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在作文中的运用

2017-03-23 15:05江苏
同学少年 2017年4期
关键词:庖丁二嫂伯乐

江苏 吕 媛

类比在作文中的运用

江苏 吕 媛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的形成,是以“比”为基础的,通过主、客体的比较,显示出两种事物的相似点。在作文中运用类比手法,能使说理更为鲜明形象。

一、切分层次,自然过渡

借助类比来切分层次,并自然过渡到下文,是一种常见的过渡手法。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中有: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句话有两个功能:一是通过类比达尔文取得的伟大成就,突出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重要价值,二是自然引出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阐述。

二、增强力度,明确观点

类比手法在阐发个人观点的过程中,能起到增强说理力度、明确所述观点的效果,从而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如王充的 《订鬼》 中这个片段:

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为了说明病人所看到的鬼实际上并不是鬼,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列举“伯乐学相马时看什么都是马”“庖丁学解牛时活牛在他眼里只是牛的部件的组合”两个例子,从而推出,人生病见到鬼,正如伯乐看马、庖丁看牛一样,并非真的见到了鬼,而是胡思乱想所致。结论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三、丰富内容,拓展情境

在作文中运用类比手法,一方面可以由此及彼,丰富文章的内容,另一方面则可以展开联想与想象,拓展出更开阔的情境。如《生命中的土地》一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当它和苏轼的名字血脉交融之后,它便有了精神,有了魂灵,便随着苏轼在田间劳作的脚印和在田塍上吟唱的诗歌一起,永远载入了史册。

作者意在总结“东坡”这个地方对于苏轼的意义,类比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得这样的结论具有广泛而普遍的意义。

四、点缀描摹,刻画形象

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巧妙运用类比手法,可以使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更为生动传神。如鲁迅的 《故乡》 中对杨二嫂的这段描写: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为了表现杨二嫂对“我”没有认出她的“不平”,作者将不认识拿破仑、华盛顿搬出来,突出她“显出鄙夷的神色”的荒谬,夸张幽默中有讽刺,简单一句话,使杨二嫂的形象顿然生动起来。

(责任编辑 张毓春)

猜你喜欢
庖丁二嫂伯乐
当庖丁遇到犟牛
千里马无须伯乐证明
涵养“庖丁”之劲——养的是苦干实干的狠劲钻劲
伯乐之子按图索骥
老伴
灶王爷秀逗记(八)
伯乐传道
闻香抢钱
店里不知身是客
掌握规律是学习上精益求精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