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三个视角

2017-03-21 18:41周新高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

周新高

摘 要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更好地实现引导人、陶冶人、锻炼人的教育目标,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和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从办学的高度去整体认识,从儿童的视野去优化选择,从课程的角度去统筹安排,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彰显活动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校园文化活动 办学视角 儿童视角 课程视角

校园文化活动是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它通过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锻炼、心灵得到启迪,进而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每一个成年人在回首走过的学生时代时,记忆犹新的往往是经历过的那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正是这些有益的活动为学生认识社会与人生、认识自我与他人打开了另一扇窗,在道德成长、人格建构的道路上滋润着心田里那些真善美的种子。校园文化活动迥异于课堂教学的教育价值,决定了它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校园文化活动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仪式宣教、学科文化、文体娱乐和社会实践四种。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都深深地烙着活动组织者的印记。但审视当前的校园文化活动现状不难发现,虽然各项活动主题也明确、准备也充分、组织也周密、过程也完善,但任务型驱动多,趋于大众化,缺乏系统化,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与学校的办学追求、课程文化、特色发展联系不够紧密,从而削弱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综合教育效益。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以下三个视角出发。

一、从办学的视角出发。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有利于促进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办学目标的指向包括两个方面。

1.普遍性目标

以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为导向,以国家课程为主要载体,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与之相关的文化活动是常规性、普遍性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要开展也能够正常开展的,如每周的升旗仪式、少先队入队仪式、运动会等,当然这些普遍性、常规性的活动同样具有校园文化的意义和教育功能,因而也是必要的。

2.特色化目标

特色办学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办学特色与素质教育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办学特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每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张力都是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最本质的东西,办学特色只有上升到学校文化的高度才能显出其长久独特的魅力和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因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校园人的思想行动,同化着师生的素质,内化为学校的品质。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特色化目标是彰显学校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涵的重要抓手。因此学校在规划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时,要有特色意识、文化意识,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学校的办学追求,把特色的思路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校园活动之中。

二、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学生既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践行者,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学校的理念、精神、校风、学风要得到学生的认同,要通过学生来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质量、办学特色都需要通过学生的发展来体现。由此决定了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如果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不到学生的拥护,吸引不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不能带给学生快乐积极的心理体验,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一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方式去选择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方式,如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全体学生现场观摩写字、画画比赛就不合适,文艺汇演中如果节目形式单调就很难吸引学生长时间安静地观看;二是在活动选择上尽量多一些“集体秀”,少一些“精英秀”。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个学生心底都有一种“秀”的欲望和被认可的欲望。校园文化活动是为全体同学提供的精神大餐,而非个别特长生的秀场,校园的精神、学校的特色需要的也是满园春色而非一枝独秀。同时,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加班级凝聚力,打造团结向上、活泼的优良班风的平台,因此,只有让更多的学生走上校园文化活动的舞台,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在活动中感受参与的快乐、感受集体的力量、感受成功的快乐,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活动的育人价值。活动的体验是学生快乐成长的催化剂,是促进他们自我进步的不竭动力,学校理应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这种精神文化的大餐。

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要求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还要有层次性、创新性。层次性是指校园文化活动在关注全面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发展水平进行适当调整、改进,以使活动更契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创新性是一些常规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保持教育主旨不变的前提下,在活动形式、组织程序、评价措施等方面做一些改变,年年有新意,每次有变化,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从课程的视角出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决定了校园文化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活动性、灵活性、实践性、多样性的教育形式使之区别于学科教育而受到学生的喜爱,而课程能够使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作用得以系统地、持续地、层层递进地发挥,从而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教育作用最大化,因此,学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还要有课程的视角。

一是从课程的系统性入手,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整体设计,根据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学校的办学追求、办学实际,将所有活动以主题的形式进行分类。对活动开展的时间、对象、形式、组织程序进行事先预设并相当固定,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按期按规实施,让全校师生知晓。如学校固定在每年四月下旬举办艺术节,常规活动包括书画、手工作品展评、文艺节目展演等,参与对象为全校学生。除了常规活動,还要根据学校特色发展,每年做些调整或补充。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这些大型的面向全校的活动可以每年一届,坚持开展,让全校同学每人都有机会参与。活动的长期开展能有效地促进全体同学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

品德教育和习惯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二者均须经过长期的养成和训练,而零散的活动没有一个主题来串联就难以让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形成综合的整体的认识,就不能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这就需要学校运用课程化思路把零散活动主题化、系列化。在对学校德育总体主题和目标进行科学分析确定的基础上,制订出详细具体的计划和措施,把常规性、临时性工作,特色化活动统摄在一个鲜明的主题之下,让我们所期望的德育目标通过系列化的活动体现出来,让学生在六年小学生活中不断有期待、有机会、有体验、有收获。

二是从课程的规范性入手,扎实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多彩、形式多样,要确保其有效开展,须从课程的规范性入手,建立健全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各项制度并全力落实,加强对活动的“常规管理”。

校园文化活动因类型不同而分属学校不同的部门管理,活动的开展也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实施,容易造成多头管理、多头活动、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的局面。因此,学校首先要以管理课程的方法去统筹部署,因事设岗、因岗定责,明确活动目标、组织、职责、实施、评价等过程性要求。

其次,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侧重点不同,组织形式也不同,活动主体的需要多种多样,但都必须突出一个主题,兼顾相关方面,最大限度地提高活动的综合效益。如文艺展演活动,展演的内容、质量是关注的重点,此外,这种大型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文明观看意识的最好时机,可以通过活动前的文明观看常识教育和活动中的班级文明观看状态评比来推动。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好机会,藉此可以在高年级中同时开展“我来当评委”活动,活动前由评委老师对他们进行培训,活动中给予指导,并把这些小评委的赋分值经过统计后按一定比例纳入评价分值,这样一次文艺汇演活动就变成了三次活动,活动价值也能得到最大发挥。

再次,要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给予督导,这和“活动负责制”并不矛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依此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思想,管理指导重在活动目标、主题,以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正确导向。同时,管理指导还要从追求活动的综合效益、教育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把好关,坚决摒弃那些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庸俗化、成人化之类对学生有害无益的东西。

最后,在反思中不断追求校园文化活动的改进和完善。每次校园文化活动都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场盛宴,曲终人散之时,活动主办者和学校领导应有一种自我批判精神,要对活动进行全程反思:活动的主题是否明确?是否有利于学校精神文化的构建?活动的内容是否可再调整、充实,以更好地突出主题?活动的形式是否受学生喜欢?活动的组织有无疏漏、不当之处?参与者的感受如何等等,通过反思总结,谋求下一次的改进完善,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

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立美于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和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因其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而普遍受到欢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更好地实现引导人、陶冶人、锻炼人的教育目标,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也更容易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痕迹,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充满歌声、笑声、加油声的校园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摇篮,丰富多彩的活动会把学校的印象一次次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田,从而让学校成为学生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家园。

无疑,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者要从办学的高度、儿童的视角出发,把校园文化活动纳入课程去规划、统筹、安排、精心实施,让校园文化活动成为一股永不枯竭的汩汩清泉,不断地滋润孩子们成长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葛金国.校园文化建设导论[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2] 吳志宏.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育要有“儿童视角”
多通道开展儿童戏剧创作活动探究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孩子像石头一样孩子像石头一样
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从儿童出发,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
探析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缓刑》的儿童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