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感知中国”打造成来华留学的卓越品牌

2017-03-20 09:14张轮
神州学人 2017年3期
关键词:留学生活动教育

张轮

由国家留学基金委主办的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感知中国”从2015年正式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两次,得到了从国家领导人到来华留学生,以及各个参与学校的高度赞赏和认可。从活动内涵到外延,在组织性、规模性、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以及教育价值等诸多方面均较以往的留学生课外活动有了量的飞跃和质的提升,既接地气、有创新,又为来华留学生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及中国现代经济腾飞的成就。

活动内容相比于传统的留学生文化活动有本质区别,“感知中国”更加突出和彰显了活动的组织性和规模,更能体现国家层面对于来华留学事业的重视和教育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大政方针,来华留学事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得到长足发展,对于留学生教育与管理乃至课外活动和生活安排,需要在传统框架上进行调整与优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由于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历史不长,管理经验有限,在组织留学生的第二课堂或者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局限性也比较大,导致留学事业的课外活动总是脱离不了几个固定的套路,很多留学生包饺子的水平甚至超过了本国学生,打拳舞剑的水平也毫不逊色,究其原因,是因为一提到文化活动,就这些事儿。

“感知中国”活动的出现,让留学生及留管人员眼前一亮,国家留学基金委在宏观上策划这一我国现代来华留学事业发展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实践教育活动,并分步、分层实施,在各大高校征集活动方案,通过各所高校自由竞标申请,然后评比遴选,形成活动的最终载体,且兼顾国籍分布、汉语水平、男女比例等组织要素。留学基金委全程指导和监督活动的开展,还有媒体进行跟踪报道。在这样一个活动组织框架下,不同高校的社会资源通过这一活动得到统筹,高校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活动质量明显提升,而且实现了活动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因为活动规模大了,其效益自然也得到提升;因为活动设计、筹备、组织更加精细化了,其组织性也得到加强。

因为“感知中国”是一个几乎涉及全国主要城市和各大高校的活动,跨城、跨地区活动的组织也多了起来,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了拓展,这一点,完全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来华留学教育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及制度设计,使得这样大型的活动得以成功举办。

笔者亲历了第一次申办和组织“感知中国”活动,参与了从宏观主题设计到微观活动形成和财务管理,真真切切感受到,这项活动从始至终都是在有条不紊、统筹协同、有效高质的平台上进行的,既有创新又能体现成效,既强调共性管理又不乏个性教育和活动内容,既主题鲜明又突出活动特色。笔者在获得外国政府奖学金在外留学的日子里,也经历过留学国家类似的活动,但是无论从影响力、规模、亲历者体会,以及活动内涵和感召力上,均无法和“感知中国”活动相提并论。

较之传统的留学生文化活动开展,“感知中国”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了创新,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意义又接地气,深受留学生喜爱,留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友好,表达了热爱。

国家留学基金委除了为“感知中国”活动提供资金之外,还协助统筹各方面的外部资源,各大高校则积极响应,进行项目申请和项目实施,真正做到了国家统筹与高校自主相结合。另一方面,活动的主体还是进行留学生培养的各所高校,需要各个高校提供资源和服务。于是,活动的实施全过程也促进了高校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潜力挖掘、组织协调,既锻炼了留管队伍,也增进了与学生的感情,大环境带动小环境,“感知中国”激发高校重视并自行开展更多的活动,发挥了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引领作用。

由于留学基金委、高校、留学生个体等诸多方面的协同工作,留学生既长见识又交朋友,留管工作人员藉此机会交流学习。留学基金委鼓励多个高校共同组团参加“感知中国”活动,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相互认识、交流,彼此成为了朋友;留管工作人员互相讨论学习,共同商量活动细节,还借此机会互相了解情况,相互学习和交流管理经验,将各自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渠道共享。总之,是围绕一个目标:将“感知中国”活动办好,竭力向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现代中国的发展与成就。在活动后的总结座谈会上,一位老挝学生动情地说:“我十分期待下次活动,‘感知中国使得自己能与外校学生交流沟通,共同进步,非常开心。希望中国能与老挝和柬埔寨多多沟通交流。”可以说,“感知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更是一个平台,是留学生相互交流和来华留学工作人员相互学习的平台。

