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治愈贫困最好的良药
——千名养老护理员培训助力罗霄山精准扶贫

2017-03-24 05:55李雪
中国民政 2017年1期
关键词:吉安护理员培训班

本刊记者 李雪

乐观,治愈贫困最好的良药
——千名养老护理员培训助力罗霄山精准扶贫

本刊记者 李雪

2016年12月14日,李观香在考试中展示热敷

从北京到12月的吉安,会感觉到一种春天的味道,湿润的气息在绿树间隐隐躁动。

这种躁动蔓延到了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一栋大楼的三层,人们焦灼地等待着,盼着早点叫到自己,又希望晚一点、再晚一点。他们跨度之大,从十几岁的学生,到50多岁大字不识的妇女。这是罗霄山扶贫片区千名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班第八期的结业考试现场。

从2016年4月到12月的9个月里,这样的培训班举行了8期,培养了1003名学员。通过植入新技术、新观念,为当地脱贫带来了新的希望。

四天,设想被细化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

2016年初,规划财务司司长冯亚平参加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会议,了解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挂职干部在山西省天镇县通过保姆培训帮助脱贫时,眼前一亮:罗霄山片区的脱贫是不是也能借鉴一下?一方面,罗霄山片区有46.7万贫困家庭,如何让他们掌握一定技能,从而实现帮助一人、全家脱贫的目的。另一方面,中国老龄化趋势明显,护理员缺口达千万级别,持证上岗更是不足2%,严重阻碍养老产业发展。能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在罗霄山片区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帮助片区贫困人口脱贫?

2016年1月25日,由民政部培训中心(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主任邹文开任组长的6人调研团队奔赴江西。第四天,调研报告出来了。罗霄山片区养老护理员培训的设想,被细化成一个招生、培训、就业环环相扣的链条:由民政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市、县民政部门负责宣传以及招生,培训中心负责培训教学和鉴定考试工作,而省厅负责统筹协调及推荐就业。

4月5日,第一期千名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班开班了,来自江西吉安、赣州、湖南郴州的126人参加了培训。梁珍秀就是其中一个。38岁的梁珍秀是吉安市遂川县黄坑乡水口村人,丈夫在广东打工,她一人在家带着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家里只有半亩田,丈夫收入微薄,一年能给家里的钱不过万元,2014年的一场病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欠了七八万元外债,成了贫困户。2016年2月,梁珍秀到乡敬老院当护理员,每月1200元的工资虽然不高,但离家不远,也可以贴补家用。看到护理员培训,她主动报了名。

培训课程既有养老政策、理论知识解读,又有角色扮演模拟操作,以及考察实习。师资力量也堪称豪华,青岛红十字老年护理院院长谭美青、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罗洪英等养老护理领域的翘楚。而且,培训费、资料费、住宿费、餐费,一概免除。

“刚做的时候,我觉得护理老人就是尽自己能力。”梁秀珍说,“农村老人卫生差,得褥疮的不少,我还向金霞护士长学习如何处理褥疮。”十几天的培训下来,她不但顺利通过了考试,拿到了《养老护理员培训证书》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下简称“双证”),还因为学习努力成了优秀学员。

梁珍秀为老人准备午饭

要脱经济的贫,也要脱习惯和意识的贫

2016年12月14日,第八期千名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班的学员们迎来了考试。考场内,3名考官端坐桌前,学员要现场演示给老人喂饭、热敷、排便、使用拐杖辅助行走,而且边做边讲护理要点。一名30多岁的女学员李观香蹲下身,对躺在床上扮演老人的同学说:“奶奶,我要给您热敷了。”说着,她把毛巾折后垫在“老人”的腿下,然后将一块纱布轻轻盖在“老人”腿上,“要先垫一块纱布,防止热毛巾烫伤老人的皮肤。”接着,倒热水,绞了一条热毛巾,搭在纱布上,又盖上了一块干毛巾保温。操作完这一项后,她站在床边,双手紧握。考官轻声安慰:“别紧张,你做得很好。”

在考试中,其他学员几乎和她一样紧张,一方面来自于考试本身,另一方面是学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培训班也不乏不识字的,为此,第二天上午的理论考试安排了两个考场,方便给零基础的学员念题。

在8期共1003名学员中,男学员占26%,女学员占74%;21-30岁占20%,31-40岁占33%,41-50岁占37%;7%为单身,93%已婚;12%为小学及以下学历水平,41%为初中学历32%为高中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学员占16%;70%的薪水要求为2000-4000元,2000元以下的占2%,4000元以上的占28%;8期学员技能考核总通过率为87%。

为了让学员尽快找到工作,每期培训结束前,江西、湖南两省民政厅会组织两地养老机构到培训班现场招录,并推荐持有“双证”的学员到本省及周边省、市养老机构工作。第二期培训结束后的招聘中,李宝珠被招进吉安市福利中心养老部担任护理员,部长刘文珠拉着李宝珠告诉记者:“你别看她瘦小文静,照顾老人非常负责。”江西省参加培训的学员中,已经有244人与养老护理机构对接成功。而万安县共有53人参加培训,其中26人已经在从事养老护理工作。

