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能站起来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脑瘫患儿康复工作创新实践经验与思考

2017-03-24 05:55党伟利李燕马炳祥
中国民政 2017年1期
关键词:残疾儿童福利院郑州市

党伟利 李燕 马炳祥

希望你能站起来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脑瘫患儿康复工作创新实践经验与思考

党伟利 李燕 马炳祥

李燕院长与郑州市民政局同志鼓励福利院儿童配合康复治疗

福利院儿童通过康复治疗站起来

康复合作项目缘起

2016年12月27日,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医疗康复科评估室里传出一个激动人心的声音:“我会自己走路啦!”12岁的残疾儿童希望兴奋地向大家宣告,康复评估室的医生和康复治疗师们脸上露出了和希望一样兴奋又自豪的笑容。虽然只有短短的5米,但是对于希望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啊,426个日日夜夜的煎熬,1年零2个月汗水和泪水的浸泡,咬牙坚持的康复训练,希望和我们共同努力的付出终于有了收获,希望会自己走路了,希望真的——有希望啦!

希望是郑州市儿童福利院800余名残疾儿童之一,也是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引进专业康复技术、进行康复合作的受益者之一,希望的名字很特别,它饱含着祝福的心愿。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李燕院长说,院里残障儿童很多,为此专门成立了脑瘫康复基地。为了让脑瘫孩子站起来自己走路,不仅要给他们提供轮椅、助行器等设备,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逐步康复,学会走路。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经过多方考虑、深入调研、大胆创新,2015年8月经郑州市民政局批准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了康复合作,为院里的孩子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康复平台,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个项目获得专业有效的综合康复治疗。项目运行至今,已经有240余名儿童进行了系统的康复治疗,96%的残障儿童病情得到改善,70多个孩子达到了康复目标,其中30余名被院外家庭领养融入社会,40多个孩子转送福利院其他项目学习。像希望这样通过康复治疗自己会走路的孩子还有很多,郑民年是另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经过4个多月的治疗,就扔掉了助行器,能够自己行走,从此成为医疗康复科残疾儿童心目中的榜样,激励着其他残疾儿童进行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

康复合作模式经验分析

受多种因素制约,福利院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招聘、留用困难,康复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康复技术水平与医院相比有较大差距,康复效果亟待提高等问题。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康复合作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实践,不仅实现了技术层面的合作,还实现了管理层面的合作。康复合作从开始迄今1年5个月,主要取得了以下经验。

(一)依托基础设施加强硬件建设 合作前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已经成立了康复中心,并于2011年被民政部认定为“明天计划”脑瘫康复训练示范基地,康复中心开设有捏脊按摩室、作业疗法室、运动疗法室、针灸室、言语训练室、教育训练室等,购置了价值近百万元的康复仪器和设备,为康复合作奠定了硬件基础。

(二)依托医院规范管理、培养专业人员 合作初期,医院经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福利院康复门诊部,接管福利院原有18名康复治疗师人事关系,工资和绩效由医院统一发放,医院派遣康复团队包括康复医师、护士及治疗师常驻儿童福利院,按照医院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加强治疗师队伍建设,依托医院先进的康复诊疗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对福利院康复人员进行持续的业务培训,使之达到与医院康复治疗师同等水平。同时,对院内类家庭孩子家长、养护部门保育员等工作人员进行每月1次以上的康复指导、健康宣教,使得康复知识逐渐全员普及,福利院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康复意识增强,并将康复治疗技术融入到日常的养育护理中,更好地增强了康复治疗效果。

(三)依托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康复合作属于付费医疗模式,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借助河南省残联定向购买助残服务项目优势,支付专业康复医疗服务费用。付费医疗模式使原有康复工作人员收入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主动投入更多精力提升业务能力。康复工作的专业队伍日趋稳定,合作1年5个月以来,无一人离职。

(四)依托专业技术支持和病历信息科学设计康复儿童档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医院,该院儿童脑病诊疗康复中心是中国康复医学会与美国CPN合作的儿童康复医师、儿童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项目《脑性瘫痪中医诊疗指南》起草、制定单位,2015年起先后被河南省、郑州市残联确定为“河南省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定点机构。福利院通过康复合作,根据儿童福利院实际情况,结合医院康复病历特点,设计整理出简便易行、康复特色突出且符合“明天计划”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管理系统要求的康复儿童档案,包括图片、视频资料、电子康复档案,为福利院儿童康复评估、治疗方案制定、康复疗效总结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在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举行的脑瘫康复基地第1期培训中,为来自全国福利机构的康复工作人员讲解示范,促进康复档案工作专业化、规范化。

(五)依托便利的服务空间实现“康教结合” 医院康复服务入驻福利院后,康复儿童不需要在福利院与医院之间往返。这种直接将康复医护人员派驻儿童福利院的方式,既节省了福利院的人力成本,也为“康教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让福利院残疾儿童得到有效康复治疗的同时,能够不受医院场地限制,从而保障了康复儿童院内特殊教育时间。如今福利院每日可为130余名残疾儿童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历时1年5个月的康复合作采用传统中医治疗和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康复疗法,发挥中医治疗优势,解决院内儿童康复难题,并形成符合福利院残疾儿童特色的康复技术,使院内脑瘫、唐氏综合征、智力、语言障碍儿童的运动、智力水平明显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因康复后自身能力提高,能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福利院儿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问题及前瞻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利用此种康复合作模式,借助医院专业优势,在儿童福利院开展专业康复工作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是院内多数脑瘫儿童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康复难度大,而年龄小的脑损伤患儿存在体质差、易感染、影响康复治疗等问题。二是福利院还集中了较多的唐氏综合征儿童,存在明显的运动和智力障碍,如何针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也是一个难题。三是智力、语言障碍儿童如果经医生评估属于中、重度残障,则需要更加长期的教育康复过程。四是由于康复人员、场地、资金有限,每天只能为100余名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治疗,尚不能接收更多需要康复的儿童。

问题的存在本身是挑战,也是前进的动力。未来,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康复工作创新实践依然任重道远。但是康复合作后形成的一系列符合儿童福利院特色的康复工作管理经验、康复儿童档案标准化、智力障碍儿童评估及教育康复技术、综合康复治疗专业技术可以尝试在一些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推广应用,使康复治疗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人一病,从而惠及更多的孤残儿童。

(作者单位: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猜你喜欢
残疾儿童福利院郑州市
福利院的孩子
郑州市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郑州市建委立体停车库项目实施方案
BABY,COME BACK
残疾儿童招生入学要“全覆盖、零拒绝”
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
顾秀莲与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共度“六一”
“爱心彩笔”进入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