“感知中国”活动目标清晰,效果显著。学生不只是坐在教室里,在书本上学习,而是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看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中国,体现了中国政府的一种诚意,有助于学生从思想上更加认同中国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做到深入人心,真正帮助来华留学生认识了解中国。

如果说“感知中国”活动的组织过程还是属于“形式”范畴的话,那么活动受益留学生的点滴感受则是实质性的“内容”,较之传统的留学生第二课堂或社会实践活动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居多的故有套路不同的是,“感知中国”的主题和内容目标清晰,创新层出不穷,涉及到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各领域,既有传统文化基地的参观,也有新农村的生活体验;既有伟人故乡的访问经历,也有北京故宫和博物馆的探究之旅;既有乡镇企业的考察,也有现代制造业的见证;既有社区社团的学习参观,也有政协等政治机构的体验交流;从汽车到高铁,从材料行业到电子技术,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参加人数也是逐年上升。

留学生们在专家报告、现场讲解、近距离观摩、模拟体验等活动中热情高涨,收获颇丰。有的同学惊叹于中国发展和变化之快,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有的同学说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近距离接触中国社会,改变了过去的片面印象;有的同学说,一定要把中国的美丽风景和友好的人民介绍给全世界;甚至有的同学职业生涯设计都受到了影响,打算寻找机会到参观过的企业去实习;有的同学源于活动本身的感染力,表示日后一定服务于本国和中国的国际交往,做两国之间友好交往的使者。

从点点滴滴的话语及略显稚嫩的中文表述的活動小结中可以看出,“感动中国”活动内容丰富,组织扎实,感染力强,深受留学生的喜爱,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从感觉到认知,到友好,到热爱,逐渐立体和丰满起来。留学上海的突尼斯学生欧妮在活动后感叹: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生活体验活动,觉得非常有意义,我有机会第一次参观了中国农村,发现中国农村不是我原来印象中贫困落后的样子,非常现代化,特别是作物的耕种分区化,收割起来方便,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很高。几内亚比绍学生索辛迪表示,社会体验活动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通过参观,我发现中国人正在努力工作,努力发展经济,尤其在制造业方面的实力很强,我觉得我们国家今后要加强与中国在各方面的合作。

“感知中国”活动受众规模的扩大和活动质量的提升有目共睹,是对新形势下教育对外开放的积极呼应。

确实,有限的时间内用“感知”来描述活动形式较为恰当,虽说“感知”,但是教育意义和影响非凡,留给留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效果很好。为了将此活动或此类活动办得更加高质、更加有效,笔者认为,从横向上说,日后此类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选择更加细化,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甚至可以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建设此类活动的专题网站,进行活动的宣介,以及活动组织安排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高质量的服务,可以进行活动和参加者之间的类似于选修大学课程的双向选择。

从纵向上看,可以考虑活动的层次化,对现有的一个团组统一步调行动的活动模式进行优化,可以分层次、分规模、有针对性地激发留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通过这类活动搭建的平台,可以使学生跨地区、跨国别,就某一个专业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在个别领域,针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深入且高层次的活动开展,进而发现和激励来华留学精英人才的涌现,抓住关键,发挥作用。

从时间轴上看,将“感知”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纳入留学生的培养周期,进行全过程跟踪并进行感情培养,优化和完善学生从进入学校到在中国学习到毕业离华这个完整的过程,我们希望做到“发挥作用”,就要从学生在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活动阶段抓起,“感知中国”这类活动,无疑是“感知-认知-友爱”的正确打开方式,学生培养了对中国的感情,学校还要抓好后续的校友工作,让学生毕业后继续发挥作用,形成闭环效应。

此外,如果能将“感知中国”变成“全年无休”的全天候永不落幕的留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特定的主题,培育特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或实习基地,形成固定的线路和活动安排,并将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不同领域的社会资源和活动渠道进行有效整合,加以资金的扶持进行长期建设,“感知中国”定会被打造成来华留学教育的卓越品牌,吸引全世界的年轻学生来到中国、感知中国、了解中国、友好中国、热爱中国。届时,“感知中国”将会成为提升整个中國教育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水平的重要推手,成为“留学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留学生们一生津津乐道的一件大事,是全球屈指可数的、知名的留学生教育交流的品牌活动。

(作者系同济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留学生活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题解教育『三问』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留学生的“捡”生活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