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众意见的表达与引导

2017-03-20 17:10李晓云
新闻爱好者 2017年2期
关键词:表达引导网络

李晓云

【摘要】伴随着网络公共话语空间的日渐成熟和公民意识的觉醒,公众在网络意见表达中呈现出显著的群体传播特色,不断催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酵。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理性参与和政府的积极应对。因此,公众意见的有效表达与实现对畅通民意与“官意”交往具有重要意义。以厘清公众意见的相关概念为前提,探讨网络平台公众意见表达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寻求公众意见有效性实现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网络;公众意见;表达;引导

随着网络媒介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全面解构,民众公共参与的热情不断高涨,他们就热点事件发表观点、展开讨论、形成意见、表达思想,促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酵,并推动事件在现实层面的有效解决。公众参与态度表达和意见生产的行为本身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和现实行动的重要力量。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公众意见

公众意见是民主法制国家中的核心要素,这一概念的提出基于: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民众的意见应该也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体现。但是现有关于“公众意见”含义的理解众说纷纭,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研究取向,每一种观点都影响甚广。[1]社会科学研究强调对社会问题作出科学且合乎逻辑的判断,对于概念的理解,则必须将之放置于一定的研究框架、研究语境中。那么,将“公众意见”置于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研究框架中又该如何理解呢?

网络群体性事件强调的是,公民个体在寻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利用网络媒介发声,从而集聚一个具有相似利益的群体,并将个人利益演变为寻求公共利益的过程。社会转型期的各种问题正在逐渐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全面的展示,引发民众与政府就社会资源问题展开讨论,并最终促使政府做出更具民主性的决策。所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提升,成为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为现实民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作为公共领域理论的核心概念,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众”主要指关心事件中公共议题的发展并积极参与讨论的群体。这部分群体包含了相关利益群体和非利益相关者。其中,相关利益群体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在事件发展中有直接的利益诉求,并希望在积极推动事件进展中与政府展开力量博弈,从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非相关利益者往往与事件本身并无直接的利害关系,在事件中也无直接的利益诉求,他们中的一部分参与讨论是受到事件主体的情绪感染,把在现实中的无力感、社会急剧变迁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转化为网络空间的情绪宣泄;另一部分则在对事件发展的关注中完成意见生产,从而成长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意见领袖。毫无疑问,非相关利益者在推动意见生成中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

文本互动和意见生产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各种力量角逐所产生的话语运动,而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角力中,意见生产的分量,远远超出内容生产的分量”[2]。因此,关注基于公众对话的意见生产有助于理解媒介对社会舆论的建构作用。所谓公众意见,是指在公共事务的参与中,利己的群体所形成的趋于一致的观点、主张。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第一,“利益驱动”原则在面对公共事务时同样奏效。基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视域,公众意见的形成源于公民个体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恩格斯曾经指出:“在我们能够为某一件事做些什么以前,我们必须首先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事,利己的事,……”[3]由此,在群体性事件中发声的每个人都首先是作为利己的个体而存在,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第二,临时集合起来的团体(松散的组织)有共同关心的议题。具有一致利益的个体会集结成群,但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当有新的利益点出现时,他们会进行重新集合,在关涉群体利益的事件面前发出趋于一致的声音。第三,公众意见代表的是利益团体中多数的意见。这里的“公众”并非古斯塔夫·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代表多数的意见也并非是对主流观点的跟风。公众意见代表的是个人意见互动和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机整体,并由此形成一个公开讨论的环境,只有观点的交锋、碰撞之后才有可能形成理智的意见交流,发出理性思考的声音。

二、网络平台公众意见表达的形成机理

私人话语如何转化为公共话语并进而形成公众意见,这是公众意见形成的关键问题。公民在具有意见表达愿望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积极而有效的互动交流是公众意见表达的首要条件;超越个人叙述的理性表达和意见领袖的参与则成为意见形成的主要动力。

(一)意见表达的意愿是前提

有充分的愿望和能力进行意见表达是公民自我效能感增强的一种重要表现,而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则为意见生产提供了充分的话语空间和机会空间。按照资源动员理论的观点,抗争性社会运动的加剧,使社会上可供社会运动发起者和參与者利用的资源大大增加了,社会运动是人们对资源动员理性选择的结果。[4]网络空间为网民的意见表达提供了更易获取的媒介平台、信息资源、组织技巧、合法性支持等社会资源,由此,网络空间的话语运动同样也源于参与者对这些外在资源环境的选择与组织。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话语运动中,不同社会群体正在进行积极的力量博弈。伴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在传统媒体时代缺少话语权的民众正在努力突破现有认知框架中的定位。他们通过网络发声表达自己在现实境遇中的挣扎与思考,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诉求需要更多参与者的加入才能引发其在网络空间的回响。于是,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观望者的表达欲望被激发,他们利用自己的技术能力、社会资源和话语能力,给在意见表达中处于弱势的群体提供了积极的网络社会支持。因此,网络空间的意见表达源于话题互动者表达自我、实现利益诉求的强烈愿望。

(二)互动讨论的机制是基础

在发声与发酵后,意见的交流与碰撞是网络空间话语运动主要的存在方式。公众意见的形成需要在开放的平台展开积极而有效的讨论,需要每一个参与者抛弃偏狭的个人立场,承认不同意见的存在,接纳反对意见的发声。事件能在多大范围内得到重视,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合理解决,在某种意义上也取决于异质性声音冲破主流意见的壁垒,形成抗争性共鸣的能力。

猜你喜欢
表达引导网络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分析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