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媛媛小说三题

2017-03-29 13:48贺绍俊
创作与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湘绣老实灵芝

贺绍俊

《雕花床》:穿着湘绣旗袍的小说

薛媛媛的小说集《雕花床》收录了作者近十来年的中短篇小说精品,从这本小说集大体上就可以感受到薛媛媛小说的整体風格。若要我来描述她的小说风格,我觉得用她的一篇小说标题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这篇小说标题是:湘绣旗袍。旗袍是中华女子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旗袍也是一种很特别的服装,它的美不仅体现在服装自身,还体现在着装人的身材上,旗袍是最充分展现女性身材曲线之美的一种服装,它紧凑贴身,收腰明显,但凡有形的女子穿上它便玲珑有致,性感动人。也许这就是旗袍的魅力:它让女性身体的本色美得淋漓尽致。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说《湘绣旗袍》是薛媛媛的风格的缘故了,因为薛媛媛的小说就是以本色美取胜的。

薛媛媛的本色美首先体现在她的叙述上。她的叙述本分、自然、坦诚,毫不做作。这多像给自己的文学叙述穿上一件旗袍,因为旗袍不遮丑,如果你的本分和自然里面含有哪怕一点点丑的成分,马上就会被读者捕捉到。薛媛媛丝毫不在乎这些,她不像有的作家那样,善于用各种修辞的手段,诸如含蓄、暗喻、委婉等,如同美容化妆,将其打扮得美丽动人才敢出门。薛媛媛完全凭借故事来说话,她的长处就是把故事理顺,把故事讲好,故事就是她的一袭贴身的旗袍。比如《外婆》,讲述的是外婆坎坷命运的故事,作者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说:“外婆是我出生后第一眼见到的祖辈。”故事便是如此在娓娓道来中徐徐展开,既干净利落,又张弛有度。能把故事讲好,并非易事,有的作家有了好故事却不能讲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也就是说本色美也是一种难度很高的技巧,李白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便形容了本色美的功力和境界。就像薛媛媛写《外婆》,也并不是平铺直叙地、记流水账式地将外婆的遭遇一路讲下来,而是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和思绪为线索,将外婆在不同时期的遭遇穿插着讲述出来,使故事增加了情感的色彩。有人以为本色美最简单,不就是本来怎么样呈现出来还是怎么样吗?其实这只是说了本色,仅有本色并不见得美,要让本色之美呈现出来是需要下功夫的。这和旗袍的道理一样。一段好的布料是本色,但只有裁剪出来才能成为一袭贴身的旗袍。

薛媛媛的“旗袍”是“传统”的,是传统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仍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流,但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当下的现实主义具有充分的开放性,不少作家的现实主义写作吸收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技巧和思维,其现实主义的特征也变得暧昧不明。这就像旗袍也会在新的时尚的影响出现改良的式样。薛媛媛偏爱传统的旗袍,但传统的旗袍在年轻人眼里不时尚,因此受到冷落。薛媛媛对此表示了疑惑和担忧。《湘绣旗袍》所写的故事就涉及这一点。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擅长做旗袍的老裁缝薛师傅(作者让他也姓薛,可见对这个人物的钟爱),他的女儿跟着他学裁缝,女儿追逐时尚,要做新式旗袍。尽管薛师傅看不上新式旗袍,但挡不住人们都来找他的女儿做,女儿的生意明显好过了他。薛师傅于是萌生了退意。然而就在这个时刻,一个女人专程来请薛师傅做一件湘绣旗袍。薛师傅精心缝制了这件湘绣旗袍,但那位女人不知为何一直没有来取衣,薛师傅捧着盛着旗袍的盒子天天在巷子口等候女人,寝食不安。直到他的女儿让人扮成取旗袍女人的女儿来取走了旗袍,薛师傅才安心地躺在床上睡着,却不料这一睡就永远地睡过去了。从这个故事梗概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薛媛媛对薛师傅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既有尊敬,也有同情。不妨将这个故事也看成是薛媛媛对于文学的表白。薛媛媛钟爱传统的现实主义,也擅长传统的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就是薛媛媛在文学上的湘绣旗袍。她明知道现在文学上流行的也是“新式旗袍”,但她不为所动,因为她知道传统现实主义仍有魅力,也懂得传统现实主义的魅力在哪里。薛媛媛是以这样的思想定位来塑造小说中的薛师傅的,薛师傅看不上新式旗袍,就是因为新式旗袍少了旗袍的贵族气,“少了那种贵族气就少了旗袍的韵味”。薛媛媛以传统现实主义方式创作的小说,同样也是追求韵味的,这就像是给小说穿上了一件湘绣旗袍。薛媛媛偏爱“传统”,同时也自己的创作证明了“传统”的生命力。薛媛媛的这一点尤其是值得人们敬佩的。因为在追逐时尚的今天,“传统”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一个贬义词。这些人对于“传统”其实是怀有极大的偏见,他们看不到“传统”并不是“死”的,比如薛媛媛的创作虽然是传统的现实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创作与过去相比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在她的“传统”里融入了不少新的元素,包含着对“传统”的发展和提升。

