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主流是成功留学的关键

2017-03-20 16:39李百炼
神州学人 2017年3期
关键词:美国大学同学课堂

李百炼

海外留学已经成为众多中国家庭讨论的热点话题和生活规划。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都会把出国留学作为子女教育计划的选项之一。美国高校因学术研究优势、多元文化氛围和毕业后的工作机会等因素,深受家长和学生的青睐。留学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能否顺利进入大学,学到知识,而是这笔海外留学的“高投入”能否在未来有“高回报”,其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融入美国大学主流。

当学生收到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们获得的不是成功本身,而是接受挑战的机会,是走向成功的起点。真正的成功是在就读期间全面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毕业后获得在美实习和工作的机会和经验,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无论回到中国,还是谋求其他发展机会,都能怀揣一技之长,心存整个世界,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建树一方。

然而,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获得成功面临很多障碍和挑战。2014-2015年度中国赴美留学人数274439人,占全美留学生总量的31%;其中毕业后获得专业实习(OPT)身份在美实习的仅占少数;只有6%的学生最终获得H-1B工作签证,这其中大部分是分析员和工程师。在美国工作的华人中,进入高管层的也是极少数。

另一方面,多数中国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缄默、校园活动中的缺席、与美国同学关系的疏离等,也给美国大学的教授和同学留下了比较负面的刻板印象。在他们看来,中国学生来到美国的目的就是挣学分、拿文凭,与学业无关的都被视为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他们不关心、不热心校园活动和社区服务,并且总是与中国同学交朋友。这些现象的背后存在着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教育模式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比如课堂讨论从不主动参与,经常保持沉默,即使知道答案,也不主动说出,这的确是存在于中国留学生中的普遍现象。英语表达能力欠缺是显见也是浅层次的原因。即使英语水平没有问题的学生,很多也会选择沉默,这是植根于思想中的文化因素使然。有些同学是“面子”思想作梗,担心自己的语音语调不地道,用词不恰当,或者答案未必正确,为避免“丢脸”,选择了安全模式:缄默。还有些同学则是本着“明哲保身”的哲学,只要不是明确指向自己的问题,就与我无关,不愿做“出头鸟”。

这是中国甚至亚洲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当代年轻学子身上的投射。谦逊、礼貌、含蓄、低调是东方人崇尚的美德。即使你有知识、有才干,是一匹千里马,也不能过于表现和夸耀,而是等待识马伯乐发现自己。

这样的文化藩篱可以从课堂情境扩展到社交场合。中美社交文化中较少有交叉和共通的内容。中国的聚会内容通常是吃饭、唱歌、打牌、打麻将;美国的派对则是喝酒,聊天,看橄榄球、棒球等体育比赛。打电子游戏可能是两国学生少有的能彼此都感兴趣且容易沟通的活动之一。当对美国的酒文化、体育文化和社交礼仪缺乏了解时,很多学生因担心露怯或犯错造成尴尬,而选择缺席。即使偶然参加,也因不得其道而不尽兴,转而选择与自己背景相似、语言相同的中国同学畅快交流。因此,大多数的中国学生不参加学校的社交活动,更愿意和中国学生扎堆。

由于美国大学的选课制,加上公立大学的大班化教学,学生不可能像在中国大学那样,有比较固定长久的同班同学,可以深入地相互了解。如果不主动参加学校的俱乐部或社团活动,就会停留在中国学生圈子中,无法真正了解美国,无法更好利用学校的资源,这样的遗憾甚至将影响到后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思维与交往方式的不同,容易造成中国学生与美国同学和老师的沟通障碍甚至误解。中国人在交往中崇尚含蓄,喜欢“曲径通幽”,而美国人则直接了当,有一说一;在社交场合,中国人喜欢围成一圈,聆听某一位(通常是领导或长者)的“高谈阔论”,而美国人则喜欢一对一或三三两两地交流;在中国文化中,领导在团队中的形象是高大的,而在美国,领导与团队其他成员的关系较平等;在生活方面,中国人喜欢热闹,美国人则喜欢独立,重隐私。美国人的人际关系呈现出相对简单清晰的直线条,而中国式的人际关系则是多线条缠绕状。在遇到问题时,美国人比较敢于面对,直截了当,不惧碰撞,而中国人则倾向于绕道而过,避免冲突,或者用比较迂回的方法解决。管理风格也很不同,中国人重情感,看“关系”,理解力、适应性和灵活度较强;美国人则重理性,依“规则”,不逾框架,执行力强。如果中国学生对以上例举的种种迥异缺乏了解和意识,则难免会在美国大学碰钉子。

