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改变一个村寨

2017-03-27 05:23刘光琳,黄媛,张仲高
农家之友 2017年3期
关键词:当地政府柳州市三江

一片茶叶,改变一个村寨

曾经穷山寨布央村如今已是当地的富裕村。

在柳州最北端的三江侗族自治县,有一个传统的侗族村寨——布央村,这个村就是柳州农业神话的一个典型代表。

布央村位于三江县的八江乡,是广西有名的“侗茶村”,人工栽培茶树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三江茶叶产业发源地,全村共有603户,2400多人。在现代农业到来之前,这里像众多传统民族村寨一样,虽然村民坚韧勤劳,却没能改变千百年来的贫困境况。

据了解,在规模发展现代茶园之前,全村人均水田不到0.2亩。由于人多田少,自然条件恶劣,当地群众仍在温饱线下艰难度日。“没种茶之前生活特别困难,那时家里人均年收入才几百元。”谈起以往的窘境,村民吴志洪直摇头,他说全家以前起早摸黑,靠仅有的几分农田维持生计,劳碌一年到头,一家老少连肚子都填不饱。

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但这里山峦重叠,湿润多雾,土层深厚,是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在1988年以前,布央村茶叶的种植始终处于个人“小打小闹”。

守着名声在外的侗茶却要过着贫困的生活,无异于捧着金饭碗挨饿,布央村人无法忍受这种现状,当地政府更无法坐视不管。古老的“侗茶”,幽香淳厚,闻名遐迩,但千百年来,侗茶一般都是自家享用或招待客人,只有生活功能。如何能让可口的侗茶变成产业,变成具有经济功能的利器,改变侗寨的现状,成了当地政府的一道考题。

布央村的转机,始于现代农业的来临。1989年,布央村开始小规模种植茶叶,由于品质上乘,布央村茶叶广受欢迎。这让当地政府找到了“灵感”,于是,柳州市及三江县抓准时机介入,投入资金,引入企业,以八江乡布央村为中心点,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以茶叶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通过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和制茶工艺改进,让古老的侗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年产12亿元的产业。

在示范区的带动下,吴志洪全家上山开荒种下5亩茶叶,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学到了繁育、种植、管护、加工等一整套技术,一家6口依靠茶叶收入走上了致富路。

现在的布央,只要不是悬崖峭壁,都被翠绿的茶树覆盖。全家种茶成为了布央最常见的致富模式。

目前,三江布央现代茶叶示范区茶园已经发展到3600亩,并开发出多个知名茶品牌。曾经贫困的布央村,现在成了三江的首富村,村民仅茶叶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如今,茶叶已成为三江县覆盖面最广,涉及农村人口最多,农民收入最稳定的特色优势产业。据统计,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16.5万亩,产值12.5亿元,年产干茶11000余吨,茶农人数近20万人,茶叶产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20%左右。全县大小茶叶加工厂50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建设标准较高的茶叶加工厂有近10家,属于柳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个,柳州市十大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近年来,三江茶叶凭借着天然无公害的优良品质,吸引了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茶商纷纷前来采购,使三江茶叶供不应求,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和农民增收主要来源,全县有10万余人靠种茶叶脱贫致富。

布央村群众在采春茶。

百亩机械采茶示范园。

猜你喜欢
当地政府柳州市三江
英国的“鲨鱼屋”
柳州市精业机器有限公司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无人机测温
中国游客在普吉翻船
三江并流
柳州市常见小花紫薇品种的种植、养护
柳州市:坚持问题导向 提高执法成效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研究
——以室韦俄罗斯民族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