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离骚》中的跨域映射现象

2017-03-25 09:20郑雅婷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离骚源域

郑雅婷

摘要:自1980年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来,隐喻开始被看成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本文将运用Lakoff等学者的跨域映射等原理,从全新的角度分析《离骚》在香草美人、巫鬼占卜和图腾崇拜等意象中体现出的跨域映射现象。

关键词:《离骚》;跨域映射;源域;目标域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他在《离骚》中大量运用了隐喻以抒发其对君对国的壮志豪情。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认为,隐喻不仅被看成是语言修辞的表达形式,更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概念隐喻。基于对概念隐喻的理解,本文将运用Lakoff等学者的跨域映射原理,分析《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巫鬼占卜和图腾崇拜等意象中体现出的跨域映射现象。

一、香草美人意象

在《离骚》中,屈原常以香花、美草隐喻品性高洁之人,以恶草隐喻奸诈小人。诗中出现“江离”、“辟芷”、“秋兰”“木兰”等众多品种的花草。例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1]“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1]“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①其中的“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蕙茞”均是香草的名称,作者在这里用香美的花草隐喻高尚的品德。而“艾”则是散发异味的恶草的名称,作者在这里用有异味的恶草隐喻奸诈小人。Lakoff认为“每一种映射都是源域与目标域的实体之间一系列固定的本体对应。”“一旦那些固定的对应被激活,映射可以把源域的推理模式投射到目标域中的推理模式之中”②。所以,我们可以把以上例句中的“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艾”看作是源域,而把人的品德看作是目标域。在源域之中花草有香的也有臭的;在目标域里,人的品德也有好有坏,因此,在源域和目标域的概念进行跨域映射时,就会出现一系列固定的本体对应,可以概括为下图所示:

源域 (植物) 目标域(人的品德)

江离、辟芷(香草) 品德高尚

秋兰、木兰、宿莽(香草) 品德高尚

艾 (恶草) 品德败坏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在源域里的本体是好的事物时,映射到目标域里的本体也是好的事物,在源域里的本体是不好的事物时,映射到目标域里的本体也是不好的事物,也就是说,源域里的推理模式也被投射到了目标域中的推理模式之中。

我们再来看两组有关美人意象的例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1]“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1]其中的“美人”、 “娥眉”都是指容貌俊美的人,以此来隐喻君王和品德高尚的人,而“众女”则是指容貌平庸的女人,以此来隐喻奸诈小人。同样,按照Lakoff的跨域映射理论,可以画出如下图示:

源域(人的容貌) 目标域(人的德行)

美人(容貌俊美) 君王(品德高尚)

娥眉(容貌俊美) 贤臣(品德高尚)

众女(容貌平庸) 奸诈小人(品德败坏)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源域里的推理模式同样被投射到了目标域之中,源域中好的本体——“美人”、 “娥眉”,对应目标域中好的本体——君王、贤臣;源域中不好的本体——“众女”,则对应目标域中不好的本体——奸诈小人。

二、巫鬼占卜意象

巫术宗教文化在屈原生活的时代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离骚》作为屈原的思想结晶,同样带有楚文化信巫鬼的特点。例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1]“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1]其中“高阳”是上古神话中的太阳神,隐喻血统高贵之人,而“灵均”“灵修”之“灵”都与巫有关,隐喻气质不凡之人。

同样,按照Lakoff的跨域映射理论,可以画出如下图示:

源域(巫鬼) 目標域(人)

高阳(太阳神) 血统高贵之人

灵均(仙姿) 气质不凡之人

灵修(仙姿) 气质不凡之人

在这里,作者用“高阳之苗裔”隐喻血统高贵的人,用“灵均”“灵修”隐喻有仙姿,气质不凡的人,而没有高贵血缘和仙姿的人则是平庸之辈。用Lakoff跨域映射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源域中好的本体——“高阳之苗裔” “灵均”“灵修”“灵氛”,对应目标域中好的本体——血统高贵、气质不凡的人。

三、图腾崇拜意象

凤是楚国的图腾,在楚人的眼里,凤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神鸟。在屈原的眼里,凤被视为“灵鸟”、“君子”。例如“吾令凤凰飞腾兮,继之以日夜。”[1]“凤凰在筱兮,鸡骛翔舞。”[1]“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1]“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1]其中的“凤”、“凰”、“龙”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图腾标志。按照Lakoff的跨域映射理论,可以画出如下图示:

源域 (动作) 目标域(人)

(可以)“令”凤 贤才

“令”凰 贤才

“驾”龙 贤才

所以,我们可以将“凤”、“凰”、“龙”看作是源域中的代表生物,而“吾”则是目标域中的代表人物。我们可以看出源域中好的本体——“令”凤”、“令”凰、“驾”龙,对应目标域中好的本体——贤才。

注释:

①宋﹒朱熹(著).楚辞集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3年1月1日第1版.

②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版.

参考文献:

[1]宋﹒朱熹(著).楚辞集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1,1.(第1版).

[2]李泽厚(著).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版).

猜你喜欢
离骚源域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不可回避就不要逃避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