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图表教学分析(湘教版)

2017-03-21 14:59杨崇广孙健
地理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北方地区图表差异

杨崇广++孙健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一节的课程标准要求是: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事例说明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響;围绕南、北方的地理差异,进行专题知识竞赛。因此,在该节内容教学时,建议以图表为载体,围绕图表设计活动,以贯彻课程标准的思想要求,逐渐达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联系简图,提纲挈领,明确学习目标与要求

图表分析:课件展示知识联系简图(如图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是我国两个重要分区,两者位置相邻,关系密切,在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及人文地理方面差异很大,可比性强,先了解两区域自然地理差异,由此作为基础知识,从“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角度去理解两区域农业、工业和生活的差异。

教学建议:学生通过图1明确提出本节学习的总体任务:了解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及经济、人文方面的差异,并能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根据初中生对事物的认知特点,应是“先整体,再局部”,按照这一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节的知识体系,再逐个深入,使整节教学轻松自如、水到渠成。

二、增加附图,图中生图,培养读图和区域认知能力

图表分析:湘教版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由中国地理“总论”进入“分论”,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个过渡章节,强调为什么要学习分区地理、中国分区地理分为哪四大区域、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并特别列表比较了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差异,这为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作了铺垫。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从整个中国转向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对“空间范围、地理位置”上,还有一个很大的“坎”,要顺利越过这个“坎”,教师可设立下列“图图转换”(如图2),即由“中国”这个大区域,进入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这两个小区域。不仅对两个小区域“切块放大”即比例尺放大,而且内容更多更详实。建议使用PPT动画演示或教学挂图展示。但教学实践证明,使用教学挂图分别挂出中国四大分区图、北方地区图、南方地区图,教学效果要比PPT动画演示效果好。因为挂图在学生视角中停留的时间长,对学生大脑“刺激”更深刻,因而记忆更牢。

教学建议:①指导学生读教材第6页图5-10“北方地区”和第9页图5-14“南方地区”,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主要的岛屿、半岛、濒临海洋,明确海陆位置;找出主要经纬线,明确经纬度位置;找出主要地形区,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明确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包括的范围,并说明各个主要地形区属于我国第几阶梯,学生可以在图上圈、点、标、划。通过读图、描图、圈划地图,加深对我国北方、南方地区范围、位置、地形、地势特点的认识。②分发中国政区空白图,要求学生在空白图上画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界线,填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包括的省区名称和省会名称,同时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从行政区的角度进一步熟悉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范围,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为接下来的活动评价提供范本。

三、由图生表,追因求理,培养地理比较思维

图表分析:自主学习地理图像与教材文字,完成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差异空白表(如表1)。表中从自然地理要素的角度列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五大比较栏目,由于河流太过复杂,为降低难度,突出最主要河流特征,在表中特别注明了以“黄河、长江”为比较对象;植被在本节内容中没有,但是在上一节中可以找到;“土壤”一栏,难度较大,需要教师提示、补充。

教学建议:学生读教材图5-10“北方地区”、图5-4“南方地区”,找出主要地形区,归纳出地形主要特点,完成表1中“地形”栏目;读中国气候类型图(如图3),完成表1中“气候”栏目;结合教材文字内容,完成表1中“植被”与“土壤”栏目。学生思考:表1中体现出气候、植被与河流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提问中等生或优生作答,学生作答的同时,教师使用示意图(如图4)在黑板上完成。(参考答案:气候、植被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

设计意图:用比较的方式认知区域差异,是地理学习中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可搭建起知识联系的“骨架”,利于长久认识;同时还可以在比较中质疑、在比较中细化思维、在比较中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四、望文生表,发散思维,理解自然地理对人类经济活动影响

图表分析:学生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农业差异比较表(如表2)。农业差异中,选取了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水果作为比较项目,一方面是因为这三者基本上能够说明农业生产特征的主要差异,另一方面南、北方地区在这三个项目上差异十分明显,而且对学生来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概念本身也是一个知识点,有必要分清记牢。

