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背景下苏州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发展模式分析

2017-03-23 21:27郭薇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模式

郭薇

▲ 基金项目:2016年度苏州市软科学课题:苏州在“长江经济带”国

家战略中的定位与切入口研究(项目代码240103)

◆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长期“弱复苏”的态势,刺激国内各类经济体发展模式亟需转型。长江区域物流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研究以外向型发展为特色的苏州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如何顺应新常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借力长江经济带壮大自身,开发好内外业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保税物流 模式

引言

2014年国务院提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新经济带,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和新支撑的重大决策。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亚洲博鳌论坛年会上正式提出了重新构筑“中国梦”、“亚洲梦”、“欧洲梦”和“非洲梦”的一带一路新版图设计。“长江经济带”沿途覆盖江浙沪在内的11个省市,而苏州是江苏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毗邻上海自贸区,地理位置处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战略交汇结点上,被公认为在国家战略发展中支援中西部大开发和开放层面上肩负深远使命。苏州拥有强大物流产业的有力支撑,将是苏州承担“南北联动”、“东西贯通”重任的先决条件。物流产业作为“第三利润源”,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综合保税物流园区的建设,是苏州物流园区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长江区域经济带的开发中具有非凡意义。

综合保税物流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

(一)保税物流园区的概念

国内关于“物流园区”的概念,最初由我国十大物流专家之一的王之泰教授从日本引进。经过了长期实践,无论从物流企业和相关机构在一定地理空间上集聚场所的角度,还是以物流园区内部企业和机构集群化运作的视角,物流园区都顺应了企业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诉求。物流园区的设立,旨在汇集社会丰富的物流资源和资本,为分工更为细致的产业链提供更为多样化、灵活性的专业服务。物流园区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区域性物流节点的有效载体,是传统物流产业发展到高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的有机结合体,在区域经济运作协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税制度始于英国,在操作上允许进口企业暂缓缴纳关税,减少企业贸易成本,有利于国际贸易广泛开展。现代物流园区包括保税区域和非保税区域两大类。保税物流园区是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6类多元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3类场所的泛称。

(二)国内外保税物流园区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政府为解决日益窘迫的东京交通拥堵问题,缓解工业污染造成的严重污染,决定在东京市区四角城郊结合部,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昭和30年(1955年),集运输、仓储配送、商贸、信息处理一体化高效运作的“物流团地”终于面世。自此,日本无比重视其视为关乎国家存亡的物流团地的建设。德国为解决二战后和东西德统一后的经济不平衡性,借鉴日本经验,首先在不莱梅建立了“货运村”,并以此为基点,规划建设辐射全国的物流网点,影响力涉及整个欧洲,为歐洲经济的全面提振和协调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昔日“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和中国香港也大力开发以“配送中心”为主的物流园区,为其在20世纪90年代的腾飞奠定扎实基础。

1880年中国海关在西方列强掌控下,开始建立各种类型保税仓库,保税物流成为西方国家在中国掠夺资源的工具。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禁运,保税制度也一度虚设。改革开放后,我国海关开始恢复保税制度。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我国保税物流初级发展阶段,各类保税仓库为进口企业提供保税仓储服务。1990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作为国家批准的第一个保税区,拓展了出口加工、国际转口贸易、商品展示等多项业务。1996年,包括苏州、张家港在内的15个保税区初具规模。2000年伊始,我国保税物流进入新发展阶段,2002年国家批准15个出口加工区。2003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叠加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功能,率先转型升级为国内第一个区港联动试点,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入区退税”的优惠政策,开拓国际中转及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初具国际自由贸易区“境内关外”的特点。2005年,国务院首批上海洋山保税港区,洋山港区具备“出口加工区、保税区、港区”三区合一的优势。经历8年的实践,2013年我国保税物流进入更高层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崭新阶段,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上海自由贸易区诞生。时至2016年底,又新增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由贸易区。2016年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示范区设立。

