑室受压变形并向健侧移位,发生大脑镰下疝。结论:对亚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可清晰地观察到患者脑白质塌陷、灰白质界面内移、脑沟变浅或消失等症状,可对此病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定性诊断和鉴别。

亚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检查;平扫;增强扫描

亚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常见于青壮年男性。这是因为该群体常进行生产或户外运动。他们发生意外事故时其硬脑膜的外部易受到伤害,导致其发生颅底骨折或合并脑脊液漏,引发亚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1]。除此之外,患者脑膜中发生动脉瘤破裂也是该病的形成原因之一[2]。此病患者还可出现长时间颅内压慢性增高的表现。此病的主要症状有头痛、头晕、恶心及呕吐等。随着其病情的进展患者还会出现意识性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3]。有研究表明,此病患者在首次进行CT检查时若提供的外伤史不明确,易导致误诊、漏诊,其中以双侧小血肿的误诊率为最高[4]。为了能准确地判断对亚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CT检查的效果,笔者对在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医院进行病情检查与诊断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4月至12月期间在淮安市新安医院经MRI被诊断为亚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63例患者。在这63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年龄为22~60岁,平均年龄为(40.7±4.3)岁;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入院进行CT检查的时间为2~180d;其中11例患者有严重的外伤史,52例患者有轻微的外伤史。在这些患者中,有34例患者出现轻度偏瘫、肢体麻木的症状,47例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的症状。

1.2 方法

对这63例患者均进行CT检查。进行CT检查的方法是:1)使用Somatom DR型或SCT-3000型CT机对患者进行扫描,将层厚设为10 mm,将层距设为10 mm,将扫描基线设在患者听眦线上10mm处。自基线至颅部对患者实施连续等距离平扫,矩阵为512×521;2)采用60%复方泛影葡胺或欧乃派克80~100ml对患者进行静脉团注,然后对患者实施CT增强扫描。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采用()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患者进行CT定性诊断的结果

经诊断,在这63例患者中,有双侧血肿患者21例,单侧血肿患者42例。在发生单侧血肿的患者中,左侧血肿患者有27例,右侧血肿患者有15例。血肿主要分布于患者的额颞顶部区域,血肿分布在此区域的有34例患者。

2.2 对患者进行CT诊断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对这63例患者进行CT检查的直接征象是:患者贴近颅骨内板处未出现脑沟与脑回结构,血肿呈新月形、梭形或“3”字形的等密度影。其中,有44例患者的血肿呈新月形,有12例患者的血肿呈梭形,有7例患者的血肿呈“3”字形,中线侧血肿呈现凹面。对这63例患者进行CT检查的间接征象是:1)患者患侧脑表面的脑沟消失,鞍上池与侧裂池消失。在63例患者中,有57例患者的脑沟变浅或消失,有41例患者的鞍上池与侧裂池消失。2)患者患侧的脑皮质与脑髓质界面发生内移,脑白质大范围变窄。在63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的脑白质塌陷或灰白质界面内移。3)患者的侧脑室受压、变形,其中线结构与脑室呈对侧移位趋势,致使其同侧脑室出现受压与移位。在42例单侧血肿患者中,有17例患者的侧脑室受压变形并向健侧移位;有9例患者发生大脑镰下疝,具体表现为侧脑室前角后移,对侧侧脑室相对扩大,中线呈现弧形向对侧移位。

3 讨论

对亚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CT检查显示,当该病患者的病情进入晚期,其硬膜下血肿的密度与脑密度相近[5]。这种情况下,血肿的密度不能作为对患者进行CT诊断的依据。此时,若患者的CT影像无侵蚀性占位征象,则应根据其中线结构移位的情况进行诊断。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CT增强扫描图像有以下几种表现:1)CT增强扫描能清晰地显示出患者脑表面直径在2.5~3.9mm以上的血管(此类血管在常规CT检测中的显示率低于50%),此检测结果可作为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的依据。2)血肿膜的外层类似于炎性肉芽组织,由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及炎性细胞组成。在CT检查中,血肿膜呈脑表面弧形或点状的高密度影,血肿形成的时间与注射造影剂量的不同均可影响其显示效果。3)血肿腔自身进行增强显影的表现较好,在扫描中能清晰地显示患者血肿显影的持续增强。这可能是患者血肿膜上复杂的毛细血管之间的交换机制导致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对碘类过敏的患者或在夜间进行急诊无法实施增强扫描的患者,CT的间接征象对诊断亚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具有重要意义。如患者中线结构偏移、患侧表面脑回聚拢内移、患侧脑灰白质界面内移、侧脑室的改变等[6-7],均属于其颅内占位较为敏感的征象。但此征象并非具有特异性,最终鉴别亚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仍需要结合患者的其他表现。

综上所述,对亚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可清晰地观察到患者的脑白质塌陷、灰白质界面内移、脑沟变浅或消失等症状,可对此类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定性诊断与鉴别。

[1]聂新建. 颅脑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9(12):45-46.

[2]兰东. 脑外伤后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性表现[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1(97):2972-2973.

[3]李武举. 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03(31):326-327.

[4]黄强,杨秋月.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5例法医学鉴定[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22):96-98.

[5]张永利.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诊断[J]. 中国社区医师,2015,22(14):89-90.

[6]李刚.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0,07(9):165-166.

[7]黄尚飞.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及分析[J]. 吉林医学,2011,35(136):7550-7551.

R445

]B

]2095-7629-(2017)21-0188-02

猜你喜欢
脑沟亚急性侧脑室
核桃低聚肽对亚急性肾衰老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
脑沟间入路与皮层造瘘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皮层造瘘显微术与脑沟间入路显微术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147例侧脑室增宽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
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脑沟形态分析*
中蒙药内外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
侧脑室内罕见胶质肉瘤一例
侧脑室注射DIDS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神经元凋亡的拮抗作用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额叶脑沟增宽的相关性分析
中医药治疗早期亚急性甲状腺炎验案1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