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关联性就业特点及其启示

2017-03-22 20:20肖云忠
关键词:社会学关联性毕业生

肖云忠

(成都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成都 610059)



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关联性就业特点及其启示

肖云忠

(成都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成都 610059)

传统就业观用对口标准对专业就业情况做出判断,通过对社会学专业就业的个案分析,提出文科专业关联性就业新理念,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核结构与外围结构使大学生就业选择呈现出匹配性差异和相关性选择的特点,专业对口不是评价就业的唯一标准,在社会发展和职业链条中找到专业位置就是就业,这是由专业、职业、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所决定的,关联性就业理念对文科专业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社会学;关联性就业;文科毕业生

一、问题与假设

一项利用麦可思公司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有近三成大学生的工作与专业不匹配,与美国、加拿大、欧洲国家大学毕业生不匹配比例10%-20%相比,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匹配比例过高。不同专业毕业生专业与工作匹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能够提供职业特定技能的专业(如建筑学、卫生医疗、自然科学和工程与技术)毕业生相对于提供一般性技能的专业(如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毕业生更可能找到与专业相匹配的工作[1]。另一项实证研究也显示,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最高,农科类次之,关联度最低的是文科专业[2]。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201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据对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全国本科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仅为67%,国际政治学专业相关度低至16%。从本科专业门类来看,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是医学(89%),最低的是历史学(46%)和法学(48%)。将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同期专业相关度进行比较,发现本科院校高于高职高专院校约7-10个百分点,211院校高于非211院校2-4个百分点,约三成的大学生抛弃了大学四年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选择了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3]。

由此可见,专业与职业存在较大比例不匹配现象,尤其是文科类专业更为突出。把专业与就业不匹配现象归结为就业难,本文由此提出的问题是: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一定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吗?从事专业不对口或匹配性差的工作就是就业难吗?如何评估文科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据此提出关联性就业假设: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核结构与外围结构使大学生就业选择呈现出匹配性差异和相关性选择,专业对口不是评价就业的标准,在社会发展和职业链条中找到专业位置就是就业,这对实现专业、职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学专业作为文科类专业的代表,历史悠久,1838年由法国人孔德创立,随后得到发展,189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创立世界第一个社会学专业,至今仍是最基础的一门社会科学和专业,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进社会学,建国后的1952年取消了社会学专业,1978年得到恢复,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巨大发展,社会学类本科专业达到416个。社会学专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专业职业属性相对较弱,其毕业生就业状况能够较好体现关联性就业假设的条件,以成都理工大学社会学专业为样本,通过考察就业状况来检验关联性假设。资料来源包括:(1) 2010年7月至8月进行的毕业生追踪调查,以社会学2002年至2010年毕业的学生600人为总体,以网络问卷方式调查了80人,回收有效问卷80份。男生占42.5%(34人),女生占57.5%(46人);本科占62.5%(50人),双学位占20%(16人),研究生占17.5%(14人);出生时间从1978年至1987年,最大年龄32岁,最小年龄23岁。就业是指毕业生实际在岗位上工作并获得报酬的劳动状况,就业状况反映出专业教育质量,设计12个指标进行测量。(2) 2009级(75人)、2010级(66人)毕业生就业协议中所表明的就业单位。(3)2015年召开毕业10周年回母校的30名毕业生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

二、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关联性就业特点

我校社会学专业1995年创办至今,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呈现出就业单位性质多元、就业领域宽、就业岗位多样、职业向上流动等特点。

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包含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两种形式,横向关联是以本专业为基础而在不同职业之间呈现出来的关联,可以用就业领域、职业变动、工作满意度、就业途径等四个指标来测量。(1)社会学专业的基本职业特质是社会管理、社会调查、社会工作,就业领域包括党政机关、教育、文化等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职业包括社会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政策研究与政策评估、社会管理与社会规划、公共关系等。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分布以企业和政府部门为主导,呈现出企业就业比例下降而政府部门比例上升的趋势。在第一份工作中,销售类有10个,公司、党政部门的行政管理类有27个,学校等教育机构有7个,广告传媒类有5个,其他15个。就2009级就业单位性质来看,除去未就业的6人外,在就业的69人中,就业单位是企业的为36人,党政事业单位为15人,考研留学为10人,其他为8人;从2010级就业单位性质来看,除去未就业的5人外,在就业的61人中,就业单位是企业的为34人,党政事业单位为8人,考研留学为7人,其他为12人,这些职业体现了横向关联的特点。(2)从职业变动率来看,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成的毕业生至少变动了1次工作单位,企业就业比例由最初的62.7%下降为目前的53.1%,政府部门就业比例由最初的26.6%上升为目前的32.8%,在学校就业的比例和自主创业的比例在提高。(3)在工作满意度方面,近6成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表示满意,1/3的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是一般。(4)在就业途径方面,2/3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就业,1/3通过家庭、亲戚、朋友等非市场途径就业。

纵向关联是同一职业的不同环节、不同职级之间的关联,表现为职业的晋升状况,把承担一定管理责任的岗位称为管理类业务,只是普通职员或工作人员身份的岗位称为执行类业务。2010年数据显示,管理类业务由最初的41.3%上升为目前的57.8%,执行类业务由最初的58.7%下降为目前的42.2%,中级职务由最初的4.8%上升为目前的25.0%。