(三)综合保税物流园区业务与区域经济的关联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需求催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区域经济学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于1826年在《农业区位论》一书中提出,经过长期演变发展,逐渐成为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经济增长途径和措施,重在发挥各地区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不同国家、乃至一个国家中不同地区之间生产要素快速流动激发物流产业发展。新兴、复合型物流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协同运作的不可或缺的资源平台。在区域内,可从事国内外商品采购、仓储、配送、加工、运输及信息、物流金融等物流活动,由于实行优惠的“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吸引大批优质国际物流企业和相关机构入住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溢出效应,加快商贸型和工业生产型保税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国区域经济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综合保税物流园区更是担负着联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经贸往来的重任。

苏州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发展现状与新方向

1992-1994年,历时3年准备、申请,借鉴新加坡先进园区新城规划设计理念,在占据苏州3.5%的土地上,终于获得国务院首批第一个国内工业园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SIP)。为更好地服务园区内国际跨国公司的生产贸易,1997年苏州进出口货物分流中心正式成立;2004年升级为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在海关、财税和外汇、国检等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虚拟香港”运作,监管进出口贸易货物值就高达51亿美元。建立了“以区港联动为龙头,以保税物流中心为枢纽,以优化的公共型和出口监管仓库为网点”的多元化保税仓储物流监管体系。短短6年内,引进大批世界500强知名企业入驻园区,世界先进的高科技、管理、资本不断涌入,全面带动苏州地区工业企业和商贸服务业改制进程和快速发展。2000年4月,国务院首批包括苏州在内的15个出口加工区。2006年12月,苏州现代物流园区再次整合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B型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叠加口岸功能成为综合保税区,新增检测、维修、贸易和展销功能。

(一)苏州保税物流园区对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苏州综合保税物流园区通过近20年的建设和磨炼,从最初形态的保税仓储、出口加工为主打业务一路走来。从时间轴上,可发现苏州综合保税物流园区的发展紧紧跟随前沿阵地上海的进程,顺利完成每一次阶段性转型升级。目前苏州物流中心旗下有三大运营公司,苏州工业园区报关有限公司、得而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普洛斯物流园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为苏州综合保税物流保驾护航。

“SZV”虚拟延伸上海空港功能服务广大企业。苏州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创新性地将原有的苏州城市机场“SZV”IATA(国际航空协会)代码成功申请为苏州工业园区“虚拟空港”代码,将上海空港功能直接延伸至苏州工业园区,从而实现园区企业进口货物在上海空港口岸落地后,空陆联程快速通关模式让众多国际企业受益,用“卡车航班”陆运实现“直航”。进出口货物物流速度、成本和经济效益大幅改善。

“虚拟海港”水陆联程实现口岸一体化直通。1997年,苏州-上海港之间设置了“海运直通”绿色通道,为苏州内外资生产和商贸企业构筑“无形海港”;时至2010年,再次实现太仓港-苏州无水港之间的虚拟水陆联程,苏州吴中出口加工区成为太仓港的第一个无水港区。由于大胆推进了“虚拟口岸直通放行”检验监管模式,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充分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绿色物流的倡议。创新型的“水陆联程”、“空陆联程”全新国际物流载体模式为实现苏州综合保税物流园区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综合保税区经济转型提速成为苏州外向型经济增长极。2015年10月,苏州工业园区获国务院批准为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张家港保税区成为国家企业外债宏观审慎管理的新试点。吴中、吴江、常熟出口加工区成功转型为综合保税区,由此苏州大市范围内的综合保税区(含保税港区)数量增加至8家。良好的保税物流区域环境,稳定和加速了国际企业在苏州的投资信心和力度。截至2015年底,14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苏投资企业达400多家。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的“苏满欧”列车在轨道上行驶出一条通达中欧腹地的钢铁“丝绸之路”。综合保税区贸易功能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加速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二)新常态下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面对这样的新态势,苏州要发挥好先天优势,扬长避短,将未来长江中上游产业大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充分利用起来。