湘绣是具有浓郁湖湘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说薛媛媛的小说穿上了一件湘绣旗袍,还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即薛媛媛在小说创作中善于运用湖湘文化的元素,因此她的小说有着比较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比如她将湖南乡村民居里常见的雕花床搬进了自己的小说,让一个女人的爱情悲剧在雕花床上隆重上演;又如她可以从一首著名的湖南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中获得灵感,想象出一篇感人肺腑的兄妹故事。

穿着湘绣旗袍的小说比起那些穿着牛仔裤、超短裙的小说,自有特殊的韵味。

《湘绣女》:以老实为丝线绣出绚烂之美

薛媛媛是一个非常老实的作家,这既是指她为人老实,也指她为文老实。老实往往被当成一个贬义词,其实是不对的,这只是说明今天很多人不老实,说明今天要做一个老实人很不容易,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显然要比老实容易得多,更重要的是也实惠得多,但这些人又要为他们的不老实寻找合理性,于是就贬低老实,认为老实是不聪明、愚蠢的同义词。的确,有些不聪明的人,那种呆呆的言行看上去真像是一副老实的神态,但这种老实不属于真正的老实,真正的老实是一种风格,一种审美方式。薛媛媛就是真正的老实,从而形成了她的写作个性。

老实首先带来了薛媛媛小说的自然美风格。她的小说会把我们带入到自然的、毫无做作的环境之中,她以她的审美眼光,将大自然中(当然也包括现实生活中)天然存在着的美丽,截取下来,呈现给读者,她并不刻意去雕琢美,比如她对小说中的主角红月的描写,就是完全突出红月身上的自然美。桃花江上美人多,但她们的美是由自然的山水滋润出来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是到韩国的美容院整容整出来的。薛媛媛既然追求自然美,她也就会欣赏那些表现自然美的女性形象,红月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这种自然美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外形上,也体现在她的精神层面上,红月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并不是在正规学府中按部就班的精英文化训练出来的,她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眼光是在与湘绣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她的一些好品格和道德感则是民间道德观念熏陶出来的,也就是说,红月在善的精神层面上,也是一种自然美的表现形态。薛媛媛的自然美风格体现在叙述上,就是不花哨,她不以华丽取胜,虽然华丽也是一种风格,而且是一种更能抢夺眼球的风格。薛媛媛的小说并不华丽,因此也不会抢夺眼球,但她的自然美是持久绵长的,她的小说也是能够耐人寻味的。

薛媛媛的老实又体现在她不是天上任意飞翔的鸟,而是在大地上努力生长的一棵树。那么,作为一棵树,根扎得越深,扎得越广,才会生命力旺盛,才会枝繁叶茂。薛媛媛这部小说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根扎得深。这部小说可以是写一个人的命运史,但是,这个人物的背景是非常结实非常深厚的,也就是说,她为了写这个人物,对湖南的湘绣做了充分的调查。她这部小说浓缩了湘绣的精华,形象地展示了湖南湘绣在当代的发展史。

薛媛媛的老实还体现在她塑造人物的方式是一种细针密线式的方式,她这部小说写的是湘绣,因此完全可以把她的方式称做“湘绣法”,湘绣完全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来不得半点马虎,稍微想偷工减料加快进度,两针当成一针来绣,马上就露出破绽来。薛媛媛的《湘绣女》在细节上是很下功夫的,她的细节就像是一根根五彩的丝线,组合起来形成了一幅绚烂的图画。也许可以用一个比喻来描述薛媛媛的写作,她是以老实为丝线一针一线绣出绚烂之美的。

“湘绣法”还在于它的写实性,它的美是通过再现现实之美、重塑现实之美而呈现出来的,因此薛媛媛的小说清晰地展示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源流关系。这恰好也是湘绣艺术的重要特点。薛媛媛介绍湘绣的迷人之处时引了一首诗来表述:“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这种美是一种逼真性的美,但这种逼真性不同于照片,因为它在真实的基础上加入了丝线的质感,针法的功效。薛媛媛的小说真的像湘绣女绣出来的一样,她的小说摹本是现实生活,她用优美的文字去还原现实生活之美。

薛媛媛的小说是典型的女性思维,女性思维重感觉,重情感,重人物的命运遭际,而拙于对事物的抽象,对历史的判断。那么,薛媛媛能够扬长避短,所以她重在写红月的个人命运史和情感史,至于红月个人命运与历史风云的关系,她对于后者只是作为背景来描写,她并不是通过一个湘绣女的个人命运去反思和总结历史。因此对于历史她基本上采用了公共性的见识。但是,作为个人命运史和情感史,红月这个人物承载了丰富的内涵,也是血肉饱满的。薛媛媛在红月身上不仅倾注了满腔的热情,而且也怀着深深的敬意。薛媛媛是怎么认识她笔下的人物的呢,我以为,薛媛媛是把红月的一生看成是一幅美丽绚烂的湘绣织品的,这幅湘绣织品是红月用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为丝线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薛媛媛赞美的是红月的人生态度。红月在绣每一件湘绣时都是认真的,而她对待自己的人生更是认真的,她的一生虽然没有什么特别惊天动地的壮举,她做的事也不是什么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但她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她就是一个真正的老实人,然而又正是这样如同一针一线般地认真做好了点点滴滴,最后才成就了一幅绚烂的人生图画,面对这幅绚烂的人生图画,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敬佩。说实在的,薛媛媛多少是把红月作为母亲一代人来对待的,这部小说也可以说是儿女辈向父母一代致敬的诗篇。

《我是你老师》:心灵和大脑同等重要

我是你老师,小说的标题首先就让我感到极大的兴趣,当我准备读出这个标题时,就发现我没有足够的把握读出来,因为我不知道到底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说出这个句子。它可以是一个祈使句,也可以是一个陈述句,但我们还可以在一段华彩乐章之后以一种抒情的语调朗诵出这个句子。语调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我们在这个句子上之所以有不同的语调,缘于我们对老师的主观判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韩愈老先生给老师下的经典性的定义。依着这样的定义,可以说人类文明就是靠着老师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因此历史上,老师始终是一个非常神圣的称谓。孔夫子被当作了老师的祖师爷,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塑像和牌位供奉在庙堂里,让人们顶礼膜拜。那个时候,人们倡导“师道尊严”,这就决定了“我是你老师”这句话的祈使句的历史地位,那时候,谁若有资格说出这句话,这句话一定是从丹田奔涌而出,中气十足。中国一两千年的历史岁月间,一次次改朝换代,苍海桑田,斗转星移,但似乎“我是你老师”的祈使句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这应该不是我个人的错觉,事实上,薛媛媛在写下这个标题时,她就是带着几分犹疑的。当然如同她在后记中所说,她对老师充满着景仰,为此她到了一所中学挂职体验生活。这部小说就是她体验生活的成果。但也许正是走进老师的生活之中,并身体力行地当了一回老师,她对老师更增添了疑惑。她带着这种疑惑来写这部小说,然而正是这种疑惑使得这部小说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小说中的向灵芝多少带有作者自我经历的影子,作者将自己挂职当老师时的疑惑移到了向灵芝的身上。这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女孩,满怀着憧憬走进了校园,成为了一名老师。向灵芝善良、谦逊,热爱生活,可以说她具备了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最基本的素质,但向灵芝真正进入的老师的角色中时,却对怎样做才是好老师产生了疑惑。她虔诚地向教文科的状元曾世和求教,期待着杨校长将她的最新的教学理念传授给她,也相信她在学校曾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爱爱师姐会帮她一把。然而她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告诫也好,训导也好,经验也好,都无法与她心中的理想和对好老师的想象重叠到一起,于是她就在犹疑不决的状态下开始了她的老师生涯。第一堂课,向灵芝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给学生们创造了一次展示个性的自我介绍的机会。她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时,却被爱爱泼了一瓢冷水。这就涉及到对教育理念的认知。向灵芝在第一堂课感到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她认为这是老师应该有的姿态。而爱爱则认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猫和老鼠的关系。这其实就是为小说设置一个极具现实性的矛盾冲突:关于教育改革的现实背景。大张其鼓的教育改革大概进行了好多年,教育特别是学校正规教育几乎关涉到每一个家庭,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但对教育现状的抱怨声始终不绝于耳。据说官方也承认了教育改革的失败。住房、医疗、教育,这是令普通百姓头痛的三大社会问题。薛媛媛显然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她的笔要触到社会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教育改革问题。因此我相信,大多数读者读到这部小说时一定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当然,教育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比如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教育费用沉重的负担,比如高考制度,比如素质教育,比如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但小说不是白皮书,不必把所有的问题都囊括进来。薛媛媛感兴趣的问题是老师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学生,这就是小说一开头就展示给我们的两种姿态的冲突:与学生交朋友,还是以猫和老鼠的姿态对待学生。一般说来,这是一个人文主义以及平等自由的现代性问题,但放到教育领域来看待的话,它所关涉的问题要复杂得多。薛媛媛没有简单地把这个姿态的冲突处理成人文主义以及平等自由的现代性问题,这是一个明智的决断。我并非要贬低人文主义的意义,曾记得在那个思想禁锢的年代,一句人文主义的问候都会像寒夜里点燃的一团火苗,给精神蜷缩的人们一丝难得的温暖。而今非昔比,今天的人文主义几乎都成了早市上论堆吆喝着卖的烂白菜(尽管现实生活中人文主义缺失的现象俯拾皆是,它与在精神层面上的人文主义贱卖形成鲜明的反讽)。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作家们为了掩饰思想上的贫瘠时,最便当的方式就是给自己的作品穿上一件人文主义的外衣。所以我以为,薛媛媛不在人文主义上做文章是对的,否则她就极有可能将一个新鲜的故事装在熟腻了的思想框架里。当然,这完全得益于她对学校的老师生活有着刚刚获得的切身体验。今天的教育缺乏人文主义精神,既与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沦丧有关,也与我们的应试教育畸型发展有关。向灵芝来到梧桐中学的时候,正是这个学校处在“升重”的关键时刻,所谓“升重”,是指学校由普通中学升为重点中学,这显然是应试教育的附产品。“升重”将给学校带来实际的利益,于是老师的教书育人的最高目标在利益的驱动下就蜕变为类似于“升重”、高考等最实际的目标,老师与学生都异化为考试的机器。薛媛媛让她的主女角向灵芝在这么一个关键时刻出场,按一般小说的写法,接下来就是矛盾激化,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完成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向灵芝应该是作者所钟爱的人物,她有着一颗阳光般的心灵,怀揣美好的理想,她看上去柔弱、内秀,却遮挡不住她柔弱背后的堅韧的意志,她似乎具备了做一名英雄的素质。读者也许在阅读中会充满着期待,期待向灵芝迎着梧桐中学的逆风而上,做出果敢的壮举,至少要在梧桐中学这潭死水里搅起轩然大波。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期待往下读的,当然往下读的结果会让你大失所望,向灵芝虽然满腔热情地迎对每一个学生的困境和难题,可是她最后却总是解决不了问题。金果出走,向灵芝一个寺庙一个寺庙去寻找,但她还是未能为校长和家长把学生找回;她欲将早恋的徐开颜从情网中拉出,又感到自己的劝说苍白无力,因此在徐开颜被人强暴后她内心也有一分自责;她非常想鼓励胡丽发展自己的绘画特长,却无法说服胡丽的母亲,更无法阻止住胡丽自杀的悲剧。如此看来,向灵芝只能说是一名失败的英雄,在设计英雄的行动时,薛媛媛似乎非常吝啬自己的想象力。我以为,要让自己所钟爱的人物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要让主人公在情节的关键处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这对于一位作家来说实在是太轻而易举的事情了。但薛媛媛没有这样做,我想作者一定是不想塑造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超人。她恰好要告诉我们的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渗透在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学环节,支撑这种教育体制的教育理念弥漫在整个社会,因此解决教育体制的问题迫在眉睫,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但向灵芝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的。她把学生当成朋友看待,也就是以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去面对学生。她的这种教学理念虽然与应试教育相冲突,但最终会得到学生们的理解和欢迎。所以当学校决定给向灵芝处分,取消她的毕业班的班主任资格时,高三(8)班的学生们会采取集体罢课的方式表示抗议,他们完全认同了向老师。向灵芝带着全班学生回家乡的描写也是富有诗意的章节。读到向灵芝与学生们在月亮垭的社巴节上欢歌起舞时,就想起了孔夫子当年教书的情景。孔夫子弟子三千,他深看自己的学生,有时候,他带着学生们来到郊外,“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多么人性化的教育,这是多么诗意的课程。孔夫子至今仍不失为一名好老师的典范。说到底,好老师是与人文精神联在一起的。因此,尽管薛媛媛没有刻意朝人文主义文学模式上靠,但只要她张扬一种现代性的教育理念,最终她还是回应到人文主义精神上的。有教育学家提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的“绿色”教育,我理解为,对于现代教育而言,心灵的教育和大脑的教育同等重要,而这不正是《我是你老师》这部小说所传达出来的意思吗?

当然,向灵芝面对今天的教育现状始终是迷茫的,她总是在反省着自己的行为:“我是不是个不称职的老师?我是否不为同学们的学习担忧,却过多地为他们的精神担忧?”这种迷茫并不影响到人物形象的基调,而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教育改革的空间。教育改革是社会化的大问题,不仅仅是老师的问题,也不仅仅解决“什么是好老师”的问题。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老师是弱势的个体,他们与学生共同成为了一种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受害者。小说中的曾世和则是一位典型的受害者的老师形象。曾世和曾经当过知青,骨子里还保留着那个时代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他的才智和奉献精神决定了他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他的确也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所形容的一样身患癌症英年早逝,他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老师的岗位上。但他同时又成为了一个成问题的教育体制的奴隶。他留给向灵芝的一大沓高考资料就是一个佐证,这是他成为教文科的状元的法宝之一,当这些高考资料占据着他的精神空间时,学生的主体性也就被排除在外了。所以,向灵芝在开曾世和追悼会的那天,把这些高考资料全部烧了。作者写上这一笔显然含有深意,她希望逝去的是一种只为应试教育服务的老师理念。

向灵芝面对强大的教育体制,深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疚愧,她奋争过,却丝毫改变不了什么,她心力交瘁,发现要想做一名真正的老师太难,所以她在面对病床上的曾世和时,说出了她不想再当老师的心里话。但她在做出最后抉择时还是決定留在梧桐中学,“继续实行自己的教学理念”。当向灵芝作出这一决定后,她的大脑一下子空了,感觉到起伏的心在“一点一点地往下沉”,这是一个有着美好理想的老师面对沉重的教育现状时普遍的心理状态,这时候,当我们回过头再来读一遍篇名“我是你老师”时,也许会感到,每一个字读起来都是那么的苦涩和低沉。

本栏目责任编辑 谢然子

猜你喜欢
湘绣老实灵芝
湘绣短视频的传播策略研究
不老实的蝙蝠
打造湘绣品牌 擦亮湖南名片
对灵芝有哪些认识误区
被误读的“千年灵芝”
被误读的“千年灵芝”
谁在说谎
湘绣专业教育对行业企业经济推动作用思考
我爱家乡的湘绣
灵芝霜下秀