本文把就业单位性质多元、就业领域宽、就业岗位多样、职业向上流动等特点的就业情形称为关联性就业,它是文科类专业普遍具有的一种特质,目前文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就是关联性就业理念的体现。

关联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连带性,是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在内容、功能、机制等层面所具有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关联性就业是以本专业为基础而在专业对应的职业领域寻求工作并适应社会变化需求而调整职业的过程及结果。(1)关联性就业以专业为基础,专业的职业属性显著度对职业方向具有不同的指示作用;(2)关联性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调试过程,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发生变化;(3)关联性就业是社会结构中的子系统,受就业形势的影响;(4)关联性就业是一个比专业对口或职业匹配更具有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性的概念,更符合专业发展、社会发展与职业选择的现实和内在关联,更能够指导专业建设和职业生涯规划实践;(5)关联性就业是提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核结构与外围结构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6)关联性就业作为一种理念,目的是把握好就业质量与数量、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辩证关系,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立足提高一次性就业率,然后逐步提高就业质量。

三、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关联性就业的生成机制

专业、职业、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关联性就业机制,目的在于揭示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的发生原理,论证关联性假设的可行性,关联性机制可以分为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社会学专业对职业的影响途径即关联性机制体现为:直接提供工作知识和技能的为4.7%,间接提供工作思路的为23.4%,通过培养健全人格而更好适应社会的为67.2%。

(一)关联性就业的内在机制

首先,专业内部关联。任何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都由内核层和外围层构成,能够直接提供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属于内核层,是专业的核心部分,由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构成,能够间接提供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属于外围层,是专业的非核心部分,由通识通修、选修等课程构成,内核和外围构成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内核层凸显专业个性和差异性,是就业的显性标志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依据,外围层凸显专业共性和通约性,成为职业迁移和转换的显性标志。社会学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能够支撑社会学毕业生选择与社会相关联的就业领域,任何社会组织都有管理、文秘、公关、调研等功能,这就为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岗位,这也是社会学专业的职业适应性较显著且具有跨专业就业优势的原因。

其次,专业之间的关联。专业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和建构起来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认知和方法两个部分,认知是专业的知识结构,方法是专业建构和演化的哲学基础和研究技术,从古代到近现代,知识体系从笼统混沌到分化具体再到综合,文理交叉,科学与人文融合,这为专业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协同创新奠定了基础。我国目前的专业设置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门类,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在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中确定62种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专业介绍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修业年限、授予学位[4]。文科类专业就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7个门类,管理学具有文理交叉的特点。文科类专业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和人,社会是具有自身结构、功能和运行规律的有机体,其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结构是专业形成和演变的基础和前提,以社会不同侧面和属性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社会科学,主要专业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以人自身的思想情感和心理为对象形成人文科学,主要专业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既有分工和差异,又存在交叉和共性,专业差异性体现在学科知识体系和具体工作领域方面的不一致性,这是专业成立的基本依据。专业共性体现为文科类专业在通识通修课程设置上的一致性,都有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思想政治理论、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研究方法、外语应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共同的要求;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具有一致性,都设置了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

(二)关联性就业的外在机制

首先,职业之间的关联。职业是社会分工所要求的实践活动及其领域,是解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实践,也是个体获得生存发展资料、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依据,各种职业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由此构成职业体系,职业之间存在互补性和通约性,互补性是指职业之间构成产业链条的相互支持性,通约性是指职业之间在工作流程、思维方法、知识基础等方面的互通性,具有较强的职业迁移性。单位是职业的载体,是拥有不同专业的个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分工与合作的场所,在一个单位内部以及在不同单位的业务和交往过程中,存在多种专业分工与合作,这为文科类专业就业提供了机会。

其次,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联。根据专业的职业属性的显著度与职业方向的显著度的关系,把关联性就业分为两种类型:(1)职业属性越明显的专业,其职业方向就越显著,专业方向直接指示职业方向,可称为强关联性就业;(2)职业属性越不明显的专业,其职业方向就越模糊,专业方向间接指示职业方向,可称为弱关联性就业。强关联性就业的专业往往是社会结构及分工体系中比较具体的专业,研究对象是社会的某个局部或子结构,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艺术等;弱关联性就业的专业往往是社会结构及分工体系中比较抽象的专业,研究对象是社会整体,如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文学。强关联性就业的专业可以称为工具理性为主的专业,其社会知名度和认同度较高,往往被称为热门专业;弱关联性就业的专业可以称为价值理性为主的专业,其社会知名度和认同度低,往往被称为冷门专业。

强关联性就业与弱关联性就业受到社会结构及其就业形势的影响而呈现出复杂的就业结果,一是强关联性就业不一定取得充分就业的结果,二是弱关联性就业不一定取得不充分就业的结果。目前从专业对口角度来定义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的就业就是高质量的就业,专业对口性差的就业就是低质量的就业,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体现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但这是一种静态思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可以做到,却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为专业人才就业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提供了机会,任何文科类专业均在社会中有自己的结构定位和功能定位,加上文科类专业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二者共同决定了专业之间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关联性就业也就具有可行性。

