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酸蚀粘结剂联合流体树脂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观察

2017-03-22 10:02许开颜
大医生 2017年10期
关键词:自酸蚀粘结剂患牙

许开颜

(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口腔科,江苏苏州 215131)

牙齿楔状缺损以中年患者人数居多。每年大约40%的发病率[1]。临床上对于导致牙齿楔状缺损的原因众说纷坛,有学者指出牙颈部组织结构薄弱可能是其中局部酸分泌过多,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对牙齿造成损伤。临床上对于病理只是猜测,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2]。患者表现为牙齿唇侧近牙颈部的硬组织随着不良刷牙的方法或牙颈部自身结构薄弱等导致牙齿慢性缺损,最终出现牙齿形态变异,呈现窄端向内的楔形状缺损[3]。其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随着缺损的变深变大后期会诱发牙髓病以及牙周根尖病变,所以对及早牙齿锲状缺损的修复不容忽视。目前,随着医学条件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多种材料应用于临床修复,但是由于材料差异以及充填后的效果对患牙的影响不同,因此选择较好的修复材料,可以避免对患牙牙髓刺激损伤,也提高充填体的固位性。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材料有玻璃离子和各种树脂,但是由于玻璃离子颜色和牙齿颜色有明显差异,以及玻璃离子的化学结合需洞型的调磨,加之材料硬度较差,经修补后远期非常容易磨损脱落,这也就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流体树脂是新研发的新型材料之一,由于具有一定的渗透性与流动性可避免传统材料的易缺损、易脱落的缺点[4,5]。本文分析自酸蚀粘结剂联合流体树脂修复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40例前牙楔状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对照组17例,观察组23例,每组各有患牙45颗。此项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

观察组患者年龄主要是集中在45岁左右,年龄39~60岁,平均年龄(48.9±6.9)岁,病程0.19~3.15年,平均病程(2.17±1.21)年,男女比例为11:12;对照组患者年龄主要是集中在42岁左右,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50.1±5.3)岁,病程0.24~3.26年,平均病程(2.37±1.42)年,男女比例为9:8。两组患者对比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所有牙颈部楔形缺损患者,均为前牙损伤,缺损深度约为2 mm左右。排除牙齿已出现牙髓炎或尖周炎的症状。

1.2 方法

两组修复前均对缺损部位进行清洁、75%酒精消毒,适当调磨牙釉质,以增强修复材料的固位。如果牙齿锲状缺损离髓腔近已出现冷热刺激痛则需要先涂一薄层钙思莫,光固化灯照射10 s。以常规治疗为对照:用日本玻璃离子粉液1:1比例调和后严密充填在牙齿锲状缺损部位,调磨,抛光。

观察组进行自酸蚀粘结剂联合流体树脂修复:运用小棉棒将幻彩-BOND自酸蚀粘结剂均匀涂抹在牙齿楔形缺损区域,等待10 s,吹5 s成薄层并注意微湿润后光照10 s,然后将3MZ350流体树脂移动至缺损区域进行分层固化,每层的光照时间为20 s。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进行牙龈边缘处及锲状缺损修复处材料的调磨和抛光。

1.3 效果评价

观察修复后一年以及两年后治疗成功情况以及牙髓活力情况。

评价标准[6-7]:(1)修复后一年(两年),牙齿楔形缺损填充体松动,缺损边缘未完全密闭,有牙髓病变、根尖病变、继发龋等现象表示治疗失败,如果上述现象均未出现,则表示治疗成功;(2)修复一年(两年)后牙髓活力需要依靠牙髓电活力测量仪测试观察牙齿的反应情况判断,与正常牙髓比较可分为坏死、敏感、迟钝、正常四种表现。

正常:受试牙与正常牙比较数据无差异;敏感:受试牙的反应数值较对照组小;坏死:受试牙经刺激后无反应,表示牙髓坏死;迟钝:受试牙经刺激后的反应数值较正常牙数值大。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用 SPSS18.0 系统;计量(x±s),t检验;计数(n,%),χ2检验;(P < 0.05)具有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修复效果情况

修复一年后,共有76颗患牙填充体与牙齿结合非常牢固,并且缺损部位封闭完全,且没有出现牙髓病变、根尖病变、继发龋现象,其中观察组占44颗,治疗的成功率97.78%,与对照组(71.11%)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两年,观察组的修复成功率仍然较对照组高,观察组有39例修复后填充体与牙齿结合非常牢固,并且缺损部位封闭完全,没有牙髓病变等现象出现,两年后的差异仍具统计学意义(86.67% vs. 53.33%,p<0.05)。

2.2 两组患者牙髓活力情况

修复后一年,观察组患者36颗患牙经牙髓活力检测与正常牙比较无差异,有4颗患牙经刺激后的反应数值较正常牙数值大,仅有2颗患牙经刺激无反应,提示坏死,牙髓活力有效率95.56%,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修复后两年,观察组的牙髓正常牙有34颗,显示坏死牙齿有5颗,敏感牙2颗,其余患牙反应迟钝,牙髓活力测试有效率88.89%(40/45);对照组修复后两年的牙髓活力测试有效率64.44%(29/45),其中牙髓活力正常有15颗,牙髓敏感7颗,迟钝7颗,有16颗牙髓显示坏死,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牙髓活力测试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与结论