教学建议:表格内容并不太难,学生在本节内容及上节所学内容中基本都可以找到,少数需要思考、加工。填表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巩固知识,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为下一步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完成表2之后,教师可提出深入思考问题,深化地理思维:①春小麦与冬小麦的差异是什么?②为什么北方种植油菜少?③为什么北方种植甜菜多而南方种植甘蔗多?学生讨论,个别回答,集体校正,教师补充。(参考答案:第1题,春小麦是春季播种、秋季收割,小麦不在农田里过冬;冬小麦是秋末播种、夏初收割,小麦可以在农田里越冬。第2题,油菜产量低,经济效益低,我国油菜多为“倒茬”栽培,所以多是冬油菜,我国北方冬季寒冷,油菜会被冻死,因而,北方种植油菜少。第3题,甜菜耐寒、耐旱、耐盐碱,与北方的气候、土壤相适宜;甘蔗生长需要光热充足、水分丰沛、土壤肥力高才行,与南方的气候、土壤条件相适宜。)学生作答时,不必苛求答案表述的完美,重在地理要素联系思维的建立和地理逻辑思维的正确。接下来要求学生归纳:南、北方农作物的差异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参考答案: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综合思维:农业生产受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农作物对自然条件要求不同,同时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因而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五、填图游戏,寓教于乐,培养地理综合能力

图表分析:将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学习小组,每组发一张北方地区空白图(如图5)和一张南方地区空白图(如图6),要求学生将矿产符号贴到合适位置,然后上台展示每个小组填图情况,集体校正并评价。

教学建议:北方地区剪贴煤炭、铁矿、石油等矿产符号。每类符号剪出若干个,贴在主要分布区,评价时精确到主要矿产地分布省区的大致方位即可。南方地区剪贴符号:主要水电站;有色金属:铜矿(江西德兴)、铝土(广西平果)、钨矿(江西大余)、汞矿(贵州铜仁)、锡(云南个旧)、锑矿(湖南冷水江)、铅锌矿(常宁水口山)。符号如图7所示。

学习程度:不要求记住所有水电站、矿产地的名称,只要求学生掌握大型水电站主要集中在什么河流的哪些河段,感受到南方地区的有色金属种类丰富、分布地区广即可。

设计意图:巩固矿产的类型、分布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的意识与动手能力。

引申思考:北方地区有丰富的煤炭、铁矿,有利于发展哪些工业部门?南方地区有丰富的水电和有色金属,有利于发展哪些工业部门?(参考答案:北方地区:煤炭化工、电力、钢铁、机械制造等;南方地区:有色金属冶炼、特种机械制造等。)

设计意图:感悟矿产分布对区域工业发展的影响,明确自然地理对人类工业生产的重大意义;延展地理思维、培养地理综合能力。

六、看图识地,连线比较,引导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图表分析:图片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使用图片反映地理特征、说明地理差异,简单明了、形象生动、事半功倍,是文字表述的补充和升华。本节教学中可设计以下两组以图片为载体的教学活动。

教学建议:看图连线:将下列地理图片(如图8)与所在地正确连线:北京、洛阳、西安、大理。你还知道有哪些著名旅游景点?

设计意圖:让学生认知主要人文旅游资源,感悟自然地理对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分布的影响作用,同时增进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看图比较:“南船北马”是我国古代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看图9的两幅图片,比较南、北方桥梁形态的差异,这种形态与古代的交通工具有没有联系?分组讨论,探究桥梁形态差异的地理原因,每个学习小组课后撰写一篇300~500字的小论文。(提示:从桥身的厚度和承重能力、桥孔的高度方面比较,北方古代主要交通工具要求什么形态的桥梁;南方古代主要交通工具是船,桥上要走行人、船下要行船,需要将桥梁建成什么形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同时锻炼和培养学生使用文字阐述观点、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表达思想的能力。

课后论文:南方喜欢吃大米,北方人喜欢吃面食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地理应用性,拓展学生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北方地区图表差异
相似与差异
上厕所为何称“解手”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北方玉米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北方大豆种植技术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