优势分析。从版图上看,地处长江下游的苏州,明显位于长江经济带的出海口,开展国际贸易的地理位置优越。向东可根据客户不同物流需求,轻松选择上海、南通、太仓、宁波、温州任一港口通达世界各重要港口,向西通过长江链接内陆广阔腹地沿途的11个省市经济动脉。苏州保税物流园区整体基础设施和设备非常完善,投资建成苏嘉杭、沪苏浙、沿江、绕城多条高等级高速公路,达到“一纵二横一环二射”立体公路网络,打通去往中西部陆地通道。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物流中心、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形成的“一园二区”的保税物流区域构建了苏州现代物流向国际化发展的蓝图。未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产业经济更开放的对外发展格局,必将带来更多的国际商贸和物流需求,综合保税区物流市场前景广阔。

劣势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长期“弱复苏”态势成为趋势,产业空心化问题逐渐凸显,外向型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时期已被动摇。受宗主国政治干预影响,苏州园区内部分欧美日资企业开始转移回国或向东南亚其它劳动力成本低下的国家迁徙,一度造成苏州对外贸易总量下滑,保税物流业务量相应有所减少;随着国家加快中西部大开发进程,各项政策性优惠措施出台,苏州部分本土加工制造企业也有为降低成本而向西内迁的倾向,如苏州传统茧丝绸出口加工企业,将来为其提供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服务的机会必将在长江经济带沿途各省市分流。综合保税物流发展时间不长,在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部分行政职能和管理职能条块分割缺陷,不利于保税物流长期健康发展。现代物流中高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

发展机遇。苏州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江苏省经济重镇,接受上海建设世界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全面辐射,区位优势显著。虽地处内陆,但凭借自身实力获国家给予“无水港”和“空港”的优惠政策,形成虚实结合,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多式联运一体化的运输体系。继国家《物流产业振兴计划》颁布和实施之后,江苏省和苏州市也陆续制定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省内确定建设徐州、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的物流区域联盟。在国家“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战略指导下,南通、太仓港口长江水道最深已达12.5米,在2020年上延至南京。在“一寸水深一寸金”大航海时代,长江下游水运通航能力大幅度增加,可有效缓解陆路公路运输的压力,内河水运成本下降也必将激励更多长江中上游企业出口货物通过更低成本的长江水道运至地理位置上离出海口更近的苏州,由蘇州综合保税物流园区为其量身定做进出口货物国际物流最佳方案,“以港兴市”也成为未来苏州经济新着力点。

面临的挑战。2015年苏州国际物流业务恢复明显,但对比上海和浙江,苏州在周边省份和地区的竞争优势还不够明显。受到上海自贸区的辐射影响,在短期内苏州综合保税区物流业务客观上必定下滑,但从长远分析,两者之间应该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共赢关系。苏州和上海在发展保税物流方面,既有竞争压力,更有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机会。因为在地理位置上,苏州比上海更接近内地,苏州可凭借优质服务和信息优势,融入黄金水道立体交通网络,向中西部主动发掘更多经贸联系,同时为上海提供更多快捷便利的进出口物流安排。未来随着长江经济带产业的开放,必将带来进出口业务总量的增加,同时也对苏州保税物流业务提出更高要求。2004年我国物流业对外开放后,世界物流巨头纷纷抢占国内市场。诸多品牌落户苏州,美国UPS、德国DHL、日本三井物产、大田等公司以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运作理念与苏州本土物流行业的激烈竞争由此展开,也对苏州综合保税区物流业产生一定冲击。

(三)苏州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定位和思考

据以上分析,可见苏州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发展优劣势明显,未来机遇很多,但挑战也同时存在。苏州综合保税物流园区被国家定位为“陆路口岸型”,但依旧可凭借苏州“无水港”、“虚拟空港”的政策优势对接长江经济带大开发,大胆尝试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直接延伸“通关一体化”进程,抓住时机,主动发挥苏州地缘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宣传,引导和引领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发展走向国际化,助推长江区域经济迈向国际市场,为“长江经济带” 最终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接轨战略规划做出应有贡献。

