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鉴 学以致用

2017-03-20 16:26张红玲
神州学人 2017年3期
关键词:母语中华文化跨文化

张红玲

近年来,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时代潮流,大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教育。人数众多、来源广泛的来华留学生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国家战略资源,对于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潜力。

交流互鉴——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来华留学生离开祖国,奔赴异国他乡求学,其母语文化身份认同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无论是生活习惯、处事方式,还是思维方式、价值观,都深深印上其母语文化的烙印,我们对他们进行中华文化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教育。学习者不是一张白纸,任我们在上面尽情描绘,作为其母语文化群体的一员,对于中华文化,他们有可能因为独特、新奇而乐于学习、探索,也有可能因为与自己的习俗观念相矛盾,而反感、逃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中国文化课堂教学和专家讲座等形式,一味地向他们灌输,单向地向他们传播,未必有效,甚至会适得其反。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将“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作为复兴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之一。跨文化教育强调对学习者母语文化背景的尊重,主张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学习者成为促进两种文化交流的大使。可见,国家提出的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原则与跨文化教育的理念高度契合,应该成为我们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教育的指导原则。

具体到日常来华留学生文化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和践行这一原则。其一,来华留学生作为其母语文化的载体,在我们的文化教育活动中可以成为其他学习者文化学习的资源,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在这里感受各国文化的差异,领略文化多样性的魅力,每一种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华文化作为他们的目的语文化,自然成为他们迫切希望学习和感知的对象。我们在文化教育活动中,应该充分考虑和利用来华留学生多元文化资源,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相互理解为目的,而不仅仅关注中华文化的传播。

其二,每个学习者代表的文化都可以与中华文化平等互动,双向交流。例如,当我们向他们介绍中国端午节习俗时,也可以了解他们母语文化中祭祀亡灵的习俗,在设计活动时,应该创造条件促使两种文化之间互动交流,进行跨文化对话。笔者在意大利孔子学院工作时,对一个意大利学生提出的质疑印象深刻:“为什么我们意大利学生在中国学习时,你们总是要我们学习包饺子,而你们中国人在意大利却不学习做面包?”稍加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各个学校开展的中华文化教育活动往往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把我们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没有考慮学习者的需求和感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

学以致用——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

当前的来华留学生文化教育基本上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途径,前者以文化知识传授为主,后者为学生提供参观和体验中华文化的机会。笔者认为,除了进一步优化和丰富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外,我们有必要让来华留学生学以致用,将他们中华文化学习的收获,以及对当代中国的感知和见闻进行记录、总结、反思,形成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故事,与国内外读者和听众分享。这不仅能使他们更加积极、深入地投入到中华文化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成效,也能服务我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国家战略。

以笔者就职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上外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学校国际学术共同体,充分发挥每年4000余名来华留学生和200余名外国专家多元文化和深厚学术背景的优势,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国别区域研究项目,介绍和阐述他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学校同时还邀请他们在上外21个语种网站上,发表关于中国印象的文章,上外多语种网站因此成为很多国家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此外,从2015年开始,上外还启动了《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中英双语系列丛书,该丛书编辑出版来华留学生和外国专家撰写的中国文化故事,是一套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系列丛书。外国来华留学生和专家有的从宏观角度出发,有的从生活小事入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个体的细腻笔触,描绘自己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心路历程,读起来格外生动和真实。第一辑2016年12月出版后反响热烈,被很多来华留学生和外国专家带往世界各国,并推荐到他们所在学校图书馆收藏。

来华留学生看到讲述自己经历和见闻的故事公开发表,成就感倍增,学习热情高涨。同时,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不仅让国外读者更有兴趣阅读,更容易相信其真实性,而且也有利于国内读者通过他者的视角更清晰、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可谓是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面向来华留学生开展中华文化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教育活动,要尊重学习者个体的母语文化背景,促进来华留学生母语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互鉴,通过丰富多彩的跨文化对话活动,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学习的兴趣。同时,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为来华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母语中华文化跨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母语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