中国的教育模式也与美国大相径庭。学校和家庭都比较关注学生的左脑开发,重视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而美国的教育则相对偏重学生的右脑开发,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中国的课堂教学中,有相当部分用于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交流,教学的重点是理论,考察偏重的是记忆。美国课堂则相反。“翻转课堂”模式将概念、理论的学习交给学生,学生在课堂外利用网络资源,自我学习。课堂是讨论、答疑的场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互动的双向交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考察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中国学生需要尽快改变自己原有的学习习惯和风格,与美式学习模式接軌,才能较顺利地完成学业,真正享受到美国高等教育的福利。

中国学生虽然因英语表达的劣势、中美文化的隔阂、学习风格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在留学生活中面临重重困难。但如果能够对这些障碍充分了解,并加以克服,完全可以在美国大学获得成功。如何融入大学主流是成功留学的关键,也是每个留学生的必修课。如何做到这一点?我有以下四点建议:选对学校、入乡随俗、勇于表达和表现、乐于奉献和服务。

选对学校是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成功的第一步。在大学申请中,中国家长普遍有名校情结,又因为对美国大学缺乏了解,常常在择校时以大学的排名为唯一标准。这样的选择一定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大学排名背后的评价标准和影响指标是哪些。况且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名校也不例外。一些排名靠后的学校,某些专业甚至会远远超过排名靠前的学校。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家长和孩子在择校时要克服唯排名论的偏见,综合考虑大学的规模、专业设置、地理位置、校园文化、就业资源,和学生本人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未来职业规划、自身学业水平,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等因素。

入乡随俗是中国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后,需随时提醒自己,并不断努力实践的。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出于寻求安全感的需求,很多学生自然地与同种同族的同学聚拢。这本身不是坏事,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初次离家后的失重感和孤独感。但不能止步于此,乐在其中,而应该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主动与美国同学和老师交流。用好奇的眼光观察,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学习和体验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如同“通过游泳学会游泳”一样,通过参与学会参与,通过交流学会交流。积极主动地了解熟悉他们的文化,才能进入美国社交圈,获得他们的认可。当你听得懂他们的笑话时,你也会在原先陌生的世界里渐渐获得“舒适感”。对“他”文化的了解又可以促进对“我”文化的反思,跳出思维条框,去欣赏世界的多元、丰富和精彩。这种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的素质,不仅有助于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也会在全球化经济的工作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勇于表达和表现是中国学生在美国需要突破自我的重要方面。美国文化鼓励自由表达、自我表现。中国学生受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影响,往往“一心只读圣贤书”,追求学业的优秀。中国教育相对欠缺对学生发现自我和展现自我的指导与提倡。但学业成绩只是学生素质的一个侧面,要在美国社会立足,必须突破传统观念中谦虚、低调的束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学会主动沟通,表达需求,寻求帮助。你的害羞谦让在美国人看来等同于你没有兴趣和要求,甚至冷漠;在机会面前,要勇敢地走到台前,自信地展现自我的才干。

乐于奉献与服务的学生离成功最近,无论是留学生还是美国本地学生。美国学生从小就被鼓励做志愿者、服务社区。相对而言中国学生这种意识较弱,更关注的是选课、分数、绩点、排名等学业指标,错失了在校园活动和社区服务中锻炼能力、展现才干的机会。中国学生要主动请缨,在奉献和服务中发现自我,成长自我,成为对社区有贡献和价值的人,赢得他人的认同、尊敬和信任。同时也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更有可能进入美国社会主流。

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成功,关键是要融入主流。从今天起,主动交流和表达,积极参与和奉献。从邀请你的美国同学或老师一起午餐开始,从参加美国同学的一次派对开始,从观看一场橄榄球赛开始,从为社区活动做志愿者开始,勇敢地跳出“舒适区”,走入“新圈子”。

(作者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副校长,主管国际事务)

猜你喜欢
美国大学同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躬身践行修己身:从留美文科博士到美国大学系主任
美在课堂花开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美国大学课堂教学观察及启示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课程服务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