“长江经济带”背景下苏州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发展模式

21世纪初,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物流园区建设,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和北方沿海地区。时至今日,全国物流园区数量已过百。国家给予物流园区开发建设的优惠土地、财税政策,吸引各省市和地区对物流园区加大开发力度,其中不乏非常知名的成功例子,但也不乏盲目规划不计后果的乱开发,由此造成近60%物流园区出现空置现象。苏州综合保税园区要在选址规范科学和必要性充分论证下进行建设和发展,在以下方面亟需加强:

(一)科学规划模式

苏州规划中有10座大型物流园区、2个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5个综合保税物流园和3个时效性区域运送型物流园。从数量上看,苏州物流园区为数不少,找准各自定位是关键。如时效性区域运送型的常熟物流园区,可在长江经济带开发中作为苏北和苏南重要货物交换枢纽;盛泽物流园区主要服务盛泽丝绸市场,随着“东桑西移”政策收获期的到来,完全可凭借长江中上游地区低廉优越的生产要素,先将茧丝绸原材料产地西移和深加工,再利用“黄金水道”将成品回运苏州,通过苏州保税物流园区链接各类便捷通道,出口到世界各地。

(二)管理运营模式

由于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区大部分业务直接涉及国家海关、国检、国税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所以在管理机制上行政性更显突出。加强各部门协调合作,提高效率和资本利用率成为保税物流园区管理方的主要赢利目标。可适当通过引进实力雄厚的民营资本或外资物流企业的多方合股合作,打破单一体制下过于集权化的管理,加强纵向和横向联络沟通,加强国际物流市场开拓能力,更多利用市场机制,合理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和资产总额周转率。促进园区内企业协同发展,维护良好的物流市场竞争秩序,使综合保税区物流健康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模式

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综合保税物流园区要及早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主动加强友好合作,利用周边资源去除多式联运瓶颈,简化运输环节,提高标准化集装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减少转运、装卸、组织等物流成本,提升长江经济带交通物流总体效率和效益,推动11省市之间融合发展。倡导区域内统一绿色物流指标、实施绿色作业、发展绿色装备,建立长江带循环低碳物流体系。苏州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可依靠自身优势,延伸为长江中上游企业提供商务、金融、法律、咨询等各类增值服务,吸引众多企业来园内设立公司,稳固长期投资信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国际人才倍增模式

每年苏州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物流专本科、研究生应届毕业生不足3000人,远不能满足苏州本地高端物流行业的发展。综合保税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雄厚的资金,更亟需通晓综合保税区区域业务和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区管理的经营人才。因此,在加大利用本地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综合保税区物流人才的同时,可以通过国内、国际人才招聘市场,努力寻找具有真才实学、国际物流园区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保税区物流人才,满足苏州综合保税物流园区跨区域发展的高标准要求。

(五)信息交汇模式

在高标准构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同时,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通讯技术,如GPS、GIS、POS、DM、DW、RF、EDI技术等,敦促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环节建立起快速反应的物流信息化平台,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商品市场,利用信息技术增强综合保税物流园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长江经济带背景下,应进一步联合长江中上游省份的物流园区,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一体化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整合上中下游物流资源,资源共享,更好地为中上游企业产品跨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便利条件,全方位实现综合保税区物流跨区域、网络化规模运营模式。

结论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现代物流已成为各国重视的最具潜力产业。综合保税物流园区的发展是我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持续开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综合保税物流园区最能体现整合各类生产要素、深化企业积聚的产业集成功能,带动长江经济带板块的全面发动,着力推进长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娟.江西现代物流业及物流园区的发展平台[J].科技广场,2005(5)

2.杨春艳.基于循环理论的物流园区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5)

3.周艳军.保税物流[M].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

4.关务通·加贸系列编委会.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实务操作与技巧[M].中国海关出版社,2014

5.孙前进.海关监管与保税物流体系建设[M].中国物资出版社,2012

6.2015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2015年苏州市物流业发展统计公报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模式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