楔形缺损,是口腔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牙体硬组织近牙颈部的缺损。临床上常运用日本松风玻璃离子给予填充,但在刷牙受力作用下,因玻璃离子硬度差容易再次磨损而且其颜色不美观椅旁操作时间相对较长。康红岩等[8]在研究中指出,采用自酸蚀粘结剂联合流体树脂修复后,60%以上的患者患牙填充体和牙齿结合非常牢固,并且缺损部位封闭完全,且没有出现牙髓病变、根尖病变、继发龋现象。自酸蚀粘结剂[9],是结合牙体与填充材料的中间物质,通过离子键发挥稳定作用。借助双重粘附机制,促使粘结剂与牙体的机械粘合,待其粘附于牙体后,利用双键的作用力与填充材料粘合。巩蕾等[10]也在研究中指出,楔形缺损牙齿采用自酸蚀粘结剂联合流体树脂后,并不损害牙髓活力,其中50%的患者通过牙髓活力检测完全正常。流体树脂,与传统的材料不同,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聚合作用适应牙齿的咬合力,避免修复后产生大的缺损,另外,其材料本身有一定的流动性和渗透性,对于封闭充填体边缘非常方便。进一步分析其效果显示,修复一年后,共有76颗患牙填充体与牙齿结合非常牢固,并且缺损部位封闭完全,且没有出现牙髓病变、根尖病变、继发龋现象,其中观察组占44颗,治疗的成功率97.78%,对照组有13例患者修复失败,修复的成功率为71.11%;观察组患者36颗患牙经牙髓活力检测与正常牙比较无差异,有4颗患牙经刺激后的反应数值较正常牙数值大,仅有2颗患牙经刺激无反应,提示坏死,牙髓活力有效率95.56%,对照组86.67%,这与康红岩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证明此研究可信度高。此次研究还表明,修复后两年,观察组的修复成功率仍然较对照组高,自酸蚀粘结剂联合流体树脂修复楔形缺损确实能够得到很好的修复效果。但是由于此次研究时间较短,并且选取的样本数目较少,研究内容有限,难免存在很多不足,希望有机会能在下一次研究中改进。

表 1 两组患者修复一年后牙髓活力情况[例(%)]

综上所述,自酸蚀粘结剂联合流体树脂修复楔形缺损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1] Sabatini,Camila,Ortiz,Pilar A.,Pashley,David H. et al.Preservation of resin-dentin interfaces treated with benzalkonium chloride adhesive blends[J].European journal of oral sciences,2015,123(2):108-115.

[2] 姜蕾.不同方式修复牙齿楔状缺损的疗效对照[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24-26.

[3] 袁雪明,赵亮,王本材,等.复合树脂联合流体树脂仿生充填深形楔状缺损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8):1706-1707.

[4] 任庆纯,魏美荣,白建文,等.Optibond Versa自酸蚀粘结剂在恒前牙釉质缺损微创修复的临床应用[J].口腔医学,2016,36(4):354-357.

[5] 姜靖,丁永红,朱海华,等.全酸蚀和自酸蚀粘结剂在前牙修复的临床比较研究[J].口腔医学,2012,32(11):660-662.

[6] 朱桂莲,王仁飞.自酸蚀粘结剂与全酸蚀粘结剂修复牙本质缺损的术后敏感性比较[J].口腔医学,2013,33(9):646-647.

[7] 刘宝娟,李文曦.自酸蚀粘结剂涂布方式对树脂充填物修复效果的影响[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5,25(11):685-687.

[8] 康红岩,秦涛.两种粘结剂用于楔状缺损的疗效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9):30-31.

[9] 陆佳萍,赵守亮,徐培成,等.玻璃离子和流体树脂修复楔状缺损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医学,2013,20(3):372-374.

[10] 巩蕾,黄香,何升腾,等.流体树脂修复楔状缺损边缘微渗漏的试验研究 [J]. 重庆医学,2016,45(23):3280-3282.

猜你喜欢
自酸蚀粘结剂患牙
用椅旁树脂嵌体/高嵌体在对第二磨牙远中龈下缺损进行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蜡基温拌添加剂对橡胶粉改性沥青性能影响研究
蜡基温拌添加剂对橡胶粉改性沥青性能影响研究
自酸蚀釉质粘接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的效果分析
意向性牙再植治疗重度牙周炎患牙的临床研究
自酸蚀自粘接树脂与自酸蚀粘接系统在纤维桩修复中的效果比较
隧道复合式路面高粘改性乳化沥青防水粘结剂开发
一种型煤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
自酸蚀与磷酸酸蚀对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术的临床比较
两种修复方法对已做根管治疗并单端游离缺失前磨牙折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