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卡捷琳堡4年4个关键词

2017-03-20 16:40杨晴
神州学人 2017年3期
关键词:总领馆俄语留学生

杨晴

2012年的9月,同一个项目的8个小伙伴一同降落在叶卡捷琳堡,开始了俄罗斯求学之旅。第一天的场景定格脑海:晚秋时节的正午寒风阵阵,随处可见5层高的赫鲁晓夫楼,周围飘荡着“听不懂”的俄语……第一天,我劳累而沮丧,因没有第一眼就爱上这个城市,更因自己在国内学俄语多年,交流仍显费力。如今我才发现,这个城市在平凡砖瓦下藏着不平凡的惊喜,看似平淡的岁月在我的脑海中刻下了不寻常的印记。

热情好客

俄罗斯人热爱节日、互赠礼物和聊天做客。新年期间,所有人都互赠礼物表达祝愿。教研室的新年聚会上,互送巧克力、做饭调料、笔,甚至餐巾纸,不一而足。礼物是什么毫不重要,情谊、祝福和新年气氛才是重点。新年期间,俄罗斯人会邀请你去家里做客,吃传统的奥利威亚沙拉、黑面包配鸡肉、小蛋糕,喝香槟。喝酒碰杯的时候必须对视,不许看酒杯。

谢肉节也是传统的欢乐节日,大人小孩都会参加游艺活动,热闹打“群架”、踩高跷、爬杆竞赛。也有人在公园里弹巴莱莱卡、唱传统歌曲、跳民族舞蹈、喝私酿酒。

俄罗斯虽然是个历经苦难的民族,当下又于经济危机中挣扎,物价与失业率一同飙升,但俄罗斯人的乐观和率性却如冬日暖阳融化寒冰,俄罗斯人的热情好客也温暖了我们这些作客他乡的学子。“寒”窗苦读的我们,深受俄罗斯人乐观精神的影响,也学会了苦中作乐。

“寒”窗苦读

刚来的时候,我们常调侃:“俄语分两种:听得懂的和听不懂的。”且不说俄罗斯人说话语速快,更让人无奈的是他们喜欢缩词,标准俄语在他们眼中很不生活化。不仅如此,俄罗斯人还热衷于各种带情感色彩的词缀,热爱自创词语。

我渐渐发现,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实践。语言是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集中表达。在与俄罗斯人聊天、阅读俄语原文书籍、看新闻、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扩大词汇量,学习用俄语思考,根据词缀、词根、上下文猜词,而不是在脑海中机械地双语翻译。我爱看俄语脱口秀节目,那些或让人眼前一亮,或让人忍俊不禁的口语点亮了枯燥的语言学习。我爱这样的俄语,它是丰富的、动听的、有生命力的、有情绪的。

语言学专业让我从科学的角度观察、分析俄语,从篇章整体结构观察俄语,透过字里行间的细节与作者对话。而这种语言上的细节、修辞色彩、说话人的心理状态与语言关联在国内却研究得较少。若不体会语言的生动和灵活,语言学习的过程确实极其乏味。

语言的学习需要用一生的努力去完善,不知何时是尽头,或许就没有尽头。但想起那句“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也聊以慰藉了。作为语言学的公派留学生,应高标准、严要求,立志在专业上能有所发展,能促进两国学术交流,成为高水平的俄语人才。作为留学俄罗斯多年的语言学留学生,应该做一名能够展现中国学生风貌、了解俄罗斯国情、具有国际视野和交际能力的俄语人。

爱国情怀

“人在国外反而愈发爱国”,对这句话我深表赞同。当我们踏上暮色中的他乡时才发现,爱国的不仅仅是胃,更是心。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学习,还有更多。

我从2013年开始协助中国驻叶卡捷琳堡总领馆翻译新闻稿,陪同教育领事出席活动并作现场翻译。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在条件及能力许可下,配合总领馆开展一些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国外的土地服务自己远方的祖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从中,我也受益匪浅。

2015年、2016年,我们配合总领馆筹划了两届叶卡领区华人华侨新春联谊会,为总领馆、领区华人华侨,以及留学生们献上了精彩纷呈的各类节目。感受到现场热闹气氛,看到所有人满意的笑容,听到阵阵掌声与歡呼声,我们的思乡念国之情也随之发酵,仿佛置身祖国的怀抱,仿佛出门就能踏上祖国熟悉的街道。

此外,为了方便留学生的统计管理和为新来的同学提供帮助,2016年3月,我与其他几名公派留学生一同成立了叶卡捷琳堡中国留学生会。随着留学生数量的增多,留学层次的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会能帮助叶卡地区的留俄学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祖国的关怀,学生们能在学习、生活、项目申请、留学手续等方面互帮互助,实现快乐留学、平安留学。

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我常常提醒自己: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祖国的形象,言谈举止都应符合自己的身份。在学习上刻苦努力,不负父母、祖国的期望;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损中国人形象;在国际交流中不卑不亢,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现代风貌。

求同存异

留学在外,理应维护祖国利益,提升自身素质,严格自我管理,为国家争光。中俄文化碰撞中,我学会了求同存异地和俄罗斯人交朋友。

4年留俄生涯中,我参加了许多课外活动,比如参加学校志愿者队,与俄罗斯人一起进行志愿者服务;加入学校无伴奏合唱团,与俄罗斯人一起排练、演出、参加国际比赛,互相学习,一起练歌,一起出游,分享生活点滴。俄国朋友们对中国很好奇,我不时给他们带中国美食、小礼物,讲中国的文化。相应地,我们也常常受邀做客、看剧、参加城市活动。也许,正是因为文化差异,让我们之间更多了一份宽容和理解。

2016年6月底,合唱团代表乌拉尔联邦大学赴捷克参加比赛。为期7天的旅程,我们在巴尔杜比采的城堡表演,在教堂表演,在会议厅比赛……紧张的行程让大家疲惫不堪,很多俄罗斯队员晚上都出去消遣。我和另一个中国女孩却坚持每天练习,且次次排练都准时参加。指导老师颇为感动,比赛结束后,老师对我们说:“非常谢谢你们的努力,你们中国人很了不起。”

4年过去了,这个城市不再是我刚来时眼中那个陌生冰冷的城市。4年中,我体会到了成长的甜、挫折的苦、思乡的酸、忙到焦头烂额的辣。4年中,我看到了这个因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而缤纷美好的世界。在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高效地学习;在总领馆教育组老师的指导下,学到了不少好的工作方法;在俄罗斯朋友的热情与友好中,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化、俄语的魅力,更感受到了这种跨文化交流中闪烁出的中俄友谊之美。期待未来的留学生活也像前4年那样充实而有意义,甚至有更大的发展,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不负期望,不负青春。

猜你喜欢
总领馆俄语留学生
中国公民在南非罹难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
今日俄语:语法领域中的积极过程*——“今日俄语”系列研究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