“帮助一名学员就业,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乡村”,千名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已经实现了这个最初的目标。从“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变成有针对性的“滴灌”式扶贫,脱贫攻坚的实效提高了,贫困人群未来就业渠道拓宽了。

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状况,也是一种习惯和意识。脱贫,不但要脱经济的贫,也要脱习惯和意识的贫,后者甚至更难。

第一期培训时,黄坑乡与梁秀珍同去的有六七人,但最终拿到证的只有两人,其他人没有完成培训。就像当初调研报告中所提出的“招生难”,为了让贫困户愿意参加培训、参加了培训不半途而废,无论是当地民政局,还是培训中心想了很多办法。吉安民政局社会福利科王敏对记者说:“前期要宣传到位,也要不断和他们沟通,增加学员的信心。学员进入培训中心后,为了留住他们,有时县里会派领队跟着来安定军心,培训班对学员们实行分组管理、建立班委会,每期还会组织丰富的文艺活动。”

渐渐地,学员流失的情况好转,担任培训班班主任的韩钦臣告诉记者:“我负责的是六、七、八期,一共382人参加培训,因为各种原因离开的大概有10人。”

培训班也改变了不少人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在吉安万安县罗塘养老院,肖小英和老人在阳光下晒着太阳,拉着家常。“一开始我觉得护理有爱心就能干好,培训后发现不但要有爱心,还要有专业的技能,感觉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价值。”

生活的改变,让她对未来充满希望

见到梁珍秀,是在南坑乡敬老院。时值中午,厨房里,一位老人正在灶上炒菜,另一位添柴——敬老院工作人员少,到了饭点忙不过来,有能力的老人会帮着做饭。另一边,电饭锅里的米饭冒着热气,辣椒炒肉也是江西风味,“我们江西人离不开辣椒,”边说,梁珍秀边把饭菜盛到碗里,一个一个放到不锈钢大托盘,然后利落地端起托盘,快步向院子对面的几间平房走去,一份菜、一份饭送到老人的房门口,叫一声“奶奶给您送饭来了”。这几位老人腿脚不好,午饭需要她送到屋里。回到厨房,她又忙着盛饭菜,然后一一端到餐厅,喊老人们吃饭。

忙完,梁珍秀端出自己做的吃食,面粉裹着嫩叶和花在油中炸得金黄焦脆。养老院经费不富裕,但只要肯动脑筋、愿意干,平淡无奇的生活依旧可以有些别样色彩。就像院里种着蔬菜、养着鸡鸭,老人们既可以有点事情做,也可以贴补吃饭上的花销。阳光正好,流云过处,远山明暗变幻。

参加培训、拿到了“两证”后,梁珍秀的工资从开始的1200元涨3000元。现在,18岁的大女儿上了大专,小女儿在吉安读高中。有了护理员这笔收入,她家的经济情况好了很多,七八万元的外债也还了大半。

平时,梁珍秀白天要照顾老人,晚上要值班,就住在养老院。而家距离养老院,骑电动车不过一刻钟的路程。她的家是临街的二层楼,堂屋白墙瓷砖,背后的厨房则是裸露的水泥。“开始想盖三层,盖到二层因为生病没钱了,门口这些瓷砖还是我上个月发了工资贴上去的。”堂屋显眼的位置摆了几张照片,是她和丈夫穿着中式服装的艺术照。虽然夫妻分离、生活担子不轻,但梁珍秀爱笑、也很乐观。生活的改变,让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和梁珍秀一样充满希望的还有龚秋华,他是遂川县左安镇黄金村人,第八期培训班的学员。这个39岁的男人老实质朴,眉头眼角的深刻纹路讲述着生活的不易。女儿3岁时妻子不在了,他在广东的塑料鞋厂打工七八年,一个月收入三四千,能攒下2000元就很不容易。

现在女儿12岁了,上学需要钱;旧屋没法再住,得盖新房子;最近,父亲有痛风又得了慢性中风,住院花了不少钱,现在一个月的药费得400多元。村里知道龚秋华家的情况,给他的父亲申请了低保,一个季度450元。后来,镇民政所找到他,让他参加养老护理员培训。他辞了广东的工作,到了吉安,进了培训班。

和别人不同的是,龚秋华参加培训班,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家里经济状况,也是为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我的奶奶和母亲都曾经中风,四五年需要人照顾,我打工没法照顾。现在父亲也得了这病,希望可以在父亲身上尽孝。”

培训结束的招聘会上,龚秋华并没有急着找工作。记者给他打电话时,他正在老家,“家里房子还没盖完,得有人看着。过完年再去找。”“要找护理员的工作吗?”记者追问。“当然了,”他笑说,“到时候可以帮忙给我介绍工作呀。”

无论是梁珍秀还是龚秋华,说话间都带着一种乐观——掌握了一门技术,让她们有了面对困难生活的勇气,有了把握自己未来的自信。这种乐观、勇气、自信,是治愈贫困最好的良药。

猜你喜欢
吉安护理员培训班
在困惑与坚定之间——年轻护理员的职场心态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金吉安监理公司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
医疗护理员工作满意度研究进展
浅谈优秀护理员的工作要求
绵阳举办中青年作家培训班
江西高速公路吉安管理中心养护管理系统
培训班组图
妈妈,我回来了
画画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