再次,专业、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关联。社会是专业和职业的实践场域,是专业和职业孕育以及演变的源泉。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变迁而呈现出复杂的关系,直接体现为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新旧职业交替现象突出,新职业层出不穷,职业的关联性更加突出。对已经就业的大学生而言,面对变动中的职业结构,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在学好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需要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最一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有助于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通过社会学专业关联性就业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的发生机制,证明关联性就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从而为文科专业就业和专业建设提供了理念和方法论的启示和借鉴。

四、关联性就业观对文科专业建设的启示

(一)更新就业理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专业、就业、创业相结合,处理好专业内核与外延、本行与外行的关系,既立足本专业,又能根据形势实现专业迁移,努力提高就业率,改变从一而终、等、靠、要的惯性思维。

在职业选择方面,用A、B表示不同专业所构成的职业领域,a、b表示职业领域中的一个工作,首先寻找专业对口性强的职业,即a∈A,就是在专业对口的职业领域A中找到一个工作a;当不能找到对口性强的职业时,就是去寻找对口性弱的职业,即a∈B,就是在B职业领域中找到一个工作a,总之要实现就业。

在职业迁移方面,在职业实践过程中,在对口性强的职业过程中不断向高端迈进,提高就业质量;对于对口性弱的就业情形就是职业迁移,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而提高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二)打造专业特色

专业方向和特色越显著,毕业生就业的目标越明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需求就越清晰。就社会学专业而言,毕业生比较认可的三个专业方向是公共关系、调查与统计分析、社会工作与管理。有毕业生建议设立社会工作方向,鉴于社区发展迅速现状,可增加社区建设类课程,可包含心理建设。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建议将现有的社会保障课程延伸细化,并且学校能和更多的后勤保障单位合作,提供毕业生更多去社区或者劳动保障部门实习的机会。完善公共关系方向,建议学校与公关公司、广告公司或者营销策划公司合作,提供实习机会,提前感受行业气息,这与另一项调查结论是一致的,认为课程设置应遵循宽且精的原则,应有1-2个方向能与社会需求靠拢,如管理、营销[5]。二是深化课程教学设计,增加与就业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应用型课程,如开设市场营销、应用文写作类课程,“定期举行针对当前社会热点的社会学分析讨论会,以相对强制性的约束引导大家自觉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增加一些社会学对企业运行及管理方面的影响及研究类课程,从社会学角度对企业进行独特的分析。”这与现有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课程设置要以贴近企业生存环境、能对工作产生直接指导作用和能力的课程为主,而以研究性课程为辅,突出SPSS、应用写作、公共关系、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团体与个案工作[6]。三是建立相关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公共关系、市场调查、社区服务、政府管理等环节受到实际训练。有毕业生就建议:“在教学初期就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较早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认知,更全面地认知自己和专业工作方向。”

(三)营造就业氛围

对部分弱关联性就业专业而言,尤其需要扩大专业的舆论空间。企业和政府组织以及公众对社会学认知不足,影响就业。目前需要借助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利氛围,通过专家学者的宣传、对社会建设的建言献策、普及社会学知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加用人单位对社会学专业的了解和对毕业生的接纳;政府在就业岗位方面给予应有的支持,如各级政府部门购买专业社工服务以增加社会学专业人才就业领域,发挥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作用,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措施[7],取消某些职业资格证书在报考条件上排斥社会学专业的规定。

(四)提升综合素质

弱关联性就业和强关联性就业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为此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就显得更加重要,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身心健康状况、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等层面,具体表现为大学生获得的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英语、计算机水平、演讲辩论赛、科技竞赛等,通过这些素质训练,可以为大学生实现关联性就业奠定基础。

[1]刘扬.大学生专业与工作匹配研究: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82-88.

[2]李海波,等.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97-99.

[3]麦可思研究院.2011、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董金秋, 王平.高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研究[J].社会,2003,(2):16-18.

[6]方建中.关于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8):27-29.

[7]姚兆余, 刘红生.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9(6):892-895.

编辑:鲁彦琪

Related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Graduates of Sociology Specialty

XIAO Yunzh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China)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 i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of traditional view of employment, which is made a judgment on rate of employment. Based on the sociology employment case analysis, new idea of related employment of liberal arts is put forward. Core structure and peripheral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mak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hoice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 of matching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 selection.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 is not the only standard on employment evaluation. Finding a professional position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chain may be defined as employment.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professional, occupation and society is called related employment mechanism. Career choice and ccupational migration is called implementation path on related employ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employment promotion and service, career planning is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related employment. Related employment idea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achieving positive interaction among the professional, occupation and society.

sociology; related employment; liberal arts graduates

10.3969/j.issn.1672-0539.2017.01.014

2016-06-18

四川省社会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4Z003-11)、社会学专业认同与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13JGY44)阶段性成果

肖云忠(1970-),男,四川乐至人,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文化价值观。

C916

A

1672-0539(2017)01-0077-05

猜你喜欢
社会学